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海外華語文教師應用ChatGPT於課程教學之研究
    (2024) 林淑真; Lin, Joyce shucheng
    ChatGPT的快速發展引發熱門話題,許多國內外學者已著手研究其在教育上之應用,本研究以科技接受模式及情境期望價值理論為理論框架,探討海外華語文教師在應用ChatGPT於華語文教學的情境下,教師使用ChatGPT的經驗是否影響其對ChatGPT的知覺有用性與易用性,並進一步探討這兩項知覺是否影響情境中的知覺使用價值,從而影響其持續使用意圖。研究方法採用問卷調查法,在華語文教學交流平台及群組上進行滾雪球取樣,以海外的華語文教師為研究對象,蒐集有效樣本共97份,以結構方程模式進行數據分析,結果顯示:一、ChatGPT使用經驗與有用性、易用性具有正相關。二、ChatGPT的知覺有用性、知覺易用性與知覺使用價值具有正相關。三、知覺使用價值與持續使用意圖具有正相關。四、使用經驗對知覺使用價值及持續使用意圖有間接正相關。五、知覺有用性及知覺易用性對持續使用意圖有間接正相關。六、每週使用ChatGPT超過7小時的教師在使用經驗、知覺有用性、知覺使用價值及持續使用意圖方面,皆高於每週使用不足7小時者。本研究填補了現有文獻中關於海外華語文教師應用ChatGPT於教學課程的研究空白,同時也為海外華語文教師在教學實務應用與未來研究提供建議。
  • Item
    人工智慧輔助訊息可信度辨識系統之開發與使用之初探性研究
    (2022) 謝宜樺; Hsieh, Yi-Hua
    自2014年,內容農場進入台灣百大網站的榜單中開始,各大社群平台、通訊軟體中,便開始被各種「農場文」佔據,這些農場文幾乎都來自於網路中的眾多匿名寫手。由於內容農場的主要目的在於衝流量與曝光度,因而各種標題聳動、品質低劣、來源不明、真偽混雜的農場文開始在網路中大量發散,內容農場也成為各種假訊息的發源地。近年來,假訊息的氾濫已經開始對社會產生危害,也開始成為被社會各界關注的議題。媒體素養教育困難、民眾的媒體素養認知不足,是假訊息橫行無阻的主因,雖然媒體素養教育已經漸漸的被重視,但是在教育體制中能被分配到的資源依舊與主流科目有相當的差距,如此情況下,想加強媒體素養教育,就只能夠用一些輔助課程內容的方式,例如在課程中加入實際的訊息查證操作,讓學生藉由情境體驗,利用經驗學習以及反思方式,盡可能加強短期課程的效果。但是傳統的人工查證方式過於耗時,難以融入本就時數不足的媒體素養課程。 現今已經有許多人工智慧的訊息辨識系統被開發出來,不但具有相當的辨識準確率,相較於傳統的人力查證方式,人工智慧輔助辨識系統的操作方式簡單、檢驗時間迅速,更加適合加入到媒體素養課程之中。 本研究將利用自行開發的人工智慧輔助訊息可信度辨識系統,配合經驗學習與反思,以及科技採用行為的相關理論,建立一個研究模型,以使用後進行問卷調查的方式來進行研究,探討人工智慧輔助訊息可信度辨識系統對於媒體素養的反思效果以及使用者在使用過後的認知態度。
  • Item
    人工智慧新聞來源可信度辨識系統對媒體素養教學成效影響之探討
    (2021) 張季桓; Chang, Chi-Huan
    在經歷過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英國脫歐、關西機場事件之後,我們的社會開始大量關注「假新聞」這個議題,在意假新聞所帶來的危害,以及對於解方的尋求。要解決假新聞的問題,我們必須先瞭解假新聞從何而來,一般來說,假訊息經過跨平台的轉傳之後,難以追查最起始的源頭訊息,但是我們可以確切知道的是這些訊息多半會經過「內容農場」這樣的網站,經過分享、轉傳到各大社群平台或是通訊軟體之上。「內容農場」經過網域的轉換,更改名稱之後,又會再一次的出現在閱聽眾的眼前,就像是不易徹底清除且易於繁殖的病毒,那我們是否可以用教育來遏止假新聞的傳播?人工智慧的出現與大數據的資料處理,為我們提供了技術上的協助,本研究參照以我國中央研究院的CKIP系統以及大量新聞資料作為依據,輔以DNN深度學習所製作出的新聞可信度的判別系統來設計實驗課程,希望更有效率的幫助閱聽人判別訊息,提供閱聽人在判別訊息時有一個評判的依據。本研究期望暸解,當閱聽人採用該系統作為輔助工具之後,「媒體素養」的相關認知與態度是否有顯著正面的提升,期望能夠在假訊息充斥的時代,為閱聽人提供一種額外的方式,避免受到假訊息的影響,進而維繫得來不易的民主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