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7073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臺灣與美國低收入家庭幼兒的會話輪替行為研究
    (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2012-03-01) 陳姿蘭; 張鑑如; 陳欣希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與美國低收入家庭幼兒,在會話輪替過程中話輪類型、話輪分配分式、打斷與重疊的表現。幼兒平均年齡為四歲六個月,臺灣與美國幼兒各十位。研究者蒐集家庭用餐時的會話語料,並採用「兒童語料交換系統」進行轉譯、編碼與分析。研究結果顯示:(1)在話輪類型方面,臺灣與美國幼兒最常以單句話輪進行對話,但美國幼兒的複句話輪及句群話輪比例顯著高於臺灣幼兒。(2)在話輪分配方式方面,幼兒最常以「聽者自選為說話者」的方式進行輪替,而在「說者指定發言」的方式中,臺美家庭指定幼兒說話的機會高。(3)幼兒出現打斷與重疊的次數不高,但美國幼兒話輪被家人打斷的比例顯著高於臺灣幼兒。臺灣與美國幼兒在會話輪替過程中的話輪類型及打斷的表現有差異。本研究有助於瞭解臺灣與美國低收入家庭幼兒的輪替行為,文末提出本研究之限制與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 Item
    親子共讀情緒言談與幼兒情緒理解能力之關係檢視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10-05-31) 周育如; 黃迺毓
    本研究旨在檢視親子共讀情緒言談與幼兒情緒理解能力的關係。以四十六組親子為對象,進行親子共讀問卷調查、學前幼兒語言障礙量表與幼兒情緒理解測驗施測,以及親子共讀語料分析,藉以瞭解一般語言能力及親子情緒言談對幼兒情緒理解發展的相對貢獻。主要的研究發現有三:一、一般語言能力是幼兒情緒理解發展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二、我國親子共讀時的情緒言談由父母主導,內容以標示故事人物情緒狀態為主,較少進行情緒因果解釋的談話;三、並非所有的親子言談都有助於幼兒的情緒理解,唯有「以故事人物心中的想法解釋情緒發生的原因」之情緒言談才對幼兒情緒理解能力有所有助益。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未來研究及教育上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