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6
  • Item
    華語文自學網站設計初探
    (2003) 高林澄江
    有效學習端賴學習者之主動性。尤以現今教育轉向「以學習者為中心」,為培養學習者的 「自主性」,引領其從事「自我導向學習」便益形重要。又,現今海外華語學習人口激增 ,其學習背景與需求異質性高,尤以中高級的專業學習需求孔急,提供多元學習機會與管 道便有其迫切性。此外,網路科技得以讓散佈海外的學習者彈性使用網上華文課程或資源 網站學習,並接觸華語真實語境。然而,一般華文網上課程無法備辦所有學習需求,且現 有華文資源網站多半為資源之連結,缺乏如何使用網上學習資源與利用真實材料學習華語 之指引。 語言自學中心為一個協助自主式語言學習而設、整合各項學習要素支援學習者自主的學習 環境。為備辦不同的學習需求,亦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指引與選擇機會,讓學習者決定學習 目標、內容、方法、場所、時間、評鑑方式等事項。藉由此種自我導向語言學習模式,培 養學習者對自身學習負責任之自主能力。 本研究目的在於將語言自學中心網路化,藉由現今網路科技與豐富的網路資源,設計華語 文自學網站,作為物理實體SAC之延伸。藉此整合各項網路學習資源、營造支援學習者從事 自我導向學習之環境。並以中高級海外成人華語學習者為例,以期能夠作為當前海外中高 級學習者需求之解決之道。 由於語言自學網站網路化涉及網路之特性與本質,本文除關注於語言自學網站設計面外, 亦增添其理論層面及定位之考量。本研究經由語言自學網站相關理論背景文獻與現有語言 自學網站實例之探討,將現有語言自學網站加以歸類,並歸納其實際作法、要素,以提出 設計模式及其設計原則。而後,以提供給母語為英語的華語文自學網站之新聞閱讀主題部 分作為範例,解說華文自學網站具體的內容。最後,提出本研究之結論與建議,以期提供 後進於往後設計時之參考。
  • Item
    結合蒙特梭利及全語言教育概念之華裔幼兒華語夏令營課程設計
    (2009) 楊可玉
    隨著亞洲勢力的興起,華語成為許多海外人士學習外語時的首選之一,連帶使得對外華語教學以新興專業學科之姿受到空前的重視。然而在這波華語熱潮裡,華裔下一代的中文教育卻相對顯得弱勢,尤其對於學齡前幼兒,在現行中文學校的體制中,大多只是消極向下延伸。雖然已知學齡前階段在人類語言發展中至關重要,但在僑教事務領域中卻尚未受到普遍的重視。 相關研究指出,當幼兒進入後期語言發展後,無論在詞彙、語法、語義各方面,均獲得進一步的成長,除了不斷接收新的語料,更將所習得的語言重新統整,形成一個「再認識」的過程。然而在僑居地的大環境中,三到六歲幼兒往往因為開始接受學前教育,受到主流語言的衝擊,致使華語能力的發展停滯不前,甚至出現倒退的現象。 本文特別關注這個時期華裔幼兒的語言發展,除探討相關文獻,亦蒐集現行幼兒華語教材、華語夏令營等資訊,加以檢視分析。此外,更結合實證觀察,並運用電話、電子郵件,與面談等多種方式,分別訪談學習者家長、中文學校教師、具派外經驗之國內教師、華僑文教主管機關人員、學者專家,以及國內幼教老師等不同對象,進行海外幼兒華語教育的需求與情勢分析。 本文之課程設計融合蒙特梭利與全語言的教育觀,基於學習者中心、尊重兒童的共同理念,結合利用兩者所長,一方面適應華裔幼兒語言程度參差的特性,一方面增加幼兒與使用華語之同儕互動的機會,期能在提升華語程度之外,引發幼兒持續的學習動機與興趣。
  • Item
    初級佛教華語教材規畫設計
    (2007) 鄭垂莊
    華語文教學領域在越南起源於公元119年。Minh tranh(1958)在《越南史略初稿》一書中所描述「從602年到906年佛教、道教與儒教同時在我國(越南)傳播。儘管佛、儒、道是三個不同的教,但是當他們傳到我國時,三教的思想就融合唯一,很難劃清他們的界線。漢字是傳播三教的工具。」於11世紀越南建立科舉制度,華語教學成為國學;漢字成為越南正式文字(于維雅,2002)。至19世紀末葉拉丁文字進入學校漸漸代替了漢字,華語教學因此日愈走向下坡,直到1990年因由政府改善政策,歡迎國外各行各業人士進入投資,交流文化。其中,大陸、台灣人士紛紛到越南開工廠、投資貿易等,越南朝野人士也紛紛去學華語,華語文教學在越南得以復甦與蓬勃。 越南佛教的僧侶為了研讀佛經、翻譯經書、弘揚佛法、教育僧眾,於1980年佛教得到越南政府的承諾之後,成立越南佛教教會,從南到北共36個省市陸陸續續開設初、中、大學佛學院,各所佛學院從初級、中級至大學的學習制度,均必修閱讀、翻譯佛經之元文(漢字)的課 。就初級和中級來說,每一學期必修中文課比率佔三分之一。升到大學時,每一學期必修中文課比率佔三分之二。甚至,於大三、大四還要修華語課。異言之,華語文教學也正式進入各所大學佛學院,成為一門必修的課。 越南佛學院將華語傳授給學僧,採用兩種讀音。一者,採用漢越音來閱讀與翻譯佛經。二者,以華語語音作為第二語言來實教學僧練習聽說華語能力。準此方法來看,越南佛學院將佛法知識、華語閱讀能力與華語溝通能力分開來教。先給學僧佛法知識、訓練華語讀寫能力,之後才操練溝通能力。這種教學方法實在效果不良,所以教師和學僧都期望在佛教華語教學領域能將佛法知識與語言(華語)學融合的新編教材。這樣,學僧一方面能學到佛法知識,另一方面能訓練語言(華語)聽、說、讀、寫能力。使他們完畢四年大學的時間後,就有能力可以承擔四個任務: 1.與華人交往(大陸、台灣)能有良好的溝通。 2.能讀懂佛經。 3.能用中文寫作與翻譯佛經。 4.能從事佛教華語教學與教材編寫工作。
  • Item
    外籍留學生學位預備華語課程設計
    (2009) 林宜樺; Lin I-Hua
    近年來,在台灣學習華語之外籍學生約有一萬多名,在大陸學習華語的外籍學生則約十萬名,其中留學台灣攻讀學位的約有五、六千人。多數外國留學生在就學前即已具備良好的學識、語文基礎,但由於未受過專門中文學術訓練,進入大學或研究所後,不但在課程內容的銜接上容易發生困難,更因為中外學術環境不同,適應不良者時有所聞。且由於學生來源、生活背景、學習內容、社會文化等之差異,若直接進入台灣院校就讀,常會遭遇挫折,並影響日後是否能如期完成學業、順利畢業。故本論文擬從課程設計的角度出發,探討以學位預備為主之華語文課程特色,並進一步規劃、設計課程內容。 在理論方面,首先歸納課程設計的要素與發展準則,其次參考國外學術目的英語課程的教學特色及內容規劃,最後針對學位預備華語之相關研究進行探討,並以此作為奠定本研究發展的理論基礎。在設計方面,從問卷及訪談的實施中了解學生及教師的需求與目前相關的教學現況趨勢,並以系統化的教學設計方法發展課程,最後設計出一個完整的課程計畫。 在經過研究及實際設計之後,研究者得出了以下三方面的結論。一、課程方面,於溝通式教學觀下著手規劃課程,以需求分析為基礎設計課程大綱,以學生中心為原則進行課堂教學;二、教學者方面,必須具備了解學習者的需求、接納不同意見及促進意見交流之能力,並發揮鷹架支持的功能;三、學習者方面,本課程可提升學習者入學前之整體中文能力,培養其學術研究技能,使其提早適應目標語環境,並在學習價值觀上形成良好的研究態度。雖然學位預備語言課程的發展還存在著許多的困難和不足,但大學的老師們也都認為,「學生能在進階的學術語言能力培訓中獲益匪淺」。因此,針對學位預備之語文課程不但是可行的,同時也是值得發展與規劃的。
  • Item
    不同程度華裔學生之閱讀策略研究
    (2008) 王如音; WANG, JU-YIN
    本論文的目的在於研究華裔學生閱讀中文文章時所採用的閱讀策略。探討不同程度的華裔學生使用了哪些閱讀策略?使用上有無異同?以及有無特殊的閱讀策略等議題。本研究以跨語言的一般性閱讀策略,和針對中文的華語文閱讀策略作為理論架構,對以英語為背景的大學程度華裔學生進行閱讀研究。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共有二十位,按閱讀程度分為高級組和中級組各十位。本項研究利用有聲思考的方式蒐集讀者在閱讀的心理過程中,使用閱讀策略的資料,策略資料按照Young(1993)所提出的一般性閱讀策略,和信世昌(2001)的華語文閱讀策略加以分析。結果發現: 一、隨著語言程度的提高,全面性策略的使用頻率跟著上升,而局部性策略的使用頻率則跟著下降 二、程度越高,調控支配閱讀策略的能力的確越好 三、漢字量可能是華裔學生閱讀程度進步的關鍵因素,而非上下文的篇章關係 四、除了現有的閱讀策略以外,華裔學生實際上還使用了「漢字輪廓」、「漢字代換」、「詞彙群組」、「口語協助」四種閱讀策略 透過調查出不同程度的華裔學生在閱讀中文時,使用的各種閱讀策略,本論文期待得出的研究結果能在華語文閱讀研究和教學方面,作為日後針對華裔學生為研究或教學對象的相關領域的敲磚石。
  • Item
    藉中文歌曲進行對外華語教學活動之設計
    (2007) 許志榮; HSU, CHIH JUNG
    藉中文歌曲進行對外華語教學活動之設計 中文摘要 關鍵字: 歌曲教學、華語文教學、教學活動、教學設計、音樂與語言 音樂是一種藝術的表現形式,在音樂當中附加上歌詞的歌曲拓展了音樂的表現向度,也提供了語言教學實踐的功能。本研究以發展研究法為研究方法,將歌曲與音樂的相關理論整理之後,以歌曲做為工具、增進語言能力為主要目的,設計並實施以歌曲為內容的教學活動。 整體研究的理論架構,為從音樂與歌曲的本質與作用對人的生理與心理影響開始討論,進而延伸到歌曲在語言課室中各方面的實際增益與華語的語言特色,建立研究的理論基礎;並且訪談曾使用歌曲教學的華語教師與學習者做為需求分析的根據,也從分析現行的華語教材使用歌曲的應用實例中發掘出一套歌曲教學活動設計與實行的原則,最後發展出一套可行的教學範例。 經過了文獻分析、需求分析與實際範例設計及實施後,本研究可以得知以下的幾個結論。第一,在理論方面,音樂與歌曲對於人的生理與心理均具正面效果,至少就具有放鬆學生心情、減少焦慮、提高動機等作用,若著眼於語言學習上也可促進語言能力的增進。第二,在課程設計方面,設計一套設計良善的歌曲教學活動範例,有助於課堂中的效能發揮,也確實能提升教師與學習者教與學的動機與成效。第三,在實作方面,歌曲的選擇應選擇歌詞難度程度適合學習者、發音歌詞沒有謬誤以及呼應教師的教學目標來選擇歌曲,華語歌曲也必須特別加強利用朗讀端正聲調的消失疑慮。第四,在教材發展方面,設計完整的歌曲教學活動文本教材是待期待與可行的未來發展展望。
  • Item
    飲食華語課程教材設計-兼論網上輔助活動建構
    (2006) 方虹婷; Hong-ting Fang
    飲食華語課程教材設計-兼論網上輔助活動建構 中文摘要 關鍵字:飲食華語、華語文教學、飲食文化、教學設計、線上學習   傳統上,語言課中的文化教學往往被認為是與語言教學相捍格的另一學門。然而當語言程度達到中級之後,受文化所影響的語言使用或語言習慣層面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會更加突顯。因此若在中高級的教材中選用適當的文化內容作為主題,則可使語言能力的進步與文化知識的增長同時發生。基於此,本研究針對華語的特性,選出「飲食文化」作為主題,設計課程與教材。同時更針對文化教學的特性與需要,建構一個輔助的飲食華語教學網站。   在理論方面,首先就文化教學在第二語言學習中的角色作探討,並分析華語與飲食文化間的互動,以作為主題選擇的依據。接著歸納課程設計與教材編寫的要素與發展準則,並結合網上學習的特性與優點,奠定本研究發展的理論基礎。在設計方面,從問卷的實施與教材和網站內容的分析中了解學習者的需求與和飲食文化相關的現狀趨勢,並以系統化教學設計的方法發展課程。最後設計出一個模擬樣課,以及完整的教材練習與課程計畫。並且搭配樣課設計出一套輔助的網上教學活動,以及其與樣課教學時的使用搭配。   在經過研究及實際設計之後,研究者得出了三方面的結論。一、在課程方面,目前華語教學界應致力於專門文化題材的課程設計,而且課程設計應更緊密地與教材結合。二、在教材方面,文化教材和語言教材的結合相得益彰,端看教學設計進行時如何妥善運用安排。此外,這類語言文化教材還有助於克服學習高原的障礙,特別是針對由中高級進入高級的華語學習者而言。三、在網上輔助活動方面,網上輔助活動的設計能解決部分對真實情境的需求,並可提供多元資料與多樣活動以配合學習。
  • Item
    外籍華語學習者學習焦慮之狀況、原因與因應方式初探
    (2007) 黃儀瑄
    目前國內針對語言焦慮的相關研究相當有限,對外國學生華語學習焦慮的研究更待開啟。基於此,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為主,以認識焦慮這一情感因素對華語學習者所產生的影響為目的,分別探究華語學習者的學習焦慮程度、不同個體因素對焦慮程度的影響、學習焦慮產生的原因,和華語學習者對學習焦慮的因應方式共四方面的問題。根據問卷結果,透過個別訪談,結合資深華語教師們的教學實務經驗,做出最終的教學建議。 研究結果顯示:一、華語學習者在學習華語的過程中多少都感到一定程度的焦慮,近三分之二的學習者其焦慮程度在中、高度焦慮以上。二、華語學習者的焦慮程度受性別、年齡、學習華語的時間與個人期望值的影響較大,受國籍的影響並不大。三、對不同焦慮程度的學習者來說,引起焦慮的原因不盡相同,舉凡師生之間的交流、因華語本身的特點而引發的學習困難等都可能構成焦慮的原因,其中國語中心的成就測驗最讓多數學習者感到焦慮。四、學習者之間各有不同的因應焦慮方式,每天預習和複習所學內容、藉由與同學聊天交換學習經驗、安排旅行、運動等其他輕鬆的活動減輕學習的焦慮等都算是成熟積極的方式且被最多學生所採用;最不常用的如逃避教師目光、找藉口請假不上課等逃避的方式。 針對上述發現,我們提出了三點建議:一、體察個體因素,針對不同性別、國籍、年齡、語言程度學習者,彈性調整教學策略。二、增加課堂互動、播放音樂、適度糾錯、注意教學言行與因材施教有助於減輕學習壓力並且營造輕鬆氣氛。三、向學習者闡釋學習焦慮普遍存在的事實,同時導正他們對於學習的錯誤觀點,正視並且共同解決學習焦慮的問題。
  • Item
    泰國華語文教學課程之行動研究-以中華語文中心為例
    (2009) 林瓘閩; Lin Kuan-Min
    泰國華語文教學課程之行動研究— 以中華語文中心為例 關鍵字 :華語文教學、教學法、全語文教學、後設認知 中文摘要 在這篇論文中主要研究的主題是要增加華語文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及學習效率,所以作者以研究者的角色對泰國中華會館中華語文中心(C.L.C.)小學二、三年級華語文學習的課程,做華語文教學課程的行動研究。作者基於中華語文中心(C.L.C.)的研究場域,採用臺灣教育部審定國民小學《國語課本》的教材,同時考慮學習者的學習態度、學習者的環境、作者自己的教學策略等等進行行動研究。語文的教學應該是全語文的教學,作者將聽、說、讀、寫的教學策略運用在課堂教學中,並在課堂教學的過程去觀察學習者的學習情況。 研究之資料蒐集方式包括對於學習者之問卷調查、教師之教學方法自我反思記錄、課堂教學觀察,教學錄音,以及學習者在語文聽、說、讀、寫的學習效果評量。為了保持行動研究信度與效度,研究過程中亦對學習者與家長進行訪談,並輔以同儕討論及學習者之測驗評量。另在教材之使用上,也進行學習者意見調查,並對學校使用的數種版本教材進行教學對比分析。 在2007年至2008年中華語文中心(C.L.C.)的華語文教學課程行動研究中顯示,教師必須事先瞭解第二語言學習者或外語學習者的學習智能。進行教學時,研究者利用認知發展的基模理論,以布魯納(J.S.Bruner)螺旋式課程組織規準方式(Spiral curriculum),課堂上應用認知教學法、聽說教學法、直接教學法,著重複習與操練,加強學習者的認知記憶。為達到語言交際溝通功能,以延伸教學「我手寫我口」的方式,利用寫造句、作文的練習,予於補充學習者生活化的運用機會。在學習者的學習評量與寫作階段中,可以確確實實地觀察到學習者的華語文能力提昇了許多。
  • Item
    華語文同步遠距教學與短期密集課程之整合-以日籍初級學者為對象之課程設計-
    (2005) 盧翠英; lucuiying
    本文旨在整合華語文同步遠距教學與短期密集課程之設計原則,且以日籍學習者為對象,並且試著從理論與實際兩大方向中,發展出合理的研究結果。 華語是現今世界上使用人口數最多的語言,華語文學習者更是遍布全世界。然而並不是每位學習者都有機會來到目標語國學習華語,或是在目標語國長時間學習華語,因此同步遠距教學的無遠弗屆與短期密集課程的短時性,正好提供了學習者「多元性」學習的管道,此乃本研究產生的背景,希望能全面性、多方位地滿不同類型華語文學習者的需求。 本研發的研究方法採質化研究法來進行,並透過台師大與日本早稻田大學合作的教學模式為樣本,訪談授課教師、學生、觀摩人員,以其瞭解教師和學生在教學內容與教學策略上實際面臨的問題及難點。且實地觀察上課情形,並輔以研究者親身教學經驗,期能設計出適切的教學活動。 結果顯示:1.學習者口語表達能力的深度與難度,有待加強。2.教材內容得滿足學習者的要求。3.教材內容要有連慣性。4.教學策略需要更靈活多樣。最後基於語言教學理論。以及整理歸納訪談觀察結果,在教學分析、教學內容與教學策略、教學評鑑等方面進行分析與探討,且提出華語文同步遠距教學與短期密集課程整合之後課程設計原則,根據此原則提出教學建議,並且設計整合後之教學活動與過程。盼能提供華語教學界於未來設計相關的課程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