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東亞國家之政治體制選擇偏好:一般公民、政治菁英與地緣政治面向之分析
    (2021) 吳思緯; Wu, Szu-Wei
    本研究探討影響東亞政治體制選擇的三個面向:一般公民、政治菁英和地緣政治,結合量化和質化研究方法,先透過民主化理論和政治支持理論引導,再回顧過往相關研究之方向與成果,蒐集具代表性的數據資料以統計、文字探勘與地理資訊系統應用軟體進行處理,再將所得之研究成果以質性方法深入分析詮釋。首先,就東亞一般公民面向而言,本研究聚焦於重新檢證民主化理論,結果發現:在人口統計學變項之年齡與教育程度上,愈年長者愈支持民主、教育程度愈高者愈支持民主,對於民主化理論還是相對有解釋力的;另外在政治學變項上,對本國民主體制之認知愈高者愈支持民主,也對於民主化理論是相對有解釋力的;而人口統計學之性別變項與社會學變項之經濟條件,則對於民主化理論較無解釋力。其次,就政治菁英面向而言,本研究聚焦於東亞華語文化圈下三個政治體制歧異的國家(台灣、中國大陸、新加坡),針對政治菁英紛雜而又相似的政治類公開文稿特徵進行分析,結果發現:三國政治菁英皆強調經濟治理、重視對美關係、呼籲團結;中國大陸與台灣政治菁英從不同出發點皆重視民主;中國大陸與新加坡政治菁英皆因治理而強調多元文化價值;台灣與新加坡政治菁英皆因小國背景而提倡與國際社會的聯結。是以,本文可以發現三國政治菁英皆對民主政治體制擁有相當偏好,但在內涵上台灣政治菁英的民主偏好與自由有更強的聯結,中國大陸與新加坡政治菁英就呈現民主、治理與協調之間的融合關係。再者,就地緣政治面向而言,本研究爬梳美、中競逐關係下的地緣政治現況,透過空間性的資料展示,描繪出東亞的發展已經不是一味遵循西方模式,中國路徑逐漸吸引東亞國家,牽引東亞國家走向西方式自由民主之外的另一種選擇。最後,本研究針對東亞前典範時期之典範競爭概念進行分析,回顧不同政治體制各自論述之內涵與其在東亞情境下的不同表現與意義,進一步導出在未來的動態發展場域下,東亞地區基於規範主義式微將出現的區域合作以及從價值追求到聯盟爭霸的政治現實。
  • Item
    從伸展台到博物館﹕亞歷山大麥昆的時尚藝術
    (2018) 李悠禎; Li, You-Zhen
    近年來,在博物館裡展出名設計師時尚展覽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高度商業化的時尚產業越界進入到過去只展示高尚文化的藝術殿堂。2015年展於維多利亞亞伯特博物館舉辦驚世駭俗的英國時尚設計師亞歷山大麥昆回顧展Alexander McQueen :Savage Beauty,打破了博物館最高參觀人次的紀錄,帶來了的可觀的經濟收益,然而博物館與商業品牌之間的贊助合作模式,也凸顯在博物館中展出時裝的合理性的爭議。博物館為時裝品牌冠上藝術品的美名,增加文化價值,然而,博物館是否淪為時尚產業的宣傳平台? 本研究旨在藉由近期的博物館營運發展新趨勢來檢視時尚與博物館之間的論述形構。本論文針對時尚展覽的中的博物館、企業、與展覽策劃三個面向討論。首先,藉由Tony Bennett的展覽複合體與Pierre Bourdieu的品味秀異討論博物館的正當性、博物館化與品味建立的能力。第二,到了1960年代,博物館為追求更多的參觀者而迎合大眾品味,成為更文化民主化的文化單位。然而這種為求生存、商業化的經營方式推使博物館與企業共謀,接受企業贊助,本研究採用Bourdieu的場域理論與企業贊助的論述,檢視當藝術場域被外部影響,在立場偏頗的情況下,是否還能維持策展的自主性以及教育功能?最後,分析展覽的論述生產與意義建構,並透過追溯時尚策展流變,檢視博物館從過去收藏具歷史重要性與時代價值的服裝與織品,到近代品牌時裝展示於藝術場域,挑戰博物館的框架,揭示背後權力知識的關係,重新定義博物館的教育與娛樂功能。 本研究透過田野調查、質性訪談與論述分析,以倫敦維多利亞亞伯特博物館舉辦的Alexander McQueen :Savage Beauty為案例,分析展覽論述,探究消費性的時尚商品在博物館的場域裡展出的正當性與企業贊助之疑慮,梳理該展覽於時尚展覽史中的定位,加以解析當代時尚設計於博物館展出的現象。
  • Item
    中國大陸觀光客來台旅遊對其民主意識影響之研究
    (2012) 陳盈儒; Chen, Ying-Ju
    陸客來台至今,受關注的焦點大多在於旅遊產業的合作對兩岸關係的影響,陸客在台的消費行為能為台灣帶來多少商機,更是甚受矚目的話題。陸客來台旅遊期間,對台灣民眾參與公共事務的觀察,加上唾手可得的媒體資訊,對其民主意識及政治態度的影響,將可能造成不容小覷的衝擊與改變,更可能在內心建構下意識的文化認同感,甚至回國後與親友分享旅遊期間之民主生活經驗及感受。 本文認為,有關對於陸客的民主意識影響之探討仍較少成為討論焦點,但絕對為深具研究價值的議題。本研究採「文獻分析法」與「問卷調查法」相輔,主要目的為回顧重要之政治態度與民主態度調查、以及陸客出境旅遊與陸客來台相關文獻,分析陸客來台旅遊之發展沿革及觀光行程分析,並且以問卷調查,了解陸客觀光過程對民主生活感受之感受,最後以政治學理論分析陸客來台體驗民主生活後的感受,了解對其民主意識造成之影響。
  • Item
    八0年代台北市黨外市議員對黨外勢力的影響
    (2005) 王炳閔; Wang, Ping-Min
    台灣的民主化過程有許多學者由不同的角度,包括由經濟、政治文化、國會、選舉、地方派系等等因素做過探討,而本文試圖以1980年代的台北市黨外市議員作為探討對象,找出他們與當時台灣的黨外勢力的互動關係,並分析其中與台灣民主化有關的部份,架構出黨外勢力發展與黨外市議員的關連。 台灣在1980年代黨外勢力的發展,剛剛經歷過「美麗島」事件的挫敗,不過卻也重新站起來,但是黨外陣營又面臨著更多的難題,對內黨外同志間存在著從「美麗島」時期即開始的路線之爭,對外還須抵抗國民黨對黨外勢力的壓制,在這種窘迫的情境下,黨外勢力仍然持續的增長,黨外份子與新興的群眾運動也有了與以往不同的互動模式;「路線之爭」、「組黨運動」、「群眾運動」,此三項即是本文挑選出來作分析的主要變項,分析黨外市議員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與作用。 而在議會內部黨外市議員面臨著國民黨壓倒性的多數,雖然黨外市議員人數少,卻也發揮了少數制衡的作用,替台北市議會的問政帶來了新的面貌。而黨外市議員的問政效果,也影響了一般民眾對黨外的觀感,以及一般民眾對現代民主政治的觀念、擴大了民眾對黨外的認同,對於黨外勢力的發展也具有正面的效果。 黨外市議員在上述─議場內、外的言行作為,對於黨外勢力有何影響,發掘出其中的答案,這就是本文的主要目的。
  • Item
    陸客來台體驗民主與促進中國大陸民主化可能性之研究
    (2010/8/1-2011/7/31) 范世平
    2008年7月在兩岸關係和緩的情況下, 陸客終於可以來到台灣 進行旅遊。這些陸客透過與台灣民眾的互動、接觸臺灣的政府部門或 公務員、接收臺灣的新聞媒體、參觀具政治意義景點與實際參與政治 活動等政治社會化途徑, 來感受有別於中國大陸的民主、自由與法 治,進而形成一種和平演變。這不但是台灣軟實力的展現,長期來看 更可能有助於大陸的民主化。但由於陸客中多為中產階級與改革開放 後的既得利益者,其政治態度較為保守,加上中國長期的愛國主義宣 傳與陸客來台時間過短,都使得對於中國民主化的效果產生限制,短 期內他們為求社會穩定反而會傾向支持中共政權。然而就長期而言, 本文認為陸客來台對於中國民主化的發展仍是具有實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