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2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書包裡的青春物語——日治時期的學生書包
    (2020) 官力安; Kuan, lee-an
    對現在的學生來說,背著書包去上學,是一件再日常不過的事情。臺灣人開始有使用書包的共同經驗,是日治時期隨著近代學校的定著而逐漸形成。書包因為具備容器的功能性,形成教育規訓中非透明化的領域,所以在書包那個小小的空間裡面,同時交織著公領域與私領域的範疇,既是傳遞新知識的工具,也是思想交流的橋樑。 本研究以日治時期的學生書包為中心,基於使用書包已經成為臺灣人的共同經驗,以及物件為主題的研究有大量的圖像史料,因此本文以圖文書的方式呈現研究結果。全書分為六個篇章,前四章以物質文化的角度,探究不同學制與性別的書包形式、象徵性及意義;後兩章以消費文化的角度,觀察書包商品化與兩種主要的流通情形。 書包的社會生命史,為臺灣的過去訴說了一個以學生為視角的故事,因為容器的特性,在殖民統治之下,為臺灣人留了一塊自我追尋的空間。不論學生使用什麼形式的書包,都意味著近代教育在臺灣的展開,也象徵臺灣人對於新知識與學歷的追尋。同時,從學生的個人經驗可以看到,書包裡面除了裝著課本,也裝著學生對知識的自豪,甚至是對殖民統治的不滿。書包訴說著臺灣的政治、教育與社會的變化,也記錄著不同時代裡臺灣人的期待與感受。
  • Item
    日治時期臺灣高等女學校的制服
    (2019) 蔡雅薇; Tsai, Ya-Wei
      在女子受高等教育尚未普及的日治時期,能夠穿著「高女制服」的學生即代表當時少數具備新知識、新教養的新女性,制服成為高等女學生最明顯的身分象徵。本論文主要目的在究明日治時期臺灣的高等女學校制服的變化,並找出高女制服之間的同質性或相異性,更進一步分析日本內地與臺灣本島女學生制服的關聯性,最後考察高女制服之意涵,以及對臺灣女子的象徵性及社會意義。   考慮各學校成立的緣由及時間,本文將日治時期成立的23所高女分成(1)1922年以前成立以日本人為主的高等女學校(2) 1922年學制變更以臺灣人為主的高等女學校(3) 1922年以後設立之初即共學的高等女學校(4)私立高等女學校等四類,分別說明各校制服變化的過程及特色。根據本文的研究結果發現:1922年以前設立以日本人為主的高等女學校,起初是穿著日式「和服搭配袴」的款式;而台灣人的學校則起初是傳統漢人服裝,後來變為「上著大襟衫、下著袴、或褶裙」,僅有臺灣人的獨特款式。1922年以後,各校制服皆開始洋服化,最後逐漸皆改為水手服樣式,而在領子、領帶處以不同數量的線條來代表學校。1939年因應戰爭形勢,臺灣總督府決議將高等女學校的制服統一為水手服。 1940年以後,基於軍事與勞務動員、躲避空襲等現實需要,女學生會穿著水手服上衣搭配方便活動的燈籠褲,由各校自行規定燈籠褲樣式。   日治時期台灣的高女制服,一方面受到日本內地高女制服的影響而變化,一方面亦有台灣本地的演變脈絡。本文釐清各校制服的樣式變化後,未來可做為博物館展示、影視戲劇的造型設計之重要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