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社會工作者經驗暴力威脅之風險-以婚姻暴力防治工作為例
    (2010) 蔡佳容; Chia-Jung Tsai
    社會工作人員在實務工作過程面對人身安全風險之現象存在已久,但因種種因素使得此議題廣被忽略,近幾年隨著社會工作人員對工作權益的重視而受到關注。然而,現有相關研究主要以量化為主,難以呈現社會工作人員遭受暴力威脅的經驗。因此,研究者藉由深度訪談方式,深入瞭解從事婚姻暴力防治工作之社會工作人員,在提供服務過程遭受加害人暴力威脅的經驗。 本研究之研究問題包括:1.從事婚姻暴力防治工作之社會工作人員面對加害人暴力威脅的經驗;2. 暴力威脅對社會工作人員產生何種衝擊及調適歷程為何?3. 婚姻暴力防治工作之社會工作人員如何看待加害人之暴力威脅?此事件對於社會工作專業認知產生何種改變?4. 社會工作人員應具備何種知能面對暴力威脅?期待透過本研究整理歸納社會工作人員之經驗,藉此喚起各界對於社會工作之人身安全議題的重視,並提出建議作為相關單位政策制訂之參考。 本研究運用深度訪談方式,訪談六位社會工作人員。其中五位為社會工作員,一位為社會工作督導。六位受訪者之工作地點,其中兩位服務於公部門,四位服務於民間社會福利機構。六位受訪者從事保護性業務之工作年資為6.75年。其中,有一位受訪者曾經經歷加害人眼神挑釁,另一位直接遭受肢體暴力,其餘四位則是經歷語言暴力威脅。 研究結果發現,社會工作者在遭受暴力事件威脅後,對情緒產生巨大衝擊,擔心害怕情緒往往延續一段時間,部分社會工作者甚至考慮是否繼續從事社會工作。但是大多數社會工作者都能將負向經驗轉化為正向思考,進一步投入對專業的承諾、案主的同理、及對危險的敏感度與處理能力。受訪者表示,有效整合網絡資源,擴增人力,並加強教育訓練,才能是保障社會工作者人身安全根本解決之道。本研究結果建議,相關單位應致力於增進社會工作社群的連結,加強教育訓練的深度與廣度,創造更安全的工作環境,擴增必要的硬體設施等,方能使社會工作者人身安全持續受到重視與關注。
  • Item
    榮民之大陸及外籍配偶就業福利服務規劃之研究
    (2007/06/01-2008/02/28) 潘淑滿; 何思函; 蔡佳容; 任彥蓉
    根據統計報告顯示,全國約有5%左右的榮民娶大陸配偶為妻,每二十位榮民就有一位榮民娶大陸配偶,而夫妻年齡差距大(24.1歲)則是普遍現象。在日常生活中大陸配偶主要是扮演老年榮民生活照顧者的角色,有超過九成的老年榮民表示,娶大陸配偶主要目的是為了「照顧自己」或「找伴侶」。根據內政部調查報告顯示,大陸配偶與外籍配偶對日常生活適應之需求明顯不同,「就業」往往是大陸配偶最高的需求,而「語言學習」則是外籍配偶最高需求。目前大多數的研究均將大陸配偶與外籍配偶在日常生活適應與需求加以區隔討論,卻忽略大陸配偶的台配是否為榮民而可能影響其日常生活角色扮演、生活適應與就業需求之差異。本研究將以有大陸與外籍配偶的榮民及其眷屬為研究對象,深入瞭解日常生活中榮民及其大陸與外籍配偶的家庭狀況,特別是深入瞭解榮民之大陸與外籍配偶的就業需求及參與勞動市場的經驗與需求,做為未來相關單位規劃服務方案與支持配套措施之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