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中文求職面試自我介紹之語步分析與教學建議
    (2024) 鐘英昭; Chung, Ying-Chao
    自我介紹為求職面試常出現的環節,須使用符合當地職場期望的溝通方式,才能達到有效溝通的目的(Bilbow& Yeung, 1998;Kerekes, 2006;Li, 2000;Louw et al., 2010;Scheuer, 2001)。對商務華語學習者而言,若是未特意學習職場溝通的相關語用知識,可能會導致溝通失敗。然而目前商務華語教材中,缺少系統性、科學性教授求職面試自我介紹的內容(李育娟,2011)。有鑑於此,本研究藉由宏觀角度的語步分析探究自我介紹整體的組織架構,從微觀角度的後設論述分析剖析局部的語言特徵,以期能全面剖析中文求職面試自我介紹的言談內容,並應用於商務華語教學。本研究語料為30份自我介紹的錄音檔與文字稿,皆由已有全職工作經驗的臺灣中文母語者提供。 研究結果發現,自我介紹根據不同的溝通目標可劃分成五種語步,分別為:展開自我介紹、簡介個人背景、突顯自身優勢、宣告即將結束與結束自我介紹,每種語步由二至六個更為具體的步驟組成,其中突顯自身優勢作為自我介紹的核心內容,涵蓋的步驟最多,所占篇幅最長。至於後設論述標記,中文求職面試自我介紹的互動式後設論述標記出現頻率略高於交互式,顯見比起串連脈絡使自我介紹更具連貫性,求職者更常使用互動式後設論述表達立場,增加與面試官的互動。除此之外,結果也顯示,後設論述標記的分布與語步結構有關,特定的後設論述標記會對應到固定的步驟。最後,本研究根據分析結果,設計教學材料,並提供教學方案與建議,培養華語學習者的語用知識以增進口語表達能力,希冀能對商務華語教學有所助益。
  • Item
    商務華語線上發音自主訓練及語音偏誤分析:以印度籍學習者為例
    (2021) 洪瓏真; Hong, Long-Jhen
    在印度漸興的華文熱潮中,華語溝通與翻譯人才需求大增。印度一直以來保持與台灣的互動,且持續著重於商業。尤其是,台灣半導體的產業和印度的軟體產業,有不少經貿活動的往來。許多印度人開始選擇學習中文,以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因工作需求,學習商務中文的人數逐漸增加,相關教材的編輯開發也有空前的盛況。不過專業中文對於初級學習者來說,有一定的困難;加上課堂之外的時間,無法有教師糾正等情況。故本文希望透過線上自主學習平台,讓初級印度籍學習者學習口說商業華語,同時分析其語音偏誤和觀察其自主學習的能力和進步情形。 本論文目的為研究初級印度籍學習者對於聲韻調的掌握及偏誤分析。本文將會研究一位以印度的印度籍商業背景的學習者,藉由行動學習數位工具──MyCT的幫助,讓學生練習商務華語文本,觀察學生經歷八個月的自主練習,語音習得之情況。並對比此印度籍學習者是否有前人研究所做的印度學習者之偏誤,擁有共同的偏誤現象,還是具特有的偏誤現象。 研究結果分析發現,第一部份的問卷調查顯示,94人中有72個人想學習「發音聲調」,符合研究者假設印度學習者想要增強中文能力以語音為多。第二部分的實驗課程分析顯示,學習者經過八個月練習,偏誤率下降。其偏誤率的走勢呈現曲折反覆的過程,印證了Adjemian和魯健驥中介語特色「反覆性」的說法,和Kellerman提出的U型行為理論。同時也發現此學習者的整體偏誤狀況並無像過去文獻所呈現的偏誤數量和類型特徵來得多。
  • Item
    越南商務華語之發展與華語學習者的需求探討
    (2012) 武貴山; VU, QUY-SON
    隨著國際貿易往來和發展,各企業的競爭力日益增強,商務需求不斷提升。此外,中國經濟崛起,學習商務華語的重要性也日益更加明顯,但是商務華語教材的數量與品質卻無法滿足華語學習者的需求。本論文的目的旨在探討越南商務華語學習者之需求與發展,並回顧專業華語教學理論、華語教學、及商務華語教學等理論,從中建立起本文的理論架構,並以之為基礎,實地進行需求分析。根據本研究,整合理論與需求分析後發現,越南商務華語學習的最終目的,其在於培養越南華語學習者於商務活動中的語言應用及交際能力。所以越南商務華語的課程規劃、教材編寫、教學方法、師資培訓等面向,都必須圍繞此目標以探討之。 本研究調查發現,越南華語學習者對「商務華語」有強烈需求,對課程的目標、以及教材內容之「真實性」亦予以高度期待。但是越南商務華語之現況與學習者的期待之間仍存在極大落差。現有越南商務華語課程、教材的設計與編寫並未符合越南學習者的實際需求,沒有針對性。商務華語師資缺乏以極其程度偏低,這些華語教師諸多具有語言知識的背景,對商務專業內容並非了解。越南華語學習者認為除了學校所開設的商務華語課程,仍自己需要加強商務華語的相關知識。此外,越南商務華語課程尚未重視培養學生處理跨文化中的衝突與障礙的技能。越南華語發展的主要動力是中越關係以及越南與台灣之間的經濟交流。因此,只有不斷改善,與持續發展,才能使華語學習更上一層樓。筆者亦於文末根據需求分析,並將研究所得提出的內容,提供後續相關越南商務華語發展研究者之參考。
  • Item
    初級商業華語課程設計——自現有教材延伸轉化之模式
    (2015) 羅偉瑄; Lo, Wei-Hsuan
    隨著亞洲經濟蓬勃發展,商業界對華語人才之需求大增,商業華語學習者逐年增加,逐漸成為華語文教學的潮流趨勢,美國中學及大學的華語及商業華語課程如雨後春筍般開設。然而綜觀各大學所開設的商業華語課程,幾乎皆要求學生至少修習兩年以上華語課程才可選修,且市面上的商業華語教材亦多適用於中級以上程度的學生。事實上,商業行為與其他專業領域不相同,存在於日常生活當中。若檢視現今初級華語的教材及課程,可發現其內容不但適用於日常溝通,也適用於商業活動相關場合。換句話說,初級華語學習者學習商業華語不無可能。 近年來出現許多初級商業華語之教材,只是這些教材的詞彙量過多,且過於困難,並不適用於華語初學者。初級商業華語教材若要符合初級華語學習者之能力,應予以反向思考──即以初級華語課程教材內容為基礎,控制詞彙增加量,結合商業情境。 本研究據此原則設計一門初級商業華語課程並透過需求分析及行動研究證實:(一)學生及華語教師皆認為此課程轉化模式具實用性。(二)突破詞彙阻礙之課程設計能協助學生將所學順利銜接至商業情境。(三)此課程能拓展商業華語領域,使商業華語不再是中高級華語學習者的專利,以達到有效加速培養商業華語人才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