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新加坡華族文化與華語跨文化教學
    (2024) 徐耀雄; Chee, Yao-Seong
    華語教學課程通常以中國或台灣的語言和文化為主要內容進行設計。然而,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和海外華文教育的持續深化,華語學習者所接觸到的對象已不僅僅來自兩岸三地的母語者,甚至還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及印尼等世界各地的海外華族。史書美教授所提出的「華語語系」,便是強調關注世界各地華人社群、華語文化多樣性的研究理論。因此,本研究跳脫普通話或國語的主流語言和文化的框架,研究新加坡華族在歷史發展、身分認同與語言文化上的特點。本研究所探討的是以新加坡華族的新加坡性為主題的跨文化教學。學習者先是從新加坡華族的歷史發展和身分認同的建構過程了解新加坡華族。接著,透過活潑有趣的劇場教學法和音樂教學法進行華語小劇場和新謠作品的學習。華語小劇場結合了中國傳統戲曲和現代話劇的表演形式,而新謠則是受到早期台灣校園民謠的風氣所形成的音樂風格。因此,兩者在表現形式上就有如新加坡華族在傳統的本質上創造出了屬於自身的形式和風格。透過以上的教學內容有助於學習者在學習語言的過程打開國際視野,同時培養跨文化溝通的能力。論文主要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係以三段歷史事件作為敘述背景,分別是:1840年的鴉片戰爭時期、1949年中共建國以及1965年新加坡建國,並且對應到華僑、華人及華族三種不同的身分認同,探析新加坡華族的歷史發展和身分認同的建構。第二部分筆者選擇了新加坡華族文化當中具代表性的華語小劇場和新謠作為文本的分析對象,探討具“新加坡性”的語言和文化表現。最後一部分則是運用前兩部分的分析作為教學設計的素材,配合教學理論和方法進行課程教案的設計,冀望為華語文教學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和豐富的教學材料。
  • Item
    中文讚美語、回應策略與感知辨識之中介語分析—以英語背景學習者為例
    (2011) 蕭瑩華; Ying-Hua, Hsiao
    讚美會因交際雙方文化背景的差異而產生語言形式、使用時機、話題內容及功能上的差別,過去針對讚美言語行為的分析,多為單語或雙語對比分析,較少從跨文化溝通與華語教學的角度,提供外籍學習者學習中文讚美語的具體內涵。本研究旨在研究中文讚美言語行為,分析中文讚美語的主題偏好、語言結構與讚美回應策略,並進行讚美感知與非讚美辨識的測驗,參與實驗的對象共兩組,一為中文母語者,一為以中文為標的語的英語背景學習者,本研究採取口說語篇測驗研究法與訪談方式,以蒐集受試者的中文讚美語料進行分析。 本實驗結果發現,中文母語者及英語背景學習者皆偏好「外貌」與「表現」的讚美主題,而中文讚美語的句型結構是以「人/物+(INT)+ADJ」為主,讚美的焦點在於對話的主體上,受到集體主義觀念影響,中文的語言形式也表現出重視群體和諧關係的特質,因此,中文母語者多以第二人稱「你/您」為主語,表達關心、尊重;反之,英語背景學習者受到個人主義觀念的影響,會傾向使用句首為第一人稱「我」的主語,來表達個人的評論與觀感。中文讚美句型中,以形容詞/狀態動詞為主要乘載正面讚美評價的詞類,另外由於高語境文化的特質,中文讚美語的語言形式靈活多元,詞彙的涵義有時隱晦委婉;相較之下,英語背景學習者受低語境文化特質的影響,使用含蓄讚美的比例較低,且傾向使用語言形式固定且意思明確的明示型讚美進行溝通。此外,中文讚美語根據使用情境與對象的不同,也會隨之衍生出「招呼」、「感謝」、「請求」與「鼓勵」不同的語用功能。 而在讚美回應部分,中文母語者使用的回應類型為「拒絕」,而英語背景學習者偏好使用「接受」的回應類型,中文母語者以貶抑拒絕的方式表示謙遜有禮的態度,而英語背景學習者視感謝接受的方式為符合社會禮儀規範的形式。除了因文化產生中、英回應策略的異同之外,中文母語者回應讚美的過程中,傾向使用合併策略與交際者做溝通與協調,而英語背景學習者使用合併策略的頻率較低,但研究結果也顯示,學習者的中文程度愈高,其語言表現也會愈接近中文母語者的情形。 至於讚美感知辨識的部分,研究發現,表面為讚美形式,但實表諷刺、請求語用功能的非讚美語,會對英語背景學生造成溝通理解上的難點;另外,含蓄型的讚美也因為無法從語言形式裡發現顯而易見的正面評價詞,所以無論是對於中文母語者或英語背景學習者來說,都會加深讚美感知辨識的困難性。在教學應用上,筆者根據實驗所觀察到的中文讚美言語結構、主題和形式,安排學習的程序,並依照初、中、高不同等級設計相關的讚美教學活動,以幫助培養學生實際進行讚美語言溝通的交際能力。
  • Item
    華語演講言語幽默與學習者理解難點研究──以德籍學習者為例
    (2017) 王上玟; WANG, SHANG-WEN
    言語幽默具有重要的溝通功能。然而在跨文化溝通的場合裡,溝通雙方受到語言和文化隔閡的阻礙,往往無法如在母文化中一樣有效理解對方的幽默。為了使華語學習者在使用華語進行跨文化溝通時能更好地理解華語幽默,本研究分析了華語演講中的言語幽默特性,以及德籍華語學習者的華語言語幽默理解難點。最後提出了相應的教學建議。 進行華語演講言語幽默特性的分析時,筆者 分別參考了Bergson(2008)、張春榮(2001)、Raphaelson-West(1989) 的理論,建立了以語言功能、修辭層次、背景知識三個維度為框架的分析架構。而探究學習者理解難點時,則是利用調查研究法中的半結構訪談法進行了調查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華語演講中,最常出現的言語幽默類型是語言表達的幽默、篇章修辭的幽默,以及包含文化知識的幽默。另一方面,本研究也發現,學習者的語意理解與幽默理解有很大的關連性,且重看、講解、討論等語意理解輔助亦有助於提升學習者的幽默理解。同時,學習者的幽默理解狀況存在相當大的個體差異。 最後,本研究建議以跨文化能力的構面(知識、技巧、態度)為框架,以語言(華語演講語體和篇章修辭)、文化(尤重內隱文化)為內容,並以工作坊為形式,進行華語演講言語幽默理解的培訓。
  • Item
    The Effects of Cultural Intelligence, Self Efficacy and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on Cross Cultural Adapt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Taiwan
    (2011) Nadine E. Lawrence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cultural intelligence, self efficacy and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on cross cultural adapt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Taiwan. The participants were 384 students comprising 188 (49%) males and 196 (51%) females. A majority of 164 (42.7%) were in the age range 21-25 years. American students were more than any other nationality at 22.7%. On averag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tayed in Taiwan for 21 months.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in which participants were asked to respond to 50 questions on aspects involving, cultural intelligence, self efficacy, cross cultural adaptation and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questionnaire also requested the students to provide demographic data relating to their ages, gender, length of time in Taiwan, program of study and their nationality. In answering the questions this study sought to resolve, seven hypotheses were proposed. The hypotheses we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questions in the 50 item questionnaire. The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s could be established with regards to cultural intelligence, self efficacy, cross cultural adaptation, and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variety of conclusions were also reached about the variables on different tests. Based on the findings it is argued that universities in Taiwan need not be concerned about gender differences in addressing the issues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Also, that cultural intelligence is positively related with self efficacy, cross cultural adaptation and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suggesting that perhaps this is an area to focus on in dealing with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he study also provides recommendations that are specifically targeted at host universities, prospectiv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scholarship agencies. Finally,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advanced. The suggestions focus on the research being carried out among other groups of students within Taiwan. It is also suggested that repetitive studies could be conducted on the same hypotheses to validate the study as well as to be able to generalize the findings.
  • Item
    跨國華語視訊文化教學之設計、實施與評估--子計畫三:對外華語視訊教學之文化教學策略與活動設計研究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8-11-30) 信世昌; 王兆華; 莊三慧; 朱我芯; 蕭素秋; 吳青璇
    本整合計畫旨在發展針對國際人士學習華語之遠距文化教學模式,促進外籍學生對 於華語文化之理解並藉此增進其口語溝通能力。以具有中級華語能力之外籍學生為教學 對象,海外合作的大學分佈四國,包括美國南加大、日本慶應大學、韓國外國語大學及 德國海德堡大學等四所大學。 整合計畫具體目標為: 1. 研究針對中級華語程度之外籍人士的跨文化教學題材與討論內容。 2. 培養能夠利用同步視訊之華語教學方法及帶動跨文化討論之華語教師。 3. 發展在同步視訊模式下可用的華語教學法及教學活動。 4. 研究將同步視訊教學為主,並輔以非同步的教學網站與文化資料庫之課程。 5. 研究如何將跨國華語數位視訊教學融入國外大學之華語課程。 本總計畫以兩年為期,包含總計畫及五個子計畫: 總計畫:以視訊教學為主體之對外華語文化教學之跨國合作研究 子計畫一:數位華語教學之文化主題與教材內容設計研究 子計畫二:跨文化數位華語教學之教師培訓與實習研究 子計畫三:對外華語視訊教學之文化教學策略與活動設計研究 子計畫四:海外華語學習者之線上學習成效評估研究 子計畫五:數位華語教學支援系統環境之建置研究 本計畫包含了完整的數位教學因素,包括了內容、教師、教學法、學習者、及數位 支援系統,都是完整的數位華語教學不可或缺的部份。
  • Item
    同步視訊教學之糾誤技巧探析
    (2011-06-19) 朱我芯
    隨著訊息通訊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融入日常生活,媒體與資訊科技在教學方面的應用也益趨普及,比如在遠距教學需 求殷切的美國,視訊會談(videoconferencing)已成為重要的語言教學工具(Matthews, 2007)。對於二語或外語教學而言,視訊會談重要地提供了學生與母 語者進行跨文化交流(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機會,同時也能增進學生的目標語口語能力,特別是在腔調、流暢性與正確性等方面(Matthews, 2007)。 然而,由於視訊環境有其特殊性,如:活動範圍受限、話輪轉換(turn-taking)的互動難度較高、遠距師生較難縮小心理距離等,因而其教學技巧有異於傳統教室,尤其是以跨文化交流為主要視訊目地的口語糾誤,分寸最難拿捏。當學生話語(utterance)中出現了一個錯誤,教師必須在短短幾秒之間立即判斷:該不該糾正?該採取何種方式糾正?如何適時轉換話輪進行糾正,而又不影響學生表達的流暢性與嘗試的意願?如何在避免打擊學生發言信心與避免其錯誤變成化石(fossilization)之間,取得最佳平衡?如何察言觀色以決定糾誤的收尾方式?凡此皆考驗視訊教師的臨場判斷與反應能力,因而成為教學現場最大的變數與難點。目前對外華語教學或二語教學領域,對此論析仍少,本文因而整理出二語教學研究中較為突出的四種針對教室環境的口語糾誤論點,包括 lyster & Ranta (1997)提列的六種糾誤方式、Lightbown & Spada(2006)認為不同教學方法宜採取不同糾誤方式的見解、H. Douglas Brown(2007)的口語偏誤處理模式,與《歐洲共同語文參考架構》(CEFR)(The Council of Europe, 2007)建議的糾誤措施,做為參照基準,藉以比較、建構出以跨文化溝通為主要目的的視訊課堂口語糾誤策略。為驗證此糾誤策略的實施成效,本文採實證研究方法,將所擬策略試用於國際學生的遠距視訊課堂,而後透過視訊試教側錄檔觀察法與教師訪談法,分析本文糾誤策略的學生反應與糾正成效,以期提出理想的視訊課堂糾誤流程、偏誤的評量指標,及各種口語偏誤型態所對應的糾正方式等具體建議。
  • Item
    跨國華語文化溝通教學之設計與實施-以同步視訊為主體之數位學習研究-總計畫:以視訊教學為主體之對外華語文化內容設計與跨國合作研究 〈1/2 & 2/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0-07-31) 信世昌
    本整合計畫旨在發展針對國際人士學習華語之遠距文化教學模式,促進外籍學生對 於華語文化之理解並藉此增進其口語溝通能力。以具有中級華語能力之外籍學生為教學 對象,海外合作的大學分布四國,包括美國南加大、日本慶應大學、韓國外國語大學及 德國海德堡大學等四所大學,期能進行東西方學生在文化教學及數位教學之對比研究。 整合計畫具體目標為: 1. 研究針對中級華語程度之外籍人士的跨文化教學題材與討論內容。 2. 培養能夠利用同步視訊之華語教學方法及帶動跨文化討論之華語教師。 3. 發展在同步視訊模式下可用的華語教學法及教學活動。 4. 研究將同步視訊教學為主,並輔以非同步的教學網站與文化資料庫之課程。 5. 研究如何將跨國華語數位視訊教學融入國外大學之華語課程。 本總計畫以兩年為期,包含總計畫及四個子計畫: 總計畫:以視訊教學為主體之對外華語文化內容設計與跨國合作研究 子計畫一:跨文化數位華語教學之教師培訓與實習研究 子計畫二:華語文化視訊教學之教學方法與課堂活動設計研究 子計畫三:海外華語學習者之線上學習成效評估研究 子計畫四:豐富性應用之協同視訊教學支援系統研發 本計畫包含了完整的數位教學因素,包括了教學內容、教師培訓、教學法、學習者 評量、及數位支援系統,都是完整的數位華語教學不可或缺的部份。期能發展出可長期 延續的實際教學課程,成為跨國華語教學之範例。
  • Item
    〈2008年國家型數位學習計畫〉 以視訊教學為主體之對外華語文化教學之跨國合作研究-跨國華語視訊文化教學之設計、實施與評估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8-11-30) 信世昌; 王兆華; 莊三慧; 朱我芯; 蕭素秋; 吳青璇
    本整合計畫旨在發展針對國際人士學習華語之遠距文化教學模式,促進外籍學生對 於華語文化之理解並藉此增進其口語溝通能力。以具有中級華語能力之外籍學生為教學 對象,海外合作的大學分佈四國,包括美國南加大、日本慶應大學、韓國外國語大學及 德國海德堡大學等四所大學。 整合計畫具體目標為: 1. 研究針對中級華語程度之外籍人士的跨文化教學題材與討論內容。 2. 培養能夠利用同步視訊之華語教學方法及帶動跨文化討論之華語教師。 3. 發展在同步視訊模式下可用的華語教學法及教學活動。 4. 研究將同步視訊教學為主,並輔以非同步的教學網站與文化資料庫之課程。 5. 研究如何將跨國華語數位視訊教學融入國外大學之華語課程。 本總計畫以兩年為期,包含總計畫及五個子計畫: 總計畫:以視訊教學為主體之對外華語文化教學之跨國合作研究 子計畫一:數位華語教學之文化主題與教材內容設計研究 子計畫二:跨文化數位華語教學之教師培訓與實習研究 子計畫三:對外華語視訊教學之文化教學策略與活動設計研究 子計畫四:海外華語學習者之線上學習成效評估研究 子計畫五:數位華語教學支援系統環境之建置研究 本計畫包含了完整的數位教學因素,包括了內容、教師、教學法、學習者、及數位 支援系統,都是完整的數位華語教學不可或缺的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