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親密關係暴力問題之研究
    (2011/05/26-2012/05/24) 潘淑滿
    全球跨國人口流動與社會變遷,對家庭價值觀與家庭型態帶來巨大衝擊。近年來,我國跨國婚姻家庭快速增加,且同居不婚與同志伴侶組成的家庭也有明顯增加趨勢,使得親密關係暴力的形態逐漸多樣化。雖然親密關係暴力的性質相同,但是因為族群、階級、性關係取向與婚姻形式的不同,導致無論是親密關係暴力發生原因、求助行為或相關服務與資源的使用明顯不同。我國家庭暴力防治工作推動約有十二年之久,但是卻欠缺對親密關係暴力類型及其成因、求助經驗、服務使用與網絡互動經驗的探討。 因此,本研究結合質性與量化研究方法,探討不同親密關係暴力類型的成因、求助行為與資源/服務使用之經驗。除此之外,本研究亦分析不同親密關係暴力類型的服務輸送、工作模式、網絡互動經驗與實務策略之運用。藉由國內實證資料的收集,與國外服務與工作模式等相關資料的收集,做為未來修正我國親密暴力防治工作推動的參考依據。 整體而言,本研究目的有下列幾項: 一、搜集美國、英國、香港、日本等國不同類型之親密關係暴力服務模式與工作策略,提供我國親密暴力防治工作政策規劃與實務工作之參考。 二、比較不同親密關係暴力類型及其成因,勾勒被害人使用服務資源使用的概況與經驗。 三、檢視我國家庭暴力防治網絡提供各種親密關係暴力類型被害人之服務經驗與實務困境,建構符合我國區域與文化特性之實務工作模式。 四、彙整國內外研究結果,提出改正我國親密關係暴力防治政策、制度與實務工作模式之意見。
  • Item
    從事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之社會工作角色定位與服務模式建構之探討-以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為例
    (2009/06/03-2010/06/02) 潘淑滿; 劉曉春; 陳柏彥; 蕭茲涵; 黎育銓
    隨著全球化跨國人口流動的發展趨勢,外籍配偶婚姻移民逐漸成為學術研究議題與政府各項施政、政策與服務措施規劃的重點。然而,有關外籍配偶相關議題的討論,大都著重於公民身分、國境管理、工作權與多元文化社會建構的理念,甚少討論有關外籍配偶的社會福利權。少數有關外籍配偶社會福利權的討論,又多著重於以問題導向,以子女教養、婚姻暴力與福利依賴等議題為主,甚少討論社會工作與多元文化社會的關連,如何建構社會福利制度以符合多元文化社會的需求,或社會工作人員在多元文化社會中應扮演甚麼樣的角色與功能。因此,本研究將著重於探討在多元文化社會中,社會工作人員與外籍配偶家庭服務的互動關係。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有下列幾項: 1. 檢視國外有關(新)移民家庭服務內涵與實務工作模式。 2. 評估目前各縣市「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實際運作現況、中心之定位、及服務內涵與困境。 3. 探討社會工作人員提供外籍配偶家庭相關服務過程之經驗與困難,進而思考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的網絡建立、服務流程與策略,及社會工作人員在服務過程應扮演的角色、功能與工作模式之建構。 4. 建構符合本土需求與區域特性的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之社會工作功能與工作模式。 5. 結合公私部門資源促進多元文化社會目標之建立。
  • Item
    榮民之大陸及外籍配偶就業福利服務規劃之研究
    (2007/06/01-2008/02/28) 潘淑滿; 何思函; 蔡佳容; 任彥蓉
    根據統計報告顯示,全國約有5%左右的榮民娶大陸配偶為妻,每二十位榮民就有一位榮民娶大陸配偶,而夫妻年齡差距大(24.1歲)則是普遍現象。在日常生活中大陸配偶主要是扮演老年榮民生活照顧者的角色,有超過九成的老年榮民表示,娶大陸配偶主要目的是為了「照顧自己」或「找伴侶」。根據內政部調查報告顯示,大陸配偶與外籍配偶對日常生活適應之需求明顯不同,「就業」往往是大陸配偶最高的需求,而「語言學習」則是外籍配偶最高需求。目前大多數的研究均將大陸配偶與外籍配偶在日常生活適應與需求加以區隔討論,卻忽略大陸配偶的台配是否為榮民而可能影響其日常生活角色扮演、生活適應與就業需求之差異。本研究將以有大陸與外籍配偶的榮民及其眷屬為研究對象,深入瞭解日常生活中榮民及其大陸與外籍配偶的家庭狀況,特別是深入瞭解榮民之大陸與外籍配偶的就業需求及參與勞動市場的經驗與需求,做為未來相關單位規劃服務方案與支持配套措施之參考依據。
  • Item
    身心障礙者受暴問題之調查研究-以家庭暴力及性侵害被害人為例
    (2005/04-2005/12) 潘淑滿; 黃東益; 鄭人瑋; 盧宸緯; 李仲彬; 林惠芳
    根據國、內外研究顯示,由於身心障礙者的認知能力與社會適應力遠比一般人差,大多數身心障礙者在日常生活中,都需要依賴家庭成員提供協助,這些因素都是導致身心障礙者比一般人更容易遭受家庭暴力與性侵害威脅的主要原因,當身心障礙者遭受家庭暴力或性侵害之威脅時,也比一般人不容易擺脫暴力的傷害而邁向獨立生活。然而,在社會大眾對身心障礙者普遍的負面刻板印象,加上社會文化對於家庭暴力與性侵害充滿迷思的情況下,導致身心障礙者遭受家庭暴力與性侵害之議題備受忽略,進而影響身心障礙者的基本權益保障。本研究藉由對國外相關文獻資料的回顧與實務工作模式的彙整,不僅提供身心障礙受暴問題調查研究設計之參考,同時也做為未來規劃本土政策方向、服務內涵與福利輸送模式規劃之參考。 綜合歸納,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彙整國外身心障礙者遭受家庭暴力與性侵害之文獻及研究,做為本研究調查訪問研究設計之參考及做為未來相關政策與實務工作模式參考之依據。 (二)交叉比對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與身心障礙之資料庫,以便瞭解過去五年來我國身心障礙者遭受家庭暴力與性侵害之現況。 (三)針對精神與智能兩種障礙者進行調查研究,以便了解身心障礙者受暴問題之現況與需求,進而推估全國身心障礙者受暴問題之發生率。 (四)藉由焦點團體訪問法收集第一線工作人員之經驗、意見與看法,做為未來規劃本土身心障礙受暴問題預防宣導、後續服務方案及相關政策之參考。
  • Item
    親密關係暴力問題之研究
    (2011/05-2012/05) 潘淑滿; 游美貴; 呂敏昌; 鄭智偉; 趙國妤; 陳禹岑; 陳柏蓁; 林美薰; 廖?芳
    全球跨國人口流動與社會變遷,對家庭價值觀與家庭型態帶來巨大衝擊。近年來,我國跨國婚姻家庭快速增加,且同居不婚與同志伴侶組成的家庭也有明顯增加趨勢,使得親密關係暴力的形態逐漸多樣化。雖然親密關係暴力的性質相同,但是因為族群、階級、性關係取向與婚姻形式的不同,導致無論是親密關係暴力發生原因、求助行為或相關服務與資源的使用明顯不同。我國家庭暴力防治工作推動約有十二年之久,但是卻欠缺對親密關係暴力類型及其成因、求助經驗、服務使用與網絡互動經驗的探討。 因此,本研究結合質性與量化研究方法,探討不同親密關係暴力類型的成因、求助行為與資源/服務使用之經驗。除此之外,本研究亦分析不同親密關係暴力類型的服務輸送、工作模式、網絡互動經驗與實務策略之運用。藉由國內實證資料的收集,與國外服務與工作模式等相關資料的收集,做為未來修正我國親密暴力防治工作推動的參考依據。 整體而言,本研究目的有下列幾項: 一、搜集美國、英國、香港、日本等國不同類型之親密關係暴力服務模式與工作策略,提供我國親密暴力防治工作政策規劃與實務工作之參考。 二、比較不同親密關係暴力類型及其成因,勾勒被害人使用服務資源使用的概況與經驗。 三、檢視我國家庭暴力防治網絡提供各種親密關係暴力類型被害人之服務經驗與實務困境,建構符合我國區域與文化特性之實務工作模式。 四、彙整國內外研究結果,提出改正我國親密關係暴力防治政策、制度與實務工作模式之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