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台灣原住民太魯閣族族群意識變遷之研究
    (2008) 宋卓立; Juo-Li Sung
    當代「認同」問題屢屢挑動台灣社會敏感神經,致族群關係淪為特殊場域政治操作的工具,台灣社會的衝突常肇因族群意識矛盾而起,使得「國族認同」不是被刻意避而不談,就是形成意識形態之爭。本論文刻意略過爭議性極高的「國族認同」問題,探討具體而微的「太魯閣族族群意識變遷」,依據筆者觀察,太魯閣族以外顯特徵相似度極高的客觀條件,自泰雅族中抽離並擺脫百年來學術上的分類歸屬,以自我主觀認同獨立成族,和台灣社會的國族認同發展模式,竟有諸多巧合與雷同。 泰雅族是台灣社會較為熟悉的原住民族,相對而言,太魯閣族對許多人相當陌生,更遑論2008年4月23日被我國政府核定為第十四族的賽德克族。而刺激賽德克族自泰雅族中解構的動力,來自太魯閣族激烈的分離行動,因此,探討太魯閣族族群意識變遷的脈絡,有助於瞭解泛泰雅族認同解構與台灣原住民族群意識動態發展過程的全貌。 太魯閣族與泰雅族是同根同源的親緣關係,約三百年前遠離南投祖居地向台灣東部山區遷移,時空因素導致萌生獨特的自我認同意識,1894年日本殖民政府在台始政,嚴厲的理蕃政策與武力行動,漸次凝聚與發展出「我群」的觀念,透過近代正名運動的推動,顛覆維持近百年的單一泰雅族架構。部份族群菁英懷抱民族主義的理想色彩推動正名,但過程亦不乏政經利益的競逐與文化、信仰衝突的現實。太魯閣族正名運動最終結果,是我國原住民族從客觀條件為認定標準,轉變成以自我主觀認同為依據的分界,其效應已在近期賽德克族正名乙案中體現,未來對國家原住民政策與族群關係發展方向影響如何,尚待後續觀察。 【關鍵字】族群關係、認同、原住民、太魯閣族、集體記憶
  • Item
    童裝的消費實踐-台灣兒童穿衣風格的建構
    (2010) 毛俞婷
    童裝,在眾多服裝型態中,是一個特別的類型,起因於其設計者和購買者是成人,而使用者卻是兒童,因此,在童裝的設計和選購上,必定包含了成人對於兒童和童年的想像,而將這股想像延伸,成人對於兒童的看法將會形塑著成人如何看待以及如何與這群國家未來的主人翁相處,繼而關聯到兒童的身體和心理發展,影響力蔚為重要,因此有其探討的必要。 本研究從日常生活中主流媒體對童裝的再現方式出發,以媽媽們消費童裝的經驗作為起點,並輔以家中的衣櫃搜密,探究成人為自家兒童購買童裝時所涉及的風格想像、在選購服飾之際的親子權力協商、以及消費實踐與媒體中童裝形象之間的關係。 研究發現,童裝的重要性在於被成人視為兒童教育、社會化的媒介,而社會化的程度與內容會憑藉著各家庭擁有的資本與品味以及價值觀而有所差異,並牽涉媽媽們對於兒童身體和心理發展的考量,但其最終目的皆是建立兒童與人交往互動的「合理」方式;至於媒體中的童裝形象只能建立一種虛渺的西方流行氛圍,供媽媽們在購買時投射附加想像。 並且,經由本研究中受訪者們的童裝消費實踐可發現,與西方引領的兒童穿著方式相較,這群台灣母親們渴望保留和延長兒童期的天真、可愛和順從,對於主流媒體中的「小大人式」穿著抱持反對的態度,呈現一種東西方對於兒童期的不同看待和對待方式。
  • Item
    「模仿」相關概念詞彙之探索-英、法、德、拉丁與古希臘文語意之對比研究
    (2013-07-31) 陳學毅
    在高科技、媒體所營造的虛擬世界當中,當代人的認同,彷彿就是在虛偽的真假並存的環境中。「模仿」、「擬仿」與「複製」的概念,與當代認同的方式與過程有相當大的關係。認同的議題,除了需要了解差異以外,也需要了解在不同語言、文化與思維的脈絡下,「模仿」概念以什麼樣的方式,用什麼樣的詞彙呈現。 「模仿」概念,若以廣義的角度切入,並不限制於 "imitation" 這一個來自拉丁語的英文用詞,換句話說,"imitation" 一詞,並不能涵蓋所有「模仿」相關的概念。「模仿」也有可能是暗示偽裝的「模擬」(simulation)、一個冒充真實的「偽造物」(counterfeit)或只是一個依照一個模型(model)而製作成形的複製品(copy)。每一個類似「模仿」的詞語,都有不同樣的存在意義,各有特別的認同方式(identification form)與特殊的認同過程(identification process)。 本研究案希望能追溯並闡述英、法、德、拉丁與古希臘文相關「模仿」的概念,並從詞彙、詞源與語意探究「模仿」概念互相的相關性,並分析與反思在不同語言、文化與思想脈絡與學術領域所探討的「模仿」概念的論述。同時,從哲學領域與「擬仿物」simulacrum/a、「模仿」(mimesis)相關概念為出發點,探究類似的哲學概念與詞彙,分析與了解其哲學語意,並從其他語言的翻譯,探究是否符合原本語意與詞源。
  • Item
    「文化間際」哲學與文化認同之問題
    (政治大學外國語文學院, 2008-06-01) 陳學毅
  • Item
    擬仿物與文化間際性:於符號產生與認同過程之間
    (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 2011-08-01) 陳學毅; Chen, H.-i.
    擬仿物與文化間際概念看起來似乎沒有相同之處,但是它們彷彿都是象徵著當代精神的現象。擬仿物概念描繪了人們透過高科技呈現的現實世界而造成的離異感受;文化間際議題,在意涵著異文化之間誤解的同時,也象徵著不同文化之間的和諧與互相理解的希望。透過科技的連結,異文化之間的距離雖然似乎逐漸消失,但是事實上文化之間的裂痕卻越來越深。我們不只誤解不同的文化、互相不信任,而且同時對自己的傳統文化也逐漸疏遠。在討論擬仿物與文化間際議題的脈絡下,認同問題似乎連結了擬仿物與文化間際性的概念。擬仿物與文化間際概念源於不同的論述,並且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形成。他們試圖解決問題的方式非常類似,同樣隱藏於符號產生與認同過程之間。為了要接近擬仿物與文化間際概念相似之處,我們必須理解符號產生與認同過程的機制。具體而言,我們至少要回答以下的問題:符號如何形成?如何解讀符號與原型的關係?如何辨識認同的足跡?考慮著上述問題的範圍,此分析主軸將以揭示擬仿物與文化間際概念之符號產生與認同過程的結構為主。為了達成此目標,此分析的論證將分成五個部份進行。第一部份探討原型、模型、複製與擬仿物之間的關係。從布希亞與德勒茲觀點解讀並比較擬仿物的特徵將是此分析的第二個步驟。第三部分的主題以文化與文化認同的理論為主。第四部份介紹並比較文化間際性之核心概念。最後的步驟將是連結文化與文化間際性∕原型與擬仿物之間的相似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