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中國大陸網路公民社會發展與國家權力競合關係之研究
    (2012) 單文婷; Shan,Wen-Ting
    21世紀的中國大陸已成為世界經濟體系中的重要成員並在全球經濟市場扮演關鍵角色。回顧中國大陸最近二十年的經濟發展歷程,90年代後受到西方國家資訊全球化影響而展開的資訊化建設對於實體經濟發生重要影響,與此同時,資訊化建設也支撐起中國大陸資訊產業迅速發展,例如網際網路、移動式通訊等並且加快資訊社會興起。儘管中國大陸的資訊社會發展基礎來自於西方資訊全球化的運作邏輯,然而最後卻發展出不同於西方國家的「中國化」資訊社會,其特徵除了與西方國家相似的網絡化、高度商業化以及媒體集中等趨勢外,更有別於其他國家的是中國大陸政府強勢主導資訊化發展方向以及其特殊的網路管制政策,因而也形成其一邊發展資訊經濟、一邊嚴格管制網路的特殊景象。經濟發展帶動中國大陸社會進步,人民權利思想萌發,公民社會也逐漸展現活力。90年代後期網路興起後不僅加速公民社會發展也促使網路公民社會形成。網路公民社會並非是全新概念,其應視為公民社會的延伸,藉著網路新科技,公民們在網路上傳播公民意識、關懷公共事務甚至基於公共利益展開動員,藉由網路進行公民運動。而此發展趨勢不僅衝擊大陸當局傳統的威權統治模式,對於長久以來弱勢的公民社會發展更具有全然不同的意義。 網路科技不但成為中國大陸公民社會發展的重要媒介,網路本身也形成新型態電子式公民社會,這即是本研究所指「網路公民社會」。本研究主要目的在討論資訊全球化發展背景下中國大陸網路公民社會的興起與發展,而研究範圍是從90年代因應資訊全球化浪潮至21世紀進入網路時代後的社會變化,研究焦點在觀察網路公民社會借助「資訊化」力量進而從公民社會、國家治理與經濟市場三者互動中得到發展空間,而基於「互動」觀點,本研究也關注網路公民社會如何反向影響中國大陸公民社會發展、影響國家治理權威以及影響經濟市場發展發生變化。另方面,網路公民與國家權力競合過程中將對公民社會地位提升以及「國家─社會」互動關係產生何種變化?而此種發展對於中國大陸推向民主化又將產生何種驅動力也成為本研究討論重點。 為了解網路科技、公民社會、國家治理與經濟市場間的互動關係,本研究採取理性選擇制度主義作為研究途徑,在制度框架下探討國家治理如何在日漸興起的公民社會以及利益可觀的網路經濟市場雙重壓力下進行網路管制政策調控的理性選擇,而此也讓網路公民社會得到發展機會與空間。本研究同時藉由三個發生在2011年的網路個案分析、文獻討論以及透過訪談學者專家,論證網路公民社會興起與影響,而最後研究發現如下:一、中國大陸以建設「中國化資訊社會」來回應以西方國家為主力的「資訊全球化」;二、網路與公民社會互動結果不僅有助於強化公民社會進步,同時也促成網路公民社會快速發展;三、國家網路管制政策逐漸出現彈性調整,此也使得網路公民社會得到發展空間並且具備正當性;四、網路經濟市場快速發展對於網路公民社會也產生正面影響,同時網路企業為維持網站高點閱率,某些時候也選擇遊走在管制邊緣,保持網路論壇上的喧嘩狀態;五、網路公民社會同時在國家治理、經濟市場與公民社會三方勢力互動中成長,並且同時與三者保持互動關係;六、網路公民社會發展對中國大陸民主化產生推進作用但仍受到制度與環境因素限制。 本研究透過網路個案與訪談專家學者論證網路公民社會確實在國家、社會與經濟市場三者交互影響下形成發展,並且在與國家權力博奕中不斷進步,雖然至今網路公民社會發展並未能改變「強國家」與「弱社會」政治格局,但事實上,網路科技卻促使中國大陸「弱社會」正迅速進步,同時網路公民們也透過一次又一次成功的網路事件累積了對抗政府的社會資本與經驗,公共理性與公民意識快速凝聚,對於推動中國大陸基層民主化產生實質幫助。網路公民社會是中國大陸在資訊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型態電子式公民社會,象徵資訊時代下公民透過網路科技獲得對資訊流通的掌控權力,即使是在威權體制國家,社會仍可藉由網路科技得到發展機會。本研究對於中國大陸網路公民社會發展仍持樂觀態度,很重要的原因在於觀察到大陸當局對網路治理的思維正在改變,網路管制政策也隨著網路影響力日漸顯著而且呈現出靈活彈性的漸歇式特徵,然而數位落差、網路素養及網路過度商業化等問題仍使得網路公民社會發展持續面臨批評與挑戰。
  • Item
    論述我國立法院對行政命令監督之困境
    (國會月刊社, 2009-08-01) 許禎元; 單文婷
  • Item
    儒學與民主:中國大陸民主化脈絡下之挑戰與機遇
    (哲學與文化雜誌社, 2013-09-01) 陳文政; 單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