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華語與越語感謝之語用策略對比與華語教學建議
    (2024) 黃張如禎; HUYNH TRUONG NHU TRINH
    不同的語境文化會導致溝通模式有所不同,日常生活的感謝言語行為也不例外。感謝不僅是表達心意的工具,還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關鍵因素。因此能得體地運用感謝策略也極為重要,尤其是對二語學習者。現今越籍學習者學習華語的需求越來越多,但對比華語與越語的感謝行為研究稀少,難以滿足越籍學習者的需求。正因如此,本研究參考東西方和越南的禮貌準則,再以李麗娜(2004b)和Do(2019)的研究成果為基礎,整合出兩組母語者常使用的語用策略及其語言形式,同時提供出各種社會變因對兩組母語選用策略的影響。最後以越籍學習者為教學對象,提出具體教案範例。希望能補充華語與越語感謝言語行為語用策略的分析與對比研究成果,作為後續相關研究或教學應用的參考。本研究結果顯示,感謝言語行為的語用策略可分成兩大類:主體策略和輔助策略。這兩大類中又分成不同策略類型。主體策略部分,兩組母語者皆傾向選用「專門感謝詞語」。輔助策略部分,整體來看,華語語料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前三種策略類型依序為拒絕式、承諾式、抒情式和道歉式;越語則是承諾式、拒絕式、抒情式。在與其他策略搭配情況下,兩組母語者使用感謝輔助策略時皆最傾向使用兩種策略結構,其中最常使用的有五種策略組合。各種變因對兩組母語者的影響大多是一致,以「社會地位」因素為例,兩組皆傾向主體策略和各種形式混合使用。教學應用部分,本研究運用上述的研究結果提出教學建議,設計參考教案,使用「記憶未來」與「行為演練」原則,結合課上的「策略歸類」、「角色扮演」等活動培養越籍學習者在跨文化溝通情況下之語用能力。
  • Item
    漢語與荷語網路評論之批評言語行為對比研究及教學建議
    (2023) 李凱文; Kockelkoren, Kevin
    「批評」是人類溝通時經常出現的一種言語行為。過往的學者多以當面批評為主題,進行漢語與英語的跨語言對比研究,相較之下,以網路批評為主題以及漢語與荷語跨語言對比的相關研究尚嫌不足。有鑑於此,本研究蒐集網路場域中的批評評論,藉此探討漢語與荷語網路批評行為的相同點與相異點,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批評行為之相關二語教學建議。本研究蒐集國際旅遊評論網站「TripAdvisor」餐廳評論中之漢語與荷語批評行為語料共600筆,目的為分析漢語與荷語網路評論中之批評行為特徵及語用策略分布,從而探討漢語與荷語各自體現出何種策略偏好。研究結果顯示,漢語與荷語之網路批評行為策略多樣,結構複雜多變,兩種語言分別體現集體主義文化與個體主義文化的部分特徵。在策略偏好方面,漢語與荷語在主體策略中皆傾向使用評價策略,以主觀的方式提出不滿;在輔助策略中,漢語偏好採用釋因策略,為批評行為鋪陳背景,荷語則經常使用讚美策略,在批評的同時凸顯批評對象之優點。在策略結構方面,漢語在主體策略及輔助策略的組合上經常使用三種主體策略搭配一種輔助策略;荷語在主體策略及輔助策略的組合上經常使用兩種主體策略搭配一種輔助策略。 在教學應用上,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針對荷語為母語的漢語學習者設計教學方案,使漢語學習者能在網路場域中辨別不同的批評策略,並正確地運用這些策略,引導學習者恰當地在網路場域中運用或閱讀批評策略,幫助學習者提升其語用能力。
  • Item
    華語臉書社團中請求和分享的語用策略及性別研究
    (2022) 葉子瑄; Yeh, Zi-Xuan
    現代人的社交圈已從現實世界逐漸轉向網路世界,社交平台中又以臉書的使用率最高,然而臉書社團中常見的請求及分享行為的語用研究卻尚未出現。有鑑於此,本文將華語臉書社團作為研究對象,根據Blum-Kulka等人(1989)提出的CCSARP請求策略架構分析語料,統計請求行為及分享行為的主體策略和輔助策略使用頻率,探討臺灣華語母語者在行使請求、分享行為時使用的策略及不同性別下使用策略的異同,最後將結果應用於華語教學中。本文蒐集臉書社團中男性與女性語料共800筆,時間範圍涵蓋2019到2021,分析的重點為請求及分享行為中使用者採取的主體策略、輔助策略類型與策略結構分佈。研究結果顯示,臺灣華語使用者在行使請求及分享行為時皆偏好選擇多樣的策略,在主體策略的選擇上,請求行為中最常使用的是提問策略;分享行為中最常出現的是評價策略,至於輔助策略,兩項言語行為最常使用的皆是自述策略。在不同性別的變因下,兩性在行使請求行為時,女性使用了更多的表願策略,輔助策略中男性使用了更多的自述策略;在行使分享行為時,男性選擇了更多的描述策略,輔助策略上,女性使用了更多的釋因策略,反映男女語用策略不同的特徵。 本文依據研究結果,提供符合外籍學習者在網路進行請求及分享行為的教學建議,期盼提高學習者於網路世界中正確行使請求及分享行為之能力。
  • Item
    漢韓回應讚美策略分析與教學應用——以臺韓連續劇為例
    (2023) 洪知吝; Hong, Jiin
    溝通時兩個不可或缺的言語行為是讚美與回應讚美,然而發話者與受話者進行跨文化溝通的過程中,因具有不同的價值觀而對讚美與回應讚美的理解有所不同,甚至可能導致對方面子受到威脅(Chen,1993;Holmes,1986;Manes& Wolfson,1980)。透過前人的文獻發現,使用口語語料分析的回應讚美相關的研究較少,且大多數的研究以書面語料為主,因此本研究藉由Netflix的臺灣連續劇和韓國連續劇為口語語料庫,由跨文化角度為切入點,探究漢語和韓語之回應讚美。 研究結果分五種面向進行分析——回應讚美使用分布、回應讚美語言形式、讚美主題與回應讚美、性別與回應讚美、社會權勢與回應讚美。結果發現,兩種語言偏向使用迴避策略,然而依據次分類策略分析結果,漢語較常使用「無回應」策略,表示漢語人士以不反映個人的想法而維護雙方的和諧關係。而韓語較常使用「微笑」策略,韓語人士以不拒絕,同時不接受的方式保持謙讓的態度。此外,根據不同變項而得出的結果具有差異,例如發話者的社會權勢低的情況下,漢語人士主要使用合併策略,指不習慣收到讚美;韓語人士傾向採用微笑策略。 本研究將結果應用於韓籍漢語學習者之口語教學上,藉由本研究結果韓籍漢語學習者了解漢韓回應讚美策略的異同處,在漢語教師的引導下,期待韓籍漢語學習者提高口語能力,以及減少與用失誤。
  • Item
    華語兩性會話開端之語用策略研究
    (2023) 張家寧; Chang, Chia-Ning
    「萬事起頭難」,會話開端作為人際溝通的重要一環,正是華語學習者需要培養的能力。多數學習者不擅與母語者交談,成為他們融入華人社會的一大困難(Light, 1987),同時會話的語言形式又受到溝通雙方的性別影響(Coates, 1993),某種程度就像是跨文化交流,因而增加溝通時的難度。本研究遂透過問卷先調查學習者的會話學習需求,另以角色扮演法蒐集華語母語者的口語語料,從會話開端的三個面向對比男女日常會話的異同之處,包含如何開啟會話、選用的話題類型以及為了延續會話採取的語用策略,並輔以訪談探究兩性策略選擇的背後動機。研究結果顯示,面向陌生異性時,男性傾向使用積極禮貌策略來開啟會話,如表示敬意或是連結關係來建立正面的公共形象,在話題選擇上,男性多使用與聽話者有關的聽者類來探查對方的需要,以期有效找到共同主題,達到傳遞資訊之目的。於延續話題面,多數男性傾向採取探討事實的提問方式。女性開啟會話的方式較不固定,她們會視不同的溝通對象對於面子的需求來選擇採用積極禮貌策略或是消極禮貌策略。雖然女性同樣傾向選用聽者類話題,與男性不同的是,她們的動機在於促進情感交流,因此會鼓勵對方多分享且揭露自我的意願也較高。為將話題持續發展下去,多數女性傾向使用延續故事邀請對方多補充細節。本文綜合上述研究發現和學習者需求調查結果後提出教學建議,於華語教案之中加入語用學的概念應用,希冀培養學習者於真實情境下的會話能力,協助他們面對不同性別的華語母語者時,都能夠表現有禮、提問順暢及回應適當,順利與對方開展一段自在的談話。
  • Item
    網站論壇的建議行為中英對比:以保健主題為例
    (2015) 林曼昱; Lim, Man Yu
    「建議」是常見於人際互動的言語行為,於語用學領域日益受到重視。在網際網路盛行的全球化時代,網路溝通中的建議行為亦成為研究面向之一,然中英對比方面的研究尚嫌不足。本文聚焦於網站論壇此一網路平台,比較華語與英語建議之語用策略,同時探究文化價值與網路語境對建議的影響,以期結合網路科技與華語語用教學,為英語背景的華語學習者歸納出較為容易理解的建議模式。 本文從《Mobile01》與《City-Data》的保健主題論壇選取語言樣本,分析重點包括中心行為策略、輔助行為策略、內部修飾及序列結構,華語與英語這兩種不同的語言即為本文之研究變項。 研究結果顯示,華語及英語論壇參與者提出建議時均靈活運用多種策略,且形成複雜的策略排序,但兩種語言對不同的策略及內部修飾各有偏好。整體架構上,華語及英語建議均主要由一至兩種中心策略構成。華語建議傾向透過直接的中心策略實施;反之,英語採用的中心策略以間接類型佔較多數。儘管如此,兩個語言皆較常以中心行為起頭,輔助行為多置於文中或文末。而輔助策略的高度使用,足見網路建議者喜好藉此手段加強建議效果。除此之外,網站論壇的建議言談亦反映當今網路社會的語言風格。總體觀之,由於網路社會的溝通氛圍較為平等,故網站論壇的建議通常以開門見山的方式提出,但仍顯現文化背景之差異對網路溝通具有影響力。 最後,本文依據研究結果,以Google Classroom為教學工具,設計擬真網站論壇建議教學,引導學生因應華人文化與網路文化適當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