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1
  • Item
    基於語料庫中俄羅斯籍華語學習者[了]的偏誤分析與教學應用
    (2024) 楊景珊; Yang, Ching-Shan
    漢語「了」對於外國學習者來說ㄧ直是個難題,偏誤也非常多。這些偏誤有一些共同特徵,但學習者的母語不同,思考邏輯不同,形成偏誤的原因也不會一樣。在新生入學座談會上,我們最常聽見俄國學生說錯的病句就是:「大家好! *我從俄羅斯來了!」這句話的俄語必須使用完成體過去時,顯然學生是將漢語的「動詞+了」,與他們母語中的完成體過去時畫上了等號。同樣稱為「完成」體或貌,兩種語言之間一定有某種程度的相似之處。針對俄羅斯華語學習者對於完成貌標記「了」的偏誤,本研究利用語料庫為素材,先進行偏誤分析,再藉助前人對漢俄語法對比的研究,從兩種語言各自的語法規律中,找出他們的相異之處在「了」偏誤發生的過程中,可能扮演的角色。最後,參考專家說法及現有的俄語版華語教材,再加上前面分析討論所得的一些想法,我們為在台灣學習華語的俄國學生,擬出一套適合他們的教學策略,並在「結構由簡入難」、「使用頻率由高至低」,以及「母語中有相對應者先教」等三個原則下,提出針對俄語母語者的「了」基礎與進階級句型教學排序建議。
  • Item
    日籍華語學習者能性結構偏誤分析及其教學應用
    (2023) 余安維; YU, ANWEI
    對於華語教師與二語學習者而言,漢語能性結構的教與學往往是一大挑戰。不少研究發現,華語學習者難以辨別能願動詞「能」、「會」、「可以」與可能補語「V得/不C」。本研究旨在探究日籍華語學習者使用漢語能性結構的偏誤,以期為日籍華語學習者提供相關的教學建議。為瞭解日籍華語學習者的能性結構偏誤類型及其分布,本文由三個學習者語料庫中取得的2122個句子進行偏誤分類與分析。接著,本研究為漢語母語者及各程度日籍華語學習者設計語感測試,以探究漢語母語者與各程度的日籍華語學習者判斷能性結構句子之自然度的能力有無顯著差異。初步結果如下:一、經學習者語料庫檢索發現,日籍華語學習者使用漢語能性結構時,常見的偏誤依數量多寡排序為誤代、遺漏、其他、誤加及錯序。其中,最常見的偏誤為否定式能願動詞「不能」與可能補語「V不C」的混淆。二、漢語母語者與日籍華語學習者判斷包含漢語能性結構之合法句及非法句之自然度的能力有顯著差異。另外,在日籍學習者中,華語程度較高者能夠更準確地判斷合法句及非法句。最後,本研究透過教材分析,探討如何改善能願動詞「能」與可能補語「V得/不C」在華語教材中的說明,以幫助日籍華語學習者減少偏誤。本研究建議先在初級階段介紹「能」的基本用法並複習能願動詞「會」和「可以」的功能與用法,然後在介紹可能補語「V得/不C」時,應加強鞏固能願動詞「能」的用法,以期幫助日籍華語學習者區分不同漢語能性結構的用法,並進而減少偏誤。
  • Item
    日本高中華語學習者易混淆詞辨析與教學建議-以「變」、「變得」、「變成」、「成為」、「當」為例
    (2023) 安蒜美保; Ambiru, Miho
    本研究探討日本高中基礎程度的華語學習者在華語寫作時,常出現的詞彙偏誤以及產生偏誤的成因,進而提出讓他們減少這些偏誤,並更有效地學習華語的教學建議。研究的範疇主要鎖定在日本學生常容易混淆的五個華語詞彙:「變」、「變得」、「變成」、「成為」、「當」。筆者首先在60位日本高中華語學習者撰寫的73篇文章中得出了174筆屬於前述五個易混淆詞的偏誤語料,並分別進行了詳細的偏誤分析。再對照他們過去所使用的教材,分析所有學生的選詞情形,發現「當」在本次語料裡出現得最多,「變得」的出現筆數最少。而整體來說「變」是學生最容易誤用的動詞,但各詞混用的情形其實相當多樣。 為了探討形成偏誤的成因,筆者參考了各詞彙在辭典、語法書和中文詞彙網絡系統中的定義以及各詞在中文語料庫裡的搭配詞與近義詞之剖析,針對五個易混淆詞進行了義素分析,並對比日語相應意義的詞,推測日本基礎華語學習者容易在這些詞彙產生混淆的原因,可能是由(1)母語的負遷移、(2)詞與詞之間的相似性、(3)交際策略、(4)教材、教學影響而造成的。進一步為了提出有實證依據的教學建議,筆者特別針對這五個易混淆詞設計了教材並對41位日本高中生進行了教學實驗。實驗結果顯示筆者所提出的教學策略多數能有助於日本學生掌握各詞的用法。如果華語教師能在各詞常用的語境或搭配詞上多花一些功夫進行教學,相信會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期盼此研究能提供對日華語教學的教師們參考,並能應用在實際教學上,以減少學生們在這些易混淆詞上的偏誤。
  • Item
    商務華語線上發音自主訓練及語音偏誤分析:以印度籍學習者為例
    (2021) 洪瓏真; Hong, Long-Jhen
    在印度漸興的華文熱潮中,華語溝通與翻譯人才需求大增。印度一直以來保持與台灣的互動,且持續著重於商業。尤其是,台灣半導體的產業和印度的軟體產業,有不少經貿活動的往來。許多印度人開始選擇學習中文,以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因工作需求,學習商務中文的人數逐漸增加,相關教材的編輯開發也有空前的盛況。不過專業中文對於初級學習者來說,有一定的困難;加上課堂之外的時間,無法有教師糾正等情況。故本文希望透過線上自主學習平台,讓初級印度籍學習者學習口說商業華語,同時分析其語音偏誤和觀察其自主學習的能力和進步情形。 本論文目的為研究初級印度籍學習者對於聲韻調的掌握及偏誤分析。本文將會研究一位以印度的印度籍商業背景的學習者,藉由行動學習數位工具──MyCT的幫助,讓學生練習商務華語文本,觀察學生經歷八個月的自主練習,語音習得之情況。並對比此印度籍學習者是否有前人研究所做的印度學習者之偏誤,擁有共同的偏誤現象,還是具特有的偏誤現象。 研究結果分析發現,第一部份的問卷調查顯示,94人中有72個人想學習「發音聲調」,符合研究者假設印度學習者想要增強中文能力以語音為多。第二部分的實驗課程分析顯示,學習者經過八個月練習,偏誤率下降。其偏誤率的走勢呈現曲折反覆的過程,印證了Adjemian和魯健驥中介語特色「反覆性」的說法,和Kellerman提出的U型行為理論。同時也發現此學習者的整體偏誤狀況並無像過去文獻所呈現的偏誤數量和類型特徵來得多。
  • Item
    華僑學校華語寫作偏誤現象的語法分析與教學應用-以韓國華僑小學中高年級為例
    (2022) 姜昀; CHIANG, YUN
    本研究的目的為分析韓國華僑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在中文寫作任務中的語法偏誤。在研究中,對華僑小學三到六年級共計42名學生的作文進行了分析,蒐集共200篇(每個年級各50篇)的語料。研究的目的為四:(一)了解各年級寫作偏誤現象的異同;(二)分析各年級學習者寫作的主要偏誤及原因;(三)探討針對韓籍兒童的二語教學模式。本研究採用定性研究方法進行,並根據表面策略分類法及LCC分析收集的數據,作為偏誤分析過程的結果。統計結果共計1947個偏誤;其中遺漏偏誤(M)802個,選用偏誤(S)619個;冗贅偏誤(R)351個;語序偏誤(W)175個。此四大表面策略分析中又以遺漏偏誤(M)為學習者最常見的偏誤,比例為全部偏誤的41%。此外,選用偏誤率31.7%,冗贅偏誤率18%,語序的偏誤率則最少,只佔了8.9%。本研究總共統整出八大偏誤類型,分別是(一)動詞選用偏誤、(二)副詞遺漏、(三)時態助詞遺漏、(四)連接詞遺漏、(五)動詞遺漏、(六)名詞選用偏誤、(七)「是」冗贅、(八)能願動詞遺漏。研究發現,動詞選用偏誤是各年級頻率最高的偏誤。然,遺漏偏誤則遍佈在各個常見詞類中,也是四大表面策略分析中最常出現的偏誤現象。另外,冗贅偏誤則以「是」的冗贅所佔比例最高。研究結果發現除了母語負遷移之外,學習者對於目的語過度泛化、或是採取的迴避策略都是造成偏誤最主要的原因。此外,也因學習者的寫作意願不足加上教學、教材不當所導致。最後,本研究也依據韓國籍學習者常犯的偏誤來提出相關的教學應用,並且致力提供有效的參考依據以供未來教學及研究上的應用。
  • Item
    以偏誤分析為主的華語語音教學網站設計─ 以撮口呼之發音教學為例 ─
    (2003) 宋時黃
    本論文研究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是實驗語音學,另外一個是電腦輔助教學部分。 實驗語音學研究目的如下:第一,以中文為第二語言的韓國學生之語音認知過程及其偏誤現象,第二,韓國學生學習中文時發音難點及找出學習者發音難易度之順序,第三,按照難易度之順序設計適合韓國學生之中文語音學習網站。 學習第二語言的時候,學習者利用母語再詮釋。韓國學生學習中文時也是一樣,常常利用韓文再詮釋而造成偏誤的情形非常普遍。本論文先研究偏誤現象之後再利用中介語理論設計實驗語音學方法。一共有七個步驟:首先參考相關文獻找出偏誤現象做出百字表;第二個步驟,請6位韓國學生唸百字表錄音後做為語料;第三個步驟,請7位以漢語為母語者聽語料,再記下6位韓國學生所發的音,筆者再找出錯誤最多的發音;第四個步驟,利用CSL(computerized speech lab) 實驗語音學儀器分析,以找出導致偏誤的聲學因素;第五個步驟,按照漢語單音節的音素即聲母、韻母和聲調排出難易度順序之等級;第六個步驟,請6位韓國學生聽中國播音員唸百字表的音,然後記下發音,排出聽力難易度等級。依照上述實驗結果,選擇韓國學生語音難點之一的[y],設計出一個語音教學網站,提供師生及同儕互動的學習環境。 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下,學習網站上設計了7個活動坊,包括:學習目標、準備活動、學習活動、練習活動、同儕活動、學習評估和自我評估。
  • Item
    國別化華語教學研究-針對印尼學生之「的」、「在」、「把」、「被」偏誤教學為例
    (2014) 莊尚花
    印尼學生在學習華語的時候,碰到種種語言因素的問題,如語音、詞語及語序之偏誤。但以筆者的看法,在教學上最為典型的問題還是語序的偏誤,因為在課堂上教語序的時候,還可以融入糾正學生的發音及詞語;相反地,若只教語音或詞語,則無法涉及到語序的結構性問題。此外,話題是建立在一個句子裡面,一個句子是建立在基本語序之下,而不只是語音或詞語而已。所以本論文建議在設計課堂教學來傳授華語之前,首先應要針對學生的語序偏誤作調查,並且更進一步探討與了解學生的問題,是否受到母語影響、華語本身難度、教材使用不恰當或者教師課堂教學等問題而造成。在探討學生的問題,本論文採取三個不同的階段。第一個階段,即先呈現華語與印尼語的語序來對比此兩個不同語言的差異,本論文限於四個語法點為論點焦點:「定語+(的)+中心語」詞組、「在」字結構、「把」字句及「被」字句;上列四個語法點是華語語法的學習核心,也是印尼學生最容易搞混的現象。第二個階段,本論文使用Corder的辨識分析,針對學生對此四個語法點的測試,驗證出學生的偏誤現象。由此分析得知,學生的偏誤有的來自母語影響,也有部分來自目的語本身掌握的不夠好。第三個階段也使用Selinker提倡的中介語理論進行分析;中介語理論指出,學生的偏誤來源不只是母語干擾,或目的語本身的難度,也牽涉到教材使用或教師課堂教學之影響。教材編寫的重點,如信世昌(2010)指出的:編寫一套教材應該是針對某個國家使用的學習者,也就是說要有針對性、實用性及系統性,若教材缺乏此因素,課堂效果就會受影響。在傳授華語時,教師所使用的教學法也會給學生很大的影響,課堂教學要使用教學原則及技巧來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教師要使用互動性的教學法,應避免使用單向性的教學法,若只是給學生翻譯句子的任務,則無法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   要解決印尼學生的語序偏誤問題,筆者認為最主要的是先了解學生的學習難點,基於此一要點,本論文先作小型測驗來探討學生的偏誤現象;找出了學生的學習難點之後,再搭配應用靳洪剛教授(2004)的定式語言教學與Prabhu (1987)提倡的任務教學,完整而有系統地實施華語教學。定式語言及任務教學,能讓學生習慣地應用規範化的華語語序,藉由反覆地練習而自然應用此一語序。此活動不但建立在對話裡,也要建立在短文的敘述中,配合情境,並應用綜合練習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 Item
    中級俄語母語者學習華語輔音偏誤研究與教學應用
    (2014) 林祈凱琳; Katsiaryna Tsikhanovich
    在現在對外華語教學中,學生首先接觸的便是語音部分。語音階段對華語學習者打好整個華語學習的基礎非常重要。目前越來越多俄語母語者選擇華語為第一或第二外語。台灣各種華語教學中心亦皆有俄語為母語學生,而這些學生華語語音難點及偏誤與其他學生不完全相同。但多數華語教師不見得有俄語發音的知識背景,在發音教學或糾錯上,尚無法滿足俄語母語者的需求。此外,由於俄語和華語分屬不同的語系,兩者在許多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異,而俄華輔音方面的差異最為明顯。因此,本研究選擇俄語母語者為研究對象、華語輔音偏誤為研究主題,希望能幫助華語教師在輔音教學正音找出適宜教學方法。 首先第一章為本文研究目的與範圍。第二章進行相關的文獻探討,包含華俄語音對比研究與俄語母語者華語語音偏誤研究,並歸納出俄語母語者學習華語輔音常見偏誤以及造成偏誤的原因,探討學習者為語音教學提出的教學原則和方法。第三章對照華俄語輔音,找出母語可能對目標語產生的正遷移及負遷移,進行難點預測。第四章說明本研究的研究方法。第五章進行問卷調查與測驗結果分析與探討。結果顯示,中級俄語母語者學習華語輔音主要偏誤為:送氣不送氣音偏誤–受試者將華語送氣輔音發成不送氣輔音或送氣不足的音;清音濁音化–受試者將華語清輔音發成濁音;舌尖後音與舌尖前音混淆 – 受試者將舌尖後音發成舌尖前音或舌尖後與舌尖前之間的音;舌面音與俄語軟輔音混淆–受試者將華語舌面輔音念成俄語軟輔音。第六章將以具體簡明的教學步驟,說明在實際進行俄語為母語學生的華語教學時,該如何針對發音偏誤,進行有效的糾正,提高學生的發音準確度;另外,依據發音難度的不同,由簡而難安排教學順序,提供教師課程設計時的參考,以進行更有效率的輔音教學。第七章歸納出本研究成果以及對於未來的研究方向提出一些建議。
  • Item
    土耳其語母語者之華語舌尖前與舌尖後清輔音偏誤分析
    (2015) 劉時諶; Liu, Shih-Chen
    舌尖前音和舌尖後音,一直以來都是外籍學習者於華語語音方面的最大的困難,土耳其語母語者亦不例外。從華語-土耳其語輔音之差異對比觀之,華語塞擦音/擦音類輔音,舌尖部位即分前(/ts/、/tsʰ/、/s/)、後(/ʈʂ/、/ʈʂʰ/、/ʂ/)兩組,然土耳其語亦有以塞擦音/擦音相互對立的輔音音素一組(/dʒ/、/tʃ/、/ʃ/),其構音部位(舌葉)接近但異於華語舌尖音群。因此,華語舌尖部位的六個清輔音音素都可能成為土耳其語母語者的學習障礙。故本語音研究之主軸在於透過觀察土耳其學生於華語/ts/、/tsʰ/、/s/、/ʈʂ/、/ʈʂʰ/、/ʂ/等輔音作為聲母之發音表現。 研究結果指出土耳其學生於華語舌尖前音、舌尖後音的發音偏誤有以下特徵:(1)發音器官的阻塞動作不確實,造成塞擦音與擦音混淆,如:/s/-/tsʰ/;(2)送氣時長不足,造成送氣音與不送氣音混淆,如:/tsʰ/-/ts/、/ʈʂʰ/-/ʈʂ/;(3)舌體位置不正確,造成舌尖前音與舌尖後音混淆,如:/ts/-/ʈʂ/、/tsʰ/-/ʈʂʰ/、/s/-/ʂ/。而根據與土耳其學生訪談的內容顯示,造成這些偏誤特徵的主要根源,一是標註華語語音的書面形式(漢語拼音方案)與母語文字使用相同文字系統(拉丁字母),使學習過程受母語語音干擾;二是華語聲調的鮮明特色誘引學習者過度強調而錯誤模仿,連帶影響輔音的實際音值。 最後,筆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基於學習者語言能力的教學建議:自學習者母語具備的輔音/s/出發,教學者僅演示聲母音段,並配合語音對比的教學方式,循序調整發音控制變項(阻塞由無而有送氣由長而短舌位由前而後),以達到降低發音困難的學習成效。
  • Item
    美籍學習者作文偏誤的篇章分析與教學應用
    (2012) 范雅婷; FAN, YA-TING
      寫作為語言能力中的聽說讀寫四大項能力之一,也為語言課堂中的重要訓練項目。然而,寫作往往為四大能力中最難以掌握的一項,其中篇章層面的偏誤比例尤其甚高,高水平能力的學生作文仍有許多偏誤出現.然而,以往研究學生的篇章偏誤主要關注於各項偏誤的表面現象分類,偏誤來源以及教學應用較少深入探討之。   本文以Halliday(1961)的三種篇章功能為基礎,從銜接、信息結構、及主位結構來探討學習者的表現,研究目的為二:1)學習者進行漢語寫作時的各方面偏誤及原因為何?2) 這樣的偏誤現象,是否會隨著學習者漢語水平的提高而有所改變?   本研究以英語母語者為研究對象,蒐集美國威廉大學(Williams College)二、三、四年級學生的作文共89 篇(二年級33 篇,三年級29 篇,四年級27 篇),配合面談,分別從形式和功能的角度來分析偏誤現象。   研究結果主要有三:第一,偏誤與語言類型有很大的關係,本文除了從孤立語、屈折語、主要分枝方向、代詞脫落參數、主語顯著、主題顯著等面向探討語際偏誤來源之外,也經由面談討論其他偏誤來源,諸如過度類化與簡化等等.第二,銜接方面,學生在連接詞及指稱方面的偏誤率是最高的,指稱方面下的各類小項偏誤,隨著學習者漢語水平的增加而有明顯的改善。然而,在連接詞的部分,卻是中級組偏誤率高於初級組,產生了U-型學習曲線的現象。第三,信息結構與主位結構方面,主要與語言類型中的新舊訊息順序有關,且與學生的篇章意識不足所致.本文也依據偏誤的類型與比例,提出關於漢語篇章銜接方面的教學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