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漢語副詞「甚至」的篇章分析與教學啟示
    (2023) 詹佳玟; Chan, Chia-Wen
    針對現代漢語副詞「甚至」之研究,現行研究以語義和句法層面的分析為多,篇章方面的討論較少。本研究以Halliday(1985)提出的三大純理功能為分析架構,並依概念(ideational)、篇章(textual)、人際(interpersonal)三層面,探討現代漢語副詞「甚至」之篇章功能,並討論其在語義、篇章、語用三層面之互動。研究者從漢語語料庫中蒐集400筆真實語料以進行實證研究,藉由分析實際語料進一步釐清其用法。在篇章層面,「甚至」大多出現在主語與謂語之間,以句內範距為無標形式、句外範距為有標形式。前者範距小為局部銜接,帶出句尾焦點。然而,範距大帶出的為「句尾焦點」和「狀語焦點」,並未帶出對比焦點。因此,與研究假設不同。由於「甚至」為「遞進功能」而非轉折功能,故帶出「句尾焦點」而非對比焦點。其次,「甚至」句在跨句篇章中通常為焦點句(68.75%),也可作補述句(31.25%)。在篇章前後景中,「甚至」大部份作為篇章背景(99%),鮮少在前景中。我們發現「甚至」雖位於背景中,但其位置在較靠近前景的背景中。因此,「甚至」通常作為背景中「較新的背景」。綜合上述研究結果,研究者進一步分析現行華語教材內容,並提出教學排序建議。根據上述研究成果,提出對「甚至」的教學語法描述,並補足教材中解釋不足之處,期望能使華語教師或學習者皆有清楚可遵循的教學順序。
  • Item
    韓漢焦點類型之對比研究與教學啟示
    (2018) 魏詩珈; Wei, Shih-Chia
     焦點(focus)反映的是句子中的新信息(new information),是說話者在交際中最想強調的內容,也是句子中語調最凸出的部分。在漢語和韓語中,雖然有多位學者進行焦點的研究,但是對比兩種語言焦點概念的文獻仍十分匱乏。本研究預期成為韓漢焦點對比研究的初探性研究,為韓漢的焦點對比做初步的介紹,為往後的後續研究起頭。   本研究以漢語的焦點概念為主軸出發,針對「句尾焦點」(end focus)、「雙名詞焦點」(double nominative focus)、「對比焦點」(contrastive focus),進行介紹,接著探討這三種焦點是否在韓語中存在。另外,本研究也針對三個漢語中能體現焦點的句式「雙名詞句」(double nominative construction)、「分裂句」(cleft structure)、「連字句」進行探討( ‘lian’ structure),並且找出韓語中相對應的句式,最後藉由實際考察語料庫觀察以上的焦點以及焦點句式的使用情形及分布情形。藉由文獻回顧及實際考察語料庫之後,得到以下幾點發現: 一、 韓語中存在與漢語相對應的三個焦點,且在語料庫中的分布比例相近,唯由於類型學之差異,兩者的焦點體現形式不同。 二、 韓語中的助詞系統發達,「이(i)/가(ga)」和「은(eun)/는(neun)」兩組助詞在語法上能夠標記主語和話題;前者在信息結構中分別能夠標記新信息(句首焦點),後者能夠標記對比焦點以及對比話題。 三、 考察語料庫後發現,在漢語及韓語中,句尾焦點的使用頻率最高,接著是對比焦點。由於語料庫語體為書面語,未能發現雙名詞焦點的語料。   筆者最後將研究成果應用於華語教學中,將能夠體現焦點的漢語句式進行教學排序,期望針對韓籍漢語學習者的教學能得到最佳教學效果。
  • Item
    漢語副詞「明明」的篇章、語用研究與教學啟示
    (2018) 王玉雯; Cheewinnitiluk Oranis
    本文以Halliday的三大純理功能為分析架構,分別為:「概念」、「篇章」與「人際」,三個層面。並從兩個語料庫著手蒐集副詞「明明」的真實語料,作為研究材料。兩個語料庫分別為:「聯合知識庫」與「中文詞彙特性速描系統」,共蒐集400的筆語料。從語料中探究漢語副詞「明明」在篇章及語用的語言現象,並將研究結果融入真實教學中。 首先,從篇章的角度探析,副詞「明明」位於主語之後,稱為句內範距。位於主語之前,則稱為句外範距。信息焦點會因著範距大小不同,而有不同的體現:句內範距的範距小,形成「句尾焦點」。而句外範距的範距大,為跨句形式,帶出「對比焦點」。 其次,副詞「明明」的基本篇章架構可以分為五個部分,分別為:〔A〕背景句、〔B〕斷言句、〔C〕預期句、〔D〕反預期句,以及〔E〕前景句。在篇章連貫方面,我們進一步探析反預期句與前景句之間的語義互動關係。兩者間的語義關係可分為五個關係類別,分別為:遞進關係、立論關係、轉折關係、因果關係,以及無下文。 再者,在語用方面,副詞「明明」歸屬於情態詞中的認知情態。其核心語用功能為「反預期」功能。此外,本論文探討「明明從句」和「明明後主句」各與情態詞的共現分布之現象。最後,本論文將依據研究結果,進行對現行華語教材評析,並建議將副詞「明明」之研究結果應用於實際課程中。
  • Item
    漢語「寧可」的篇章、語用研究與教學啟示
    (2017) 呂芮慈; Lyu, Ruei-Tsz
    漢語副詞「寧可」在詞性、複句關係、語用關係等方面有很多相關文獻,但分析結果都不盡相同,本論文將釐清以上問題。由於過去文獻多著重複句以及語用方面主觀性的探討,因此本論文以真實語料庫為本,以Halliday(1985)的「概念」、「篇章」、「人際」為理論基礎,探討漢語副詞「寧可」在篇章、語用方面的功能,並根據研究結果評析現行教材和提供建議。 首先,在篇章層面上,副詞「寧可」位於主語後,稱為句內範距,位於主語前,則為句外範距,經研究發現,「寧可」較傾向出現在主語之後;而焦點功能上,「寧可」句內範距的範距小,形成句尾焦點,句外範距的範距大,帶出的是跨句的對比焦點。 其次,複句「寧可」的主句在篇章中的隱性比例高於顯性,根據語言經濟原則,主句本身是舊信息或是聽話者可從自身知識和經驗推衍,因此可省,而隱性「寧可」句與下文有詞彙連貫關係,形成句尾焦點,由此可知,「寧可」句本身實為一焦點句式;另一方面,「寧可從句」的主句有前顯和後顯之分,「後顯主句」位於「寧可從句」之後,為無標句式,比例高於有標的「前顯主句」,位於「寧可從句」之前,乃由「寧可從句」後移至主句後而成。就篇章功能而言,「後顯主句」本身即為信息焦點所在,作為前景信息,能推動後文的發展。反之,「前顯主句」的功能乃為「承接前文」,以做為更大前後文的連貫樞紐,而使後移的「寧可從句」成為信息焦點所在,以與下文連接,推動其發展。 再者,語用方面,「寧可」為動力情態詞,語用功能為反預期。本論文亦探討「寧可從句」和「寧前/後主句」與情態詞的共現,發現「寧可從句」多與認知情態共現,而「寧前/後主句」多與「動力情態詞」共現。
  • Item
    漢語「其實」和「事實上」的語義、篇章分析與教學啟示 漢語「其實」和「事實上」的語義、篇章分析與教學啟示
    (2017) 游雅欣; Yu, Ya-Hsin
    本論文以Halliday的「概念」(ideational)、「篇章」(textual)、「人際」(interpersonal) 三大純理功能(interpersonal)為分析架構,以真實語料為基礎,探討現代漢語「其實」和「事實上」在篇章層面的語言現象,並將研究結果應用於教學中。 本論文以臺灣地區兩大語料庫—聯合知識庫 (UDN data) 和中文詞彙特性素描系統 (Chinese Word Sketch Engine, CWS)中有關「其實」和「事實上」—共400筆語料,以及前人研究為基礎,探討兩者的基本語義,藉以釐清其篇章功能之異同。 首先,從歷時的角度來看,「其實」一開始的用法就是「反預期」,之後演變出「進一步闡述」的功能;而「事實上」一開始就有「進一步闡述」的用法,之後演變出「反預期」的功能。此兩者皆為情態詞,連接性狀語,即說話者用以表達對於命題的態度以及看法,因而有著反預期以及進一步闡述兩種功能。 其次,從語料庫統計的數據來看,句外的「事實上」筆數高於「其實」,而且句內的筆數「其實」高於「事實上」,兩者有如此的差異在於「事實上」的「範距」大於「其實」;「事實上」的範距較大,管轄範圍較大,因此放在句首,篇章功能強,用以連接上、下文。 再者,就焦點功能而言,「其實」和「事實上」出現在句中,從「語義連貫」和「詞彙銜接」這兩個面向來觀察,此兩個情態詞的範距小,只管轄動詞,產生「句尾焦點」,描述一件事;而「其實」和「事實上」放在句首,範距相對大,因而產生「對比焦點」,相對上是在陳述兩件事,構成了語言的整個連續體。 最後筆者根據以上分析結果,評析五本臺灣及美國目前通行的華語教材,建議將「其實」和「事實上」研究結果應用於課程之中。
  • Item
    漢語「固然」的篇章、語用研究與教學啟示
    (2018) 黃筱婷; Huang, Hsiao-Ting
    本論文以 Halliday(1985)的概念、篇章與人際三方面以真實語料進行驗證,探討現代漢語副詞「固然」在語義、篇章、語用層面的語言現象。 本論文建立在中文詞彙特性速描系統與聯合知識庫之上,以語言事實作為研究之本,各取語料庫兩百筆資料,以真實語料分析來討論「固然」之使用的樣貌。 從篇章銜接角度來看,「固然」傾向出現在主語與謂語之間,以句內範距為無標形式,句外範距為有標形式,前者範距小為局部銜接,帶出句尾焦點,後者範距大,為整體連接,帶出對比焦點。 從篇章連貫角度看,「固然後主句」與下文前景句的語義關係,以「進一步陳述」的語義關係分布比例最多,表示下文經常是接續「固然後主句」順向闡述延伸的。其次有「立論關係」,再其次為「轉折關係」,最後是「無下文」。 語用功能方面,「固然」是評價情態詞,語用功能為反預期,而最常與「固然後主句」與「固然從句」共現的情態詞為表真偽類的認知情態詞,與兩分句共現的情態詞類型有類似的分佈比例高低,皆為認知情態共現率最高,其次為義務情態,再次為動力情態,最後為評價情態。 有鑑於現行教材內容,多以單一句子為說明的例句,而忽略語境和語用要素。因此,我們以帶有篇章上下文的實際語料為研究篇幅,以期更清楚詮釋「固然」的使用情形,藉由篇章及語用方面的研究成果來補足教材中解釋不足之處,使華語教師在教學上,以及華語學習者在學習上,皆有清楚可遵循的原則。
  • Item
    漢語讓步性副詞"還是"的篇章、語用研究及教學啟示
    (2017) 胡琇閔; Hu, Hsiu-Min
    筆者在課堂教學時,觀察到外籍學生多半對於讓步性副詞的「還是」感到疑惑,無法內化進而靈活地運用,且學生容易被英文翻譯所影響。因此,針對讓步性副詞的「還是」在篇章、語用功能加以研究,期許能在教學上有所貢獻。 本論文以Halliday的「概念」(ideational)、「篇章」(textual)、「人際」 (interpersonal)三大純理功能(metafunction)為分析架構,蒐集語料共605筆,從中探討漢語讓步性副詞「還是」在篇章、語用層面的語言現象,並將研究結果融入教學之中。 首先,在篇章層面上,「還是」位於句首時,屬句外範距,位於句中時,屬句內範距。從語料庫統計的數據來看,句內範距的「還是」使用頻率高於句外範距「還是」。就焦點功能而言,「還是」在句內範距時,該詞的範距小,只管轄動詞子句,產生「句尾焦點」。而「還是」在句外範距時,其範距大,管轄整個篇章,產生「對比焦點」。 其次,在語用層面上,「還是」本身為情態詞中的評價情態,表示說話者的主觀看法與態度,其語用功能為「反預期」,本研究先根據顯性預期句與隱性預期句的分類來進行分析,另一方面,亦探討「還是」與情態詞共現之情形,發現其多與「義務情態詞」共現。 最後筆者根據以上分析結果,評析五本臺灣及美國目前通行的華語教材,建議將本論文之研究結果應用於課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