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3
Browse
51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臺灣現代詩中的自我形象研究(2022) 蔡知臻; Tsai, Chih-Chen本文以「自我形象」作為重新觀看、省思、研究臺灣現代詩的視角,指出現代詩中所使用的意象可能或多、或少涉及自我的外在形象、內心感受、情愛意識、變形轉化,或是潛意識之原型表現等,這樣的投射與詩人書寫意識上「自我比況」為動物像、植物像、人物像或神話像等,即為「自我形象表現」。筆者企圖從意象學、心理分析學、作家傳記批評等概念建構之,並著重以五個主題:自我實現、自我變形、個體化歷程、人物原型、原住民詩人作品為研究中心,重新彙整、討論臺灣現代詩多種面貌與自我意象之象徵意涵表現。在自我實現的人格形象方面,現代詩人對自我內在理想的憧憬與理念的企求與嚮往,轉化成物像於詩中代表之,且多位本土派詩人也積極參與社會議題,以「像」脫出自我的政治意識,從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與佛洛伊德「超我」概念,作為研究視角分析尤為可觀。身體與情慾的變形,借鑑「變形詩學」的概念,探究詩人化身為動物或植物並與自我生命經歷連結,展示出具象與抽象的多重變化與比擬自我。個體化歷程中的「自我」是依照榮格心理學的方法,討論詩人詩作反映的潛意識與原型角色,如陰影、阿尼瑪、阿尼姆斯等,最終以「本我」象徵作結,視為一完整歷程。再來經六個英雄人物原型探究不同臺灣詩人詩作與原型意涵的聯繫,能發現詩人風格與表現形式的多變性。現代角色投射經由詩人角色扮演為守夜人、水手、小丑與工人,各自表述與展示戲劇性的自我形象。最後以臺灣原住民詩人為主體,探究原住民詩人在自我形象書寫的變化與特殊性。本文企圖理解詩人對於像與意之間的互動關係,且詩人有意識、無意識的將自己放入詩作當中,從本文可以見得研究成果,藉意象的襯托、輔助,詩人表現自我、書寫自我、變形自我,呈顯出流動與極具代表性的自我形象。Item 三《禮》婦女四學意義析論——結合心理學之文化解析(2022) 陳姝伃; Chen, Shu-Yu本研究的主體對象有二:一是三《禮》,二是婦學;跨越的領域和使用的方法亦有二:一是經學,二是心理學。本文的研究思維,採取雙向結構的融合書寫,一方面在三《禮》之中探索「婦學」內涵,另一方面在「婦學」內容中豁顯禮教的真諦,呈現兩者共同交會的研究成果。具體言之,本研究以婦女四學——德、言、容、功為主題,擇取大腦、心智、身體等心理學相關研究成果為視角,旨在探析古代禮教文獻與史傳典籍所見的婦女教育內容與文化意義。三《禮》蘊含的婦學內涵,首先表現於《周禮》建構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的整體運作思維,《儀禮》保存女性禮容的身體語言,與《禮記》記載女性修德的成長歷程。其次從史傳典籍之記載,可以彌補三《禮》文獻在婦學實踐事例記述的不足,相較於婦功、婦容、婦德,史傳更多的補充是在婦言部分。《周禮》建構婦女四學的思維,蘊含「生與成」之內涵,在人與自然萬物之間,以「生產技術」造就「成物之功」。從〈天官〉記載后妃獻種、親蠶、立市的過程,即是形成一條「培植物種」、「加工物種」、「流通物種」的經濟生產線。《儀禮》記述周代冠、婚、喪、祭等各種禮儀動作,保存女性「行與止」的禮容細節。例如女性以端正站立的姿態培養自信和中正之德,以肅拜手勢表現專注和恭敬,以深呼吸釋放悲傷感、以稽顙作為答拜姿態同時療癒喪親之痛。《禮記》記載婦女修德的學習成長,依照女子十年不出、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的次序發展。古代青少女首先從婉娩聽從的性情修養、織紝組紃的手作技藝、觀祭助禮的學習入手,奠定女性的能力與價值。其次從婚禮的親迎到同牢合卺,邁入夫婦情愛同步的婚姻生活,逐漸產生情感依附,形成婦女「信德」、「從人」的動力來源。最終,婦女親自侍奉舅姑的生活,體會身體衰老與時間感的改變,並在世代交替的過程延續家庭價值,保存家人之間彼此親密關懷的歸屬感,進而體現中華文化的孝道。「婦學」豁顯禮教的真諦,從具象性到抽象性依序為婦功、婦容、婦言、婦德四大面向:婦功——孕育與生成的主體。婦功的禮教內涵是以「物」為核心,表現在女性身處人與自然萬物之間,既是人類孕育與生成的主體,同時又蘊藏對大自然報本反始的感恩之情,故而在創物、製物、用物、通物的每個階段,都能做到愛物、惜物、置物、藏物。若以人的生命本質而言,女性為孕育生命的母體;以物的生產流通而言,女性為勞動製造的主體。女性的生成力量,始終推進人類文明的發展。因此,人類面對天生萬物的背景,大自然所賜予的動植物資源,經過辛勤的女性勞動後,獲得廣大的美好成果。婦容——動作與意志的結合。婦容的禮教內涵是以「身」為核心,側重於身體動作與內在意志的結合。透過身體之動作、行為,鍛鍊一個人內在心志的成熟穩固,展現「修身」與「正心」是雙向貫通的修養方式。例如祭祀之容以敬意為主,期待孝子孝婦在祭祀時,以身體動作展現祭禮應有的肅穆莊重的氛圍。又如喪紀之容以「哀情」為主,弔唁者與喪家共情哭泣,有助於達到動體安心下氣之療癒效果。婦言——人情與倫理的平衡。婦言的禮教內涵是以「情」為核心,側重學習婉娩聽從、怡聲柔色下氣的溝通能力,藉由非暴力語言的溝通步驟,從觀察事實、表達感受、覺察需要、提出請求,達成最佳的溝通效益。反觀史傳記載的王室故事,無論是驪姬與晉獻公或是漢成帝與趙昭儀,都起因於以情緒勒索的方式傷害自己與他人。相較之下,班倢伃能夠洞察局勢、自請退居服侍太后,實具成熟的情感智慧。班昭《女誡》則是以家庭倫理之和諧為核心意義。婦德——自律與利他的展現。婦德的禮教內涵是以「人」為核心,在自律、慎獨、同理、利他的修養過程,以為人女、為人妻、為人母、為人婦的身分,實踐人倫道德之美。夫婦是家庭的基本單位,女性對上繼承父母先祖的宗族關係,對下孕育兒女子孫的血緣命脈。無論是血緣之親、情感之親或名分之親,女性都是存在生命延續、家族凝聚、身分認同重要連結的樞紐。Item 王心齋「安身」思想研究(2022) 謝婉馨; Hsieh, Wan-Hsin王艮,原名銀,字汝止,號心齋,泰州安豐場(今江蘇東臺)人,生於明憲宗成化十九年(1483年),卒於世宗嘉靖十九年(1541年),年五十八歲,著有《王心齋先生全集》。心齋出身世代以製鹽為生的手工業家庭,名曰「灶戶」,社會地位低下,倍受朝廷歧視,他七歲入私塾,十一歲輟學,自云:「貧乏束脩資出。」僅僅讀了四年書便因家貧輟學了,黃宗羲云:「(心齋)從父商於山東,常銜《孝經》、《論語》、《大學》袖中,逢人質難,久而信口談解,如或啓之。」後來他自學有成,從經典中悟出心得,時逢王陽明任江西巡撫,講良知之學,心齋前往拜訪論學,兩人答辯數次,大為嘆服,遂伏首稱弟子,拜入陽明門下。陽明歿世後,心齋回鄉講學,門生遍天下,形成「泰州學派」,黃宗羲云:「陽明而下,以辯才推龍溪,然有信有不信,惟先生於眉睫之間,省覺人最多。」又云:「陽明先生之學,有泰州、龍溪而風行天下。」可見心齋之學風行流傳,於當代、後世皆造成巨大的影響。 心齋學說之所以影響晚明甚鉅,細究其因,或與他熱衷於講學不無關係,凡心齋所到之處無不沿途聚講,對象遍及社會各階層,漁夫、陶匠、樵子皆不拒,所講內容不外「百姓日用即道」,予人親近生活、易於達成之感,頗有「鼓動人心」之效,王一庵回憶昔年心齋講學盛況,說道:「天生我師,崛起海濱,慨然獨悟,直超孔子,直指人心,然後愚夫俗子,不識一字之人,皆知自性自靈,不假見聞,不煩口耳,而兩千年不傳之消息,一朝復明。」此言正好點出心齋之學蓬勃發展的現象,以及「直指人心」的學術特色。由心齋創建的「泰州學派」,自創派始便帶著賁張躍動的狂放色彩,嵇文甫云:「泰州學派是王學的極左派,王學的自由解放精神,王學的狂者精神,到泰州學派才發揮盡致。這個學派王心齋發其端,中經徐波石、顏山農、何心隱、羅近溪……等,發皇光大,一代勝似一代。」泰州學人狂放不羈的行為,往往被目為「情欲解放」、「思想革新」的重要推手,幾乎席捲整個時代。身為晚明最活躍的學術流派,對我國文化、思想造成了重大的影響,又在《明儒學案》中佔據了大量篇幅的「泰州學派」,目前學術界對它的研究與關注並不夠豐富,這和泰州學派的巨大影響很不相襯。 一般認為心齋突破孟子以來「舍生取義」的傳統,頗具爭議的「明哲保身」與「淮南格物」之說,提出「尊身貴體」的論題,認為血肉形軀是吾人行道的載體,一旦消失不存,便無法將道德躬踐於世,使善的價值極大化。然而武斷地將心齋之「身」等同於大腦以下各種知覺器官,亦不甚正確,如此則是把「身」視為血肉形軀,把「心」視為精神主體,使得「身/心關係」成為兩個對等而不同的概念。筆者以為心齋論「身」除了形軀義之外,同時兼有精神義,二者不可割裂,並非身之外別有一心,更非要吾人在心上做工夫之外再安養形軀。心齋之「身」是一內外兼容、本末具含的「全我」,是一身心不二、充滿靈氣與血氣的「人」,故筆者擬以《王心齋「安身」思想研究》為題,梳理心齋對身體之詮釋,再論心齋的修養工夫,探討如何成聖的修養進路、以及如何在現世裡安頓生命等問題,方能賦予心齋相應的哲學意義與哲學價值。Item 《鍾呂傳道集》內丹易學思想(2022) 張家勝; CHANG, CHIA-SHENG《鍾呂傳道集》為鍾離權、呂洞賓師徒二人討論內丹紀錄,採用一問一答的方式進行論述,其內容為〈論真仙〉、〈論大道〉、〈論天地〉、〈論日月〉、〈論四時〉、〈論五行〉、〈論水火〉、〈論龍虎〉、〈論丹藥〉、〈論鉛汞〉、〈論抽添〉、〈論河車〉、〈論還丹〉、〈論煉形〉、〈論朝元〉、〈論內觀〉、〈論魔難〉、〈論證驗〉,共分為十八個專題進行討論,後為施肩吾所傳承,與重功法實踐的《靈寶畢法》並列為「鍾呂內丹學」的重要丹道典籍。 首先整理前人研究成果,依照時間順序,依次整理臺灣研究鍾呂丹道學位論文、大陸研究鍾呂丹道的學位論文、臺灣地區的期刊學報、大陸地區的期刊學報、會議論文及專書。 其次歸納《鍾呂傳道集》十八個內丹修煉專題,茲分為五大主題進行述評討論,即成仙之道、法天之道、造化之道、實踐之道、驗證之道。另外,將《鍾呂傳道集》與傳統易學進行聯繫。接次,在象數易學方面,針對〈論天地〉、〈論五行〉、〈論還丹〉三篇專題進行分析論述,對本文的研究成果作一重點整理。 最後提出《鍾呂傳道集》對後代易學的影響。結論部分則是「本論文之重點與總評」與「本論文之檢討與展望」。Item 拜經樓吳騫學術研究(2022) 周茹芬; Chou, Ju-Fen本論文以清代吳騫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吳騫(1733-1813),浙江海寧人。字槎客,號兔牀、愚谷。為清代著名藏書家、學者、詩人。藏書方面以「拜經樓」名聞於世,學問則遍及考據學、《論語》、《易》學、詩學,故其傳世資料頗豐。本研究企圖較為全面介紹吳騫所涉之學問,不同以往偏重考據方面,冀能對吳氏有較多的理解與認識。近年來吳騫漸漸受到學者重視,其以樸學家的嚴謹態度,旁徵博引,糾謬匡正,提出己見,反映清代的學術背景與思想,值得進一步的探討研究。本研究首先以吳騫最為人所重視且相關研究較多的「考據學」為主要論述重點,探討吳騫如何反映乾嘉考據學之特色。詳述其築拜經樓的經過、命名緣由、說明其藏書特色,並論其存續。 再者以吳氏經學代表著作──《皇侃論語義疏參訂》、《子夏易傳釋存》二書作為研究主題。首先簡單論述皇侃《論語義疏》、《子夏易傳》二者的流傳經過。再來針對吳騫藏書過程,說明校勘成就,進而爬梳文字,綜合歸納吳騫的「經學觀」。 最後論其詩學與文學,將吳騫眾多詩作分析歸納,強調經學與詩學、文學三者實為相通的理念。更進一步闡發以詩文的主要目的在於抒發個人真實情感的主張,認為只要能展現作家「性情」的作品,便有其價值。故吳騫重視漁歌、閨閣文學,與其認為「詩當以理性情」的觀念相呼應。最後突顯吳騫強調「詩畫不可相離」的個人特色。 世人皆知吳騫為著名藏書家,但其經學成就、詩學貢獻、文學造詣亦值得進一步探討。本研究就其相關著作分類整理,冀能較為全面的理解吳騫之學術及其貢獻。Item 兩岸高中國語文教科書編撰與意識型態比較研究 以2020年臺灣龍騰版與中國大陸部編版為例(2022) 黃容; Hang, Rong現代教育的奠定起源於學校教育的制度化,而學校教育的核心在於課程,課程的核心在於教材。為展望兩岸國語文教育之交流與溝通,本研究抽取了現行兩岸普通高中國語文教科書的兩個版本──中國大陸部編版和臺灣龍騰版為研究對象,通過比較研究和內容分析法針對其選文內容進行意識型態分析,探索兩岸在國語文教育實踐中的共識與差異。整體言,兩岸社會因為歷史、法制以及社會「共識」等方面的不同,在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衝擊下,各自選擇了一條服膺於在地人民意願以及利益的道路:臺灣從適性教育出發,強調個人與自由,中國大陸則立足於集體主義,強調民族復興與國家意志。以最新兩岸普通高中國語文課綱/課標為例,在語文教育理念、課程性質以及學科素養上各有側重,表現在教科書選文的編撰與意識型態中,則是對於政治態度、國家期待、民族精神、族群關係及敵意態度等五個面向的呈現、描寫方式與態度不同。故兩岸有關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本土化與實踐並不一致,對國語文學科定位以及教學方式的選擇各有取捨:臺灣重視議題教學,中國大陸重視整體閲讀。綜上,本研究發現兩岸政治意識型態爭議根源並不在於「國族認同」,而是有關「現代性/現代化」的認識,並由此帶來的政治「去中心化」問題。Item 《鄧石如篆千字文》正誤(2022) 董子綸; Tong, Tzu-Lun本文旨在為學習小篆,提供一份好的學習素材,這份素材須包含學習效率高、容易上手、美感與正確性這四項。而經過一番比對,《鄧石如篆千字文》這份文本,能夠包含前三項,但最後一項卻有所不足,是以本文要對這些不足之處進行分析、補充與訂正。不足之處可以分成兩個主軸,篆書的釋文與篆字本身。釋文由於是民國初年寫成,還保留了些不必要的避諱字形,或是形構不夠精準的字形,總之這些與台灣地區推行的國字體仍有不同,因此需要改動。另外篆字演變到楷字,本來也就會有許多形體上的改變,這些改變會導致通行字無法與篆字的形構相應,這個部分可能會誤導學習者,也因此要予以說明與釋文上的補充。另外要學習小篆,自然也包含認識篆字的本義,以及正確的篆形,因此會以糾正其中的錯別字這個概念,對裡面的別字與錯字進行分析與改正。但是經過研究後,還能發現帖子中有些篆形,雖與《說文》不符,卻能在文字學、或古文字材料中,找到充分的理據佐證這些出入形體的合理性,因此除了糾正,也會藉由文字學的知識,來商榷《說文》的篆形,以期充分達到「正確性」這個條件。Item 《標準草書‧凡例》疏解(2022) 陳宜宏; Chen, Yi-Hong于右任(1879-1964)基於時代所需,窮畢生之力推廣草書,面對草書形構繁雜的現象,他企圖以〈凡例〉為綱領、〈標準草書千字文〉做為字例,來為草書「立定標準形構」,讓學習者能夠有一條明確、有效率的學習進路,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讀得懂、寫得出草書;進而改善漢字(楷書)書寫費時的狀況,以節省時間。 然而《標準草書》所建構的學習模式,依舊採取「記憶形構」之習草方式。這樣的模式對於學習者來說,並未解決學習草書時,那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況;草書並沒有因為他的推廣而普及成通行天下的手寫體。 其實草書的變化有理可循。學習者只要掌握變化的邏輯,面對草書時,無論形構如何紛亂,都能夠「知其理、明其變」,並且能識、能寫、能合理運用草化邏輯來變化字形。 因此,本文嘗試藉由疏解《標準草書.凡例》入手,希望能讓學人在選擇《標準草書》作為草書教材時,除了記憶標準形構之外,亦藉由理解各個形構的來源及其草化原理,以及標準形構所存在的不合理之處,作為學習參照點。 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作為本文架構之說明。第二章〈《標準草書》的體例與修訂歷程〉說明《標準草書》全書的編撰體例、各版本間的修訂歷程以及〈凡例〉在本書中的重要性,使讀者對《標準草書》有一定的認識。第三章〈部首、代表符號與草書簡化原則〉先行疏解〈通例〉,以確立《標準草書》的草書標準所在;而後從〈雜例〉的疏解來分析隱藏在《標準草書》背後的「草書簡化原則」;最後則說明這套「草書簡化原則」其實暗合於歷代草書教材共築而成的學習模式。第四章〈分例六十四字符疏證〉中,將以「草書簡化原則」為主,輔以〈通例〉、〈雜例〉,來疏解〈分例〉中的64個代表符號,並提出筆者的看法供讀者參考。第五章〈結論〉總結本文研究Item 李漁《風箏誤》研究(2022) 陳貞宇; Chen, Chen-Yu李漁《風箏誤》問世至今,約莫三百七十餘年,迄今仍在舞台上展現其特出魅力與神采。這位「中國喜劇大師」的作品自有清以來至近代,皆蒙受褒貶不一的訾議,本研究期能從劇作本身出發,佐以《閒情偶寄》之戲曲理論,予其客觀公允之歷史評價。本篇緒論旨在爬梳、搜索李漁及《風箏誤》海內外之相關研究,奠基於前人研究基礎,運用文獻、歷史及音像等研究法,為研究李漁戲曲藝術略盡棉力。本文「李漁其人及其著作」一章,藉由考察李漁生平交遊及為人處世、士商之擺盪與轉化,追溯李漁鼎革易代之心路與作品「務奇」特徵之緣由。至於《風箏誤》之劇本美學,除剖析其創作原委,巧合、錯誤之創作手法,從〈活虎行〉之獨悟興發而生的新奇關目,妥貼排場,雅俗兼備之文詞,及寄託遙深的主題思想等,更進一步探討《風箏誤》之用韻、曲牌聯套等音律內涵。李漁以賣賦為生,曾擔任戲班劇作家,後為家班主人、教習、導演時,觀摩、改編前賢劇作及自己作品實際搬演的寶貴經驗,足以完備《閒情偶寄》〈詞曲部〉及〈演習部〉創發的戲曲理論,本文試以《閒情偶寄》驗證《風箏誤》之結構、詞采、音律、賓白等在劇本中的實踐情形,兩者相互闡發,更能體察李漁曲論與劇作的精妙文心。《風箏誤》之所以舞台性極強,主要來自李漁專為登場而設的「觀眾意識學」。本文據《綴白裘》及《集成曲譜》等舞臺演出本,考辨後世改編劇本在舞台實踐方面出現與李漁原著的差距,並探究李漁《風箏誤》劇作風行之原因及其對後世花部劇種、現代小說、音樂、影視的影響力。結論則概括笠翁一生著作的紛呈面向及特色,李漁以其豐富精彩的個人生命經歷、不流於俗的出處抉擇、獨具匠心的創作風格,使得他佼佼不群、自成一家,表現在其傳奇作品中,常以圓活靈便的詞采及恠奇巧新的結構,寄託哲思妙語。本研究嘗試洞幽察微,貼近李漁創作真意,展現其不凡的思想與見解。關鍵詞:李漁、《風箏誤》、《閒情偶寄》、觀眾意識、〈活虎行〉Item 從天道到心性--張栻思想研究(2022) 王柏森; Wang, Po-Sen本研究旨在透過天道、心性與工夫,全面性研究張張栻思想內容,以期全面性了解其思想後,藉此明白其思想系統。本研究從宋代切入,透過宋代儒學思潮著手,透過了解其當代背景,藉此更深入明白張栻的學術與思想。由於南宋學術基本上接續北宋而來,故先分析北宋儒學興起之因開始談起。由於宋學的發生原因牽涉到多方多面,實難以三言兩語道盡,因此本文透過政治、思想與書院教育三方面,進行簡易的說明宋學得以興盛之因。之後則從張栻生平著手,對於其成長背景、求學經過、仕官經歷與諸儒交遊等進行深刻地認識,對於其從學父親、師事胡宏、書院講學、學術交流與官場活動等進行了解。其後就其學術淵源與治學偏好進行討論。 張栻的天道思想一章,一共包含三部分,分別是太極、天理與道器。關於太極論的部分,探討了其對無極與太極關係的看法、與太極為萬物生化根源、如何參與陰陽動靜。最後探討張栻如何藉由理一萬殊的發揮,使太極賦予了其他範疇,拓展了太極論的解釋。在討論張栻論及天理時,先探討了太極與理的關係,除此之外,本節亦探討了張栻理的內涵與特徵,並與朱熹論理互相參照,認為朱熹時常以理來詮釋天道創生,且更為深刻,而張栻本人則無此類興趣。本章最後一節為探討張栻論道與器。筆者以為,雖然張栻無明確指出太極即道,但從太極表述為道,在張栻思想系統中是可行的。關於道與器,張栻認為道與器有形上形下之別,卻又強調道與器不相離,是以道與器並非異體,但出於重視形下世界的原因,張栻又認為器先而道後,道必須藉由器方能實行,而道內具於器之中。因此張栻強調道器須並觀。本研究的第四章,則探討張栻對心性的體會與工夫。在討論性的部分,筆者首先探討了性在其思想體系中的地位。其後探討張栻如何透過太極「理一萬殊」之理論,造成氣稟各異,得以解釋惡的可能。因此張栻肯定復性、復善之功,是以其強調學習與教育的重要性,最後則探討本善之性的具體表現。在討論張栻對心的部分,則先探討了心在其思想系統中的地位。張栻之心之所以具有本體意義,在於其強調「天、心、性」為一,心與理一。最後則討論張栻「心為仁」的部分,張栻認為「虛明知覺的心」能夠體認、以應萬物,進而認識萬物背後之理,推道至極,心便能「萬善可備」,此處之心便是仁。最後一節則探討張栻的認識與工夫修養論。本章主要分為兩部分,「格物致知」與「察識涵養」兩部分來討論。在「格物致知」的部分,先探討張載與程頤對知吾固有內容的看法,進而與張栻對照。張栻之知具有先驗性,包含了「聞見之知」與「德性之知」的內容,張栻除了在物上求格外,心上亦須講格,透過這兩條路徑進行工夫便能明白天理,與其他宋儒不盡相同。最後則討論其「察識涵養」的認知修養工夫,一開始張栻所重視的乃是「察識端倪」,從已發後的應對處著手。其後經過一番思索改變想法,認為「察識涵養」並重,二者乃是相輔相成的關係,並透過而「持敬主一」的工夫具體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