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09
Browse
8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以眼球追蹤技術分析國中學生生物試題之閱讀與理解(2013) 江家綺標準化紙筆測驗是台灣學生的學習及升學過程中,主要的評量工具,因此,了解學生在解決標準化試題時的閱讀歷程,以及此歷程與解題成就間是否存在著關係,可以讓我們進一步推論學生的問題解決策略。本研究根據布魯姆認知分類修訂版架構,分析生物基測試題,選出代表題型後,進行成就測驗,在學生解題同時,利用眼球追蹤技術,紀錄國一學生解決試題時的閱讀歷程。眼球追蹤資料經過統整後,使用SPSS 19軟體進行歷程分析。此外,依據試題測驗結果的分為高低兩組,進行描述性統計、成對樣本T考驗、同質性檢定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 結果發現,學生在解決布魯姆認知分類架構下較高階或有圖的試題時,需花費較多的凝視時間及總凝視點數,這表示學生需花費較長的訊息處理歷程來解決這些問題,進一步的相關分析發現,除了了解-敘述題型外,學生在不同題型上的測驗成績與閱讀歷程大致呈正相關,顯示訊息處理時間長短會影響作答結果。而高低組學生的差一分析指出,高分組學生在解題時會將較多的注意力分配於試題中解題資訊所在;此外,高分組的學生通常也會有較多的交互閱讀及回視次數,這表示高分組學生在解決試題時,有較多整合題目所給予的資訊的過程,而這些過程皆可以幫助學生正確解決問題。Item 分析真實教室環境中多媒體教材之閱讀歷程(2013) 簡婉如; Wan-Ju Chien由於多媒體工具與網際網路蓬勃發展,使得知識的擷取管道變得更為便利,不論是教師的教學教材或評量工具的選擇都更加多元化,然而,多數的多媒體學習研究於實驗室中進行,對於學生如何閱讀課室中多媒體圖文,是否與實驗室結果一致?且圖文閱讀歷程又如何與先備知識交互作用?這些問題仍有待進一步的釐清。 本研究主要是透過「眼球追蹤」方法,紀錄受試者在真實教室環境中,閱讀多媒體恐龍教學教材時的視覺注意歷程。研究方法主要是將恐龍投影片主要分為標題、文字、圖片三類區域,然後利用「眼球追蹤儀」紀錄學生於這些區域的視覺注意歷程,並進一步比較分析區域間的視覺注意力之分配情況,以及視覺注意力與學生背景之關係。眼動資料的分析指標包括:凝視整頁區域、標題區域、文字區域及圖片區域的「全凝視時間」(Total fixation duration)、「平均凝視時間」(Average fixation duration)、「區域內分配時間百分比」(Percent time spent in zone)等。本研究使用SPSS 19 軟體搭配依據理解測驗結果的分組,進行描述性統計、同質性檢定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 結果發現,地科相關背景學生在文字部份所花費的凝視時間普遍比圖片部份高。同時也具有較多的圖文交互閱讀次數。相較於地科背景學生,非地科背景學生置於圖片的視覺注意力較高,也較易受圖片線索的影響而增加閱讀注意力。Item 以眼球追蹤方法初探高中生教科書之圖文閱讀歷程與概念理解(2012) 王又亭; Wang, Yu-Ting圖文兼備的教科書在現今學校教育中是教師教導與學生學習的主要依據,因此,教科書上的圖文閱讀歷程與概念理解之間是否會存在關係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本研究主要使用眼球追蹤技術,紀錄高一學生對於高一生物教科書圖文內容的閱讀歷程,並使用研究者自編的理解測驗來測試高一學生對教科書中內含概念的理解程度,進而討論閱讀歷程與概念理解之間的關係。眼球追蹤資料經過統整後,使用SPSS 19 軟體搭配依據理解測驗結果的分組,進行描述性統計、同質性檢定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結果發現,學生在文字部份所花費的凝視時間普遍比圖片部份高。在文字部份,高分組對於新資料區的文字花費較多的視覺注意力,同時也具有較多的回視次數;而在圖片部份,高分組普遍有對理論示意圖的凝視點數較多、圖文交互閱讀次數也較多的結果。Item 利用眼球追蹤技術探討科學圖文閱讀歷程與概念理解之關係(2012) 黃堯琮由於教科書是學生閱讀學習的主要依據,而且科學教科書中充斥著許多不同類型的圖片,科學教科書的圖文閱讀歷程與概念理解之間是否存在關係值得進一步探討。本研究主要使用眼球追蹤系統,針對高一學生的化學教科書圖文閱讀歷程進行紀錄,並且使用半結構式問卷測驗概念理解程度,進而探討閱讀歷程與概念理解之間的關係。眼球追蹤資料透過彙整後,使用SPSS 19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相關分析,並與概念理解分數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結果發現,學生在文字部份所花費的凝視時間,普遍都比在圖片部份高。並且閱讀科學圖片本身就足以協助對文本概念的理解,理論示意圖會達到更關鍵的效果。Item 以眼球追蹤法分析國中數學幾何試題的解題歷程(2018) 闕妤安; Chueh, Yu-An為能瞭解不同數學幾何學習經驗的學生如何解題,本研究以Usiskin在1982年發展的Van Hiele幾何思考層次測驗做為前測問卷,以得知學生之先備幾何能力與經驗,透過眼球追蹤技術可以瞭解各區閱讀比重情況,以探究不同幾何能力學生的解題歷程。本研究以28位非理工科大學生為受試者,蒐集其解決數學幾何問題時的眼動資料,隨後進行晤談。結果發現,(1)區域內閱讀時間百分比(PTSZ)而言,「幾何圖形與尺規作圖」中,幾何思考層次較高的學生因對於幾何性質更為清楚明確,相對分配較少時間處理選項區域內的訊息,在「三角形的基本性質」單元中,幾何思考層次較高的者,分配較多時間在求解標的與附圖中所提供的線索,「相似形」、「圓」和「幾何與證明」,幾何思考達第三層次的學生通常花時間在問題及題幹區域百分比較高。高思考層次組較能在解題過程中,分配較多時間在解題資訊所在之處。(2)區域內首次閱讀凝視時間(FPFDZ)而言,幾何思考層次較高的學生,會花較多時間在關鍵資訊上建構問題表徵。(3)區域內總凝視時間(TFDZ)而言,整體而論,高幾何思考的學生,會花較多時間在處理附圖區域的資訊。(4)圖文交互閱讀次數和回視而言,在「圓」單元中,低思考層次者嘗試在問題和正解返回題幹區域間搜尋相關線索的交互閱讀次數較高思考層次者多,且從正解回視問題區域的次數明顯多於高思考層次者,表低思考層次者可能因對於圓的幾何性質不熟悉,需反覆確認及搜尋題目所提供的線索,此過程中亦可能對於題幹中的資訊仍有部分尚未理解。(5)此結果部分與過去研究相符,論文最後提供此研究對於數學教學上的建議。Item 學生分類學概念訊息處理模式及對分類學發展的看法與解釋(2019) 曾盈嘉; Zeng, Ying-Jai本研究欲探討不同學習成就之非生物相關科系大學生,在閱讀高中基礎生物課文時,對於基礎生物課文內容的整體注意力分配;且欲了解不同先備知識之非生物相關科系大學生,在閱讀科普演化樹文本時,對於演化樹文本之內容的整體注意力分配。同時探討非生物相關科系大學生在閱讀科普演化樹文本後,所提出之科學解釋類型及表現,與其閱讀演化樹文本時的歷程及先備知識是否相關。 受試者為32位非生物相關科系且高中非三類組之大學以上在學生,實驗流程為讓受試者閱讀基礎生物課文之演化證據文本,並填寫學習成就測驗卷,再依據學習成就測驗卷之成績將受試者分為高、中、低分三組,並進行三組眼動結果比較。後測結束後讓受試者閱讀科普「鳥類最新演化樹」文本,依先前之學習成就結果作為先備知識高低的依據,並比較三組受試者在眼動歷程上的差異。受試者閱讀鳥類最新演化樹文本後會進行簡短的分類學看法訪談,並針對其提出之科學解釋進行分類及評分,進行科學解釋類型、科學解釋表現與先備知識及眼動指標之相關分析。 結果發現,學習成就較高的高分組於閱讀圖片上分配較多的注意力,而中分組傾向從文字中得到訊息。低分組於組織文章架構碰到困難,因而在副標題區有較多注意力分配。圖文交互閱讀次數則是高分組、中分組皆高於低分組。在演化樹文本的閱讀歷程中,先備知識較高者比起先備知識較低者分配較少的注意力及認知資源即能理解文本,而比起先備知識較不足的低分組,中分組能夠判斷有許多關鍵內容的內文一需仔細閱讀。而在科學解釋的相關分析中,結果表明科學解釋類型與先備知識無關,但科學解釋表現分數與先備知識呈顯著中低度正相關。在閱讀歷程上,科學解釋表現和文章標題、內文一、內文二、圖說一、圖說二及舊演化樹物種名稱的眼動指標呈正相關。而科學解釋表現與內文一的區域閱讀時間百分比呈接近顯著的負低相關,顯示讀者於內文一分配較多注意力是因為碰到閱讀困難。Item 探討科學圖文中色彩對照與分段設計對學習歷程與效果之影響(2018) 林偉傑; Lin, Wei-Jie本研究探討信號原則與分段原則對大學生閱讀科學圖文的歷程與學習效果之影響。分析80位受試者閱讀「愛滋病病毒生活史」一文,操弄有無色彩對照與有無分段設計,將組別分為四組。透過有無色彩對照的方式作為文本中的信號,來增加圖文間的對照;而分段設計則是,將文本中的十五個步驟分成四個段落,依序呈現,以降低認知負荷。研究中使用後測試卷與眼動儀紀錄來了解學習者的閱讀歷程與成效。其中眼動指標包括圖文凝視時間比例、圖文凝視次數比例、前十個凝視點在文中所佔的比例、圖文轉移次數、圖文搜尋效率、目標詞總凝視時間、目標圖示總凝視時間、第一次向前閱讀凝視時間、再次檢視時間、及回視時間。後測結果顯示,加入色彩對照與分段設計的組別之學習表現較佳,且兩者間無交互作用存在。眼動分析主要有三項結果,(1)受試者不因信號與分段的操弄而改變先讀文後讀圖,即以文為主的閱讀模式;(2)學習者在有信號的組別中有較多的圖文轉移次數,準確對應至正確的圖示位置(有較高的圖文搜尋效率),且對於圖形表徵的處理有增加的效果;(3)在分段組別中,則有更多對於文字表徵的處理,學習者能夠更清楚步驟間的關係及變化。Item 以眼球追蹤技術探討先備知識、閱讀歷程以及科學閱讀理解的關係(2015) 王琇怜; Wang, Hsiu-Ling對於大部分的學生來說,閱讀科學文本是學習科學知識的主要方法與來源,然而學生在科學文本的閱讀理解表現各有不同,若能了解學生的先備知識對於閱讀歷程以及科學閱讀理解的影響,將有助於促進學生的科學學習成效。在本研究中,首先測驗40位高中受試者對施測文本相關概念的理解程度,並以眼球追蹤技術記錄受試者閱讀科學文本的歷程,最後使用理解測驗測試受試者對於文本的理解狀況,以了解先備知識、閱讀歷程和閱讀理解間的關係。在資料分析方面,研究者利用前測結果進行變異數同質性分析來區分受試者的先備知識程度,分為高、中、低三組,並且依據分組對眼球追蹤的數據與後測資料進行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one-way ANOVA)分析及平均值等式穩健測試,再以皮爾森相關係數檢定以了解閱讀理解與眼球追蹤數據的相關性。 研究結果發現,先備知識的差異與學生在科學文本上的閱讀理解有關,先備知識高比先備知識低的學生具有較佳的閱讀理解。眼球追蹤的數據顯示,先備知識與學生在閱讀「研究方法」的平均凝視時間、「根據資料而形成之科學推論與解釋」的回視次數、「預測模式圖」與「預測模式關鍵圖區」的平均凝視時間、「預測模式圖」的第一次閱讀凝視時間、「數據趨勢」文字描述的總閱讀時間與總凝視時間、第一次凝視時間等眼動形式有關。閱讀理解與眼球追蹤數據的相關分析發現,讀者的視覺注意力分配與閱讀理解具有相關性,整體、文本內容閱讀理解較佳且能應用文本概念於不同情境下進行推論與解釋之讀者針對文章中「數據趨勢」的文字描述具有較少的視覺注意力分配,並在「背景知識」文字描述、「根據資料而形成之科學推論與解釋」有較多的回視次數,在「背景知識圖」有較少的第一次閱讀凝視時間,顯示閱讀理解層次較高的學生會有較多的訊息整合以幫助閱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