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康復之家住民的社會支持與生活品質之研究
    (2024) 劉姿妤; Liu, Tzu-Yu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康復之家住民的康復之家服務使用經驗、社會支持及生活品質三者間之關係,並檢驗社會支持對康復之家服務使用經驗與生活品質的中介效果。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施測,共收集212位康復之家住民,問卷內容包含「個人背景資料」、「康復之家服務使用程度量表」、「康復之家居住之自主性感受量表」、「社會支持量表」、及「臺灣簡明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所收集的資料透過 SPSS Statistics 29 軟體進行分析與假設驗證。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 康復之家服務使用程度情形,以居家生活自理服務的使用程度高於人際互動與社區適應的服務。 二、 康復之家住民的社會支持,以訊息性支持的最多,其次分別為評價性支持及協助性支持,而情緒性支持則最少。 三、 康復之家住民的生活品質以環境的評價最佳,其次分別為社會關係及生理健康,而心理的評價則最差。然而,比較NHIS的常模資料,康復之家住民的生活品質仍低於一般臺灣民眾。 四、 康復之家住民的整體康復之家服務使用經驗、社會支持皆與生活品質呈顯著正相關。 五、 整體階層迴歸模型對整體生活品質的解釋力達46.2%,「目前使用藥物的副作用」、「康復之家服務使用程度之人際互動與社區適應」、「康復之家居住之自主性感受」、「評價性支持」及「協助性支持」皆為整體生活品質的重要預測因子。 六、 康復之家住民的整體社會支持在整體服務使用程度及整體生活品質之間,具有部分中介效果。 七、 康復之家住民的整體社會支持在整體自主性感受及整體生活品質之間,具有完全中介效果。 八、 康復之家住民的評價性支持在人際互動與社區適應構面、自主性感受及生活品質之間,具有部分中介效果。 九、 康復之家住民的協助性支持在人際互動與社區適應構面、自主性感受及生活品質之間,具有部分中介效果。 研究建議如下: ㄧ、持續增進康復之家人際互動與社區適應服務。 二、提倡康復之家管理方式以自主性為主。 三、持續提升專業人員所提供的情緒性支持及評價性支持。 四、發展減緩藥物副作用的處遇服務,且針對因藥物副作用不便的康復之家住民,給予支持協助,以提升生活品質。
  • Item
    中高齡志願服務者服務場域、社會支持、生命健康資訊對死亡態度的影響
    (2020) 朱晏瑢; Chu, Yen-Jung
    本研究旨在了解參與志願服務的中高齡者是否會因其不同服務場域而讓他們對於死亡態度產生差異;中高齡志願服務者所得到的社會支持是否會影響他們對於死亡的態度;以及知悉生命健康相關資訊是否會讓中高齡志願服務者對死亡產生不同的想法。研究採用實體及線上的問卷調查法,以「中高齡者死亡態度量表」為主要測量工具,同時詢問他們的志願服務場域、社會支持與對於生命健康資訊知悉的狀況。研究對象為臺北市年滿四十五歲之中高齡志願服務者,正式樣本採取分層抽樣,共發出661份紙本問卷及97份線上問卷,在回收488份紙本及線上問卷後,首先去除未滿45歲的填答者,以及系統性遺漏者,再以平均數插補法進行資料的修正隨機遺漏值,最終獲得471份完整有效問卷。本研究先對紙本受訪者及線上受訪者進行檢測,發現紙本(376份)及線上問卷(95份)的結果在死亡態度五面向都有顯著性的不同,因此,本研究最後只採用紙本問卷資料(376份)。本研究有將近四成的受訪者同時從事兩種以上的志願服務工作,而且當中有近五成的志願服務者已經服務滿九年以上,從此研究結果可知,志願服務是一種長期投入時間、體力、心血的活動,除了可能成為退休生活的興趣與樂趣,亦能發展成一種全新樣貌的生活風格。從階層式線性迴歸分析結果得知,信仰天主教/基督教、離婚、自覺健康狀況、從事生態環保類型、志願服務年資、與生命健康相關具體行為都與負向死亡態度(死亡恐懼、死亡逃避)相關;而性別、信仰佛教/道教/一貫道或天主教/基督教、已婚有偶、子女數、自覺健康狀況、社會支持程度以及生命健康資訊接收都與死亡接受(趨近導向的死亡接受、逃離導向的死亡接受、中性導向的死亡接受)相關。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對未來政策、實務社會工作、及研究的討論與建議,以期對中高齡志工的死亡態度有更深入的了解及有效的應用。
  • Item
    社會支持對文化智商及社會文化適應間的調節效果:以在台灣的國際學生為例
    (2013) 鄭惠文; Hui-wen Winni Cheng
    The increasing number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go abroad to seek for high level education. They may face the cultural adjustment problems in a new countr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ultural intelligence on socio-cultural adjustment. Also, examine the moderating effect social suppor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intelligence and socio-cultural adjustment. The target sample in this study was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tudying in Taiwan universities. The paper-based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collect data. The analysis methods included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CFA), descriptive statistics, Pearson correlation, and hierarchy regression by running SPSS v 18.0 and AMOS 8.0 softwar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intelligence (CQ) and socio-cultural adjustment. The social support was examined that it positively moder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intelligence (CQ) and socio-cultural adjustment. Also, the interaction of each dimensions showed the significant impact on socio-cultural adjustment.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ontribute to increase the evidence in the cross-cultural research field and provide the suggestions to help international students deal with problems in a different country or culture.
  • Ite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ell-being and Serious Leisure-travel with Social Support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s the Moderator
    (2015) 吳玟萱; Wu, Wen-Hsuan
    More and more developed countries focus on people’s well-being and even take well-being into consideration when they make policies. In Taiwan, government also set up a unit to measure and examines Taiwanese well-being every year. Besides, recently, Taiwanese employees value employee welfare when looking for jobs and among various welfares, travel allowance is at top three. In this study, the purpose was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erious leisure-travel, well-be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ICC) and social support. A total of 302 Taiwanese employees with overseas travel experience from 2013 to 2014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 was adopted. A pilot study, item analysis, peer review and expert review were used to examine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is study. Beside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conducted to analyze hypotheses. The results show serious leisure-travel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well-being but ICC and social support have no moderating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ious leisure-travel and well-be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