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22
  • Item
    東亞崛起對通識教育的涵義
    (通識在線雜誌社, 2010-07-01) 潘朝陽; 龔鵬程; 張崑將; 韓東育
  • Item
    西湖溪谷地客家聚落空間結構及宗教神聖空間(二)
    (2012-11-30) 潘朝陽
    文明(civilization)的核心意義是指城市和市民的聚居與定著,換言之,是指一群人在一片土地上,展開了移墾、開發以及建立聚落的定著過程和結果。在人文地理或聚落地理的研究上,關注人群於區域中的遷移以及遷移到新的區域中,透過初始的艱辛墾闢,再來就是建築簡便屋舍以避風雨野獸和敵人,繼之則是整建堅固家屋求較安適的居住,持之數年,人群以及家庭形成,因而從單一家屋發展為三四家屋的小村,繼而發展為略具規模的村莊,再則產生村莊地區的店街,持之而往,甚至也發展出農村區域的鄉街。聚落之基本構成就是這樣的從單一屋舍而發展成村莊、鄉街的過程及其結果。 再者,人群經由墾闢而建構他們的聚落,並不是獸的築穴,亦非鳥的築巢;人的建屋立莊,是如同西哲海德格所說的這是一個人在世存有的意義之彰顯,是天地神人四重性的安居,所以,人群的開發土地,建立莊社,其聚落空間會與其開墾歷程牽涉的天地以及其安身寄託的宗教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對於聚落的研究,必追索其空間結構和宗教崇拜形成的神聖空間。 苗栗縣西湖溪是一條重要的客家人移墾建莊的流域,在地形上,為丘陵區域中切割而成的河谷,其兩側從小規模的沖積平原到其旁的低位河階,是客家人從河口溯源墾居的地帶。於開發史上,在土牛溝西側的下游河口地區,屬於較早來墾的泉籍人群,此區稱為二湖,而客家先民則不理會清朝禁令紛紛越過土牛溝而深入西湖溪中游和上游墾闢,從下游往上游,稱為三湖、四湖、五湖、九湖。湖之客語之義為河谷中較寬廣的盆地,客家先民就是在這條河谷中漸次地開發建立了三湖莊、四湖莊、五湖莊並溯至上游的銅鑼形的臺地區建立九湖莊,最終則是三義鄉街、銅鑼鄉街及其四周的村莊的築造和發展。 西湖溪谷地的客家先民辛勤卓絕,除了在此不算寬廣的谷地裏發展了豐實的農耕建立了篤厚的家業之外,他們亦建立了紮實的文教以及屬於聚落全眾精神所向所依的正直大神的廟堂,所以,西湖溪谷地的文風特高,呈現在傳統民居、祠堂和廟宇的文化景觀和人文空間中。 在這個客家先民拓墾建莊發展鄉街的谷地,我們可以探索客家人的聚落和宗教的空間結構,同時,亦可驗證「土著化」(陳其南)、「內地化」(李國祁)、「原鄉生活方式」(施添福)以及「儒漢化」(尹章義)等等臺灣史地研究中的重要理論。
  • Item
    古代中國儒家「禮」思想中的環境論和空間性
    (2012-11-29) 潘朝陽
    自周公制禮作樂,古代中國的禮之世界,就已存在,其核心內容為孔子繼承 發揮,形成儒家重要的學術和思想的典範,從茲以後,古代中國從先秦到漢的儒 家思想,一直具有具體在世間實踐其仁義之道的施作之方,是《六經》中的《禮 經》。 雖然是否真正有過孔子手訂的《禮經》,為學者所疑,但荀子既著有《禮論》, 且《史記》亦載有〈禮書〉,則先秦儒家典籍中實有禮思想,應無庸置疑。何況 《大戴禮記》、《小戴禮記》,甚至被稱為新莽時期偽造的《周官》,其等的內容, 明顯表達了古代中國儒家的禮世界之觀點。 古代中國的禮思想中的世界,從宗教心靈的信念而至貴族的政治社會規約以 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世界中的規定,它呈現為一種古代中國的人文憲章:就是 貼切於人在天地之環境和空間之中的密契和規約之文本,含有豐富的中國古典時 期的環境論和空間性。 環境破毀以及空間異化已經是顯著的人文危機,全球各大宗教倫理已多有從 其經典中尋求久遠的人與環境和人與空間之相處之道者,如基督宗教、伊斯蘭 教、佛教、婆羅門教以及中國道家均是,而中國儒家古典亦含此中深厚訊息。 本研究依據環境倫理和存在空間之觀點入路,取經典詮釋學之路向,批覽省 閱注記相關典籍,據此而詮釋古代中國儒家禮思想中的環境論和空間性。
  • Item
    西湖溪谷地客家聚落空間結構及宗教神聖空間
    (2011-11-30) 潘朝陽
    文明(civilization)的核心意義是指城市和市民的聚居與定著,換言之,是指一群人在一片土地上,展開了移墾、開發以及建立聚落的定著過程和結果。在人文地理或聚落地理的研究上,關注人群於區域中的遷移以及遷移到新的區域中,透過初始的艱辛墾闢,再來就是建築簡便屋舍以避風雨野獸和敵人,繼之則是整建堅固家屋求較安適的居住,持之數年,人群以及家庭形成,因而從單一家屋發展為三四家屋的小村,繼而發展為略具規模的村莊,再則產生村莊地區的店街,持之而往,甚至也發展出農村區域的鄉街。聚落之基本構成就是這樣的從單一屋舍而發展成村莊、鄉街的過程及其結果。 再者,人群經由墾闢而建構他們的聚落,並不是獸的築穴,亦非鳥的築巢;人的建屋立莊,是如同西哲海德格所說的這是一個人在世存有的意義之彰顯,是天地神人四重性的安居,所以,人群的開發土地,建立莊社,其聚落空間會與其開墾歷程牽涉的天地以及其安身寄託的宗教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對於聚落的研究,必追索其空間結構和宗教崇拜形成的神聖空間。 苗栗縣西湖溪是一條重要的客家人移墾建莊的流域,在地形上,為丘陵區域中切割而成的河谷,其兩側從小規模的沖積平原到其旁的低位河階,是客家人從河口溯源墾居的地帶。於開發史上,在土牛溝西側的下游河口地區,屬於較早來墾的泉籍人群,此區稱為二湖,而客家先民則不理會清朝禁令紛紛越過土牛溝而深入西湖溪中游和上游墾闢,從下游往上游,稱為三湖、四湖、五湖、九湖。湖之客語之義為河谷中較寬廣的盆地,客家先民就是在這條河谷中漸次地開發建立了三湖莊、四湖莊、五湖莊並溯至上游的銅鑼形的臺地區建立九湖莊,最終則是三義鄉街、銅鑼鄉街及其四周的村莊的築造和發展。 西湖溪谷地的客家先民辛勤卓絕,除了在此不算寬廣的谷地裏發展了豐實的農耕建立了篤厚的家業之外,他們亦建立了紮實的文教以及屬於聚落全眾精神所向所依的正直大神的廟堂,所以,西湖溪谷地的文風特高,呈現在傳統民居、祠堂和廟宇的文化景觀和人文空間中。 在這個客家先民拓墾建莊發展鄉街的谷地,我們可以探索客家人的聚落和宗教的空間結構,同時,亦可驗證「土著化」(陳其南)、「內地化」(李國祁)、「原鄉生活方式」(施添福)以及「儒漢化」(尹章義)等等臺灣史地研究中的重要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