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由近義詞「認識」、「知道」語內和語際對比 看日、泰中、高級學習者母語遷移現象
    (2009) 丁國雲; Ting, Kuo-Yun
    本研究旨在根據中介語理論,探討母語遷移對習得近義詞「認識」與「知道」的影響,以期日後可運用於對外漢語教學上,減少以漢語為外語的學習者在學習及運用近義詞時遇到的困難。研究對象為日本與泰國中級組和高級組各30位外籍生,共120位外籍生進行跨語言對比。主要的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並以實際訪談方式以補問卷之不足。 研究結果顯示:母語與標的語詞彙分化的程度不同,表現在近義詞習得使用上的差異也不同。漢語「認識」和「知道」對應於泰語為「รู้จัก (roo-jak)」(認識)和「รู้ (roo)」(知道),漢、泰兩者為較近似的語言,因此以泰語為母語之受試者偏誤率普遍較低。而日語學習者因其母語與漢語「認識」與「知道」在其對應領域之詞彙有著不同的詞彙精密程度,日語「認識」和「知道」皆以「知る(shi ru)」(原型)表示,這種差異令學習者在學習時產生了理解上的障礙,受到母語干擾的影響,故其偏誤率較高。此研究與Prator(1967)提出的難度等級相符合,即母語中的某個規則或結構,在標的語中分化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規則或結構時,難度等級較高。 其次,隨著學習的進展,高級程度的學習者其母語逐漸被第二語言所取代,進而接近或達到第二語言的水平。因此,高級程度的學習者對「認識」與「知道」的正確率較中級程度者為高。此一實驗結果也驗證了不少學者的觀點,如Taylor(1975)和 Brown(1987)。這些學者指出,母語干擾現象主要出現在第二語言學習的早期階段。此外,中級程度的學習者偏誤率較高,符合了Kellerman(1983)提出的U型理論,即到了中級階段學習者的偏誤率最高,然而隨著第二語言能力的再度提升,偏誤的標的語形式便逐漸被正確的標的語形式所取代。 教學應用上,筆者以『實用視聽華語』一書作為教案設計之依據,設計有關近義詞「認識」與「知道」之教學教案。透過教學流程的說明,進而提出教學建議,並於實際課堂中演練,確認教學成效。
  • Item
    現代華語:泰國版(第2冊)
    (臺北市 : 聯經, 2009-01-01) 孫懿芬; 丁國雲
  • Item
    現代華語:泰國版(第1冊)
    (臺北市 : 聯經, 2009-01-01) 孫懿芬; 丁國雲
  • Item
    現代華語:泰國版(第3冊)
    (臺北市 : 聯經, 2009-01-01) 孫懿芬; 丁國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