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7073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從母親的嬰兒照顧經驗看華人社會女性的美麗與哀愁
    (2011-06-10) 陳姣伶; 黃迺毓
    「母親」在個體成長過程中一向被視為是最重要(甚至是不可取代)的角色,除了傳統上對於「天賦母職」存有迷思,認為母親天生具有較強、較佳的照顧能力之外,文化也常賦予母親責任性的母職,將她定義為一個必須負有照顧、養育、服務與安撫孩童等相關責任的社會角色(張靜文,1997)。對就業母親來說,工作和育兒的雙重壓力實在是難以承受之重,其育兒經驗必然也是充滿挑戰的歷程。本研究以陳姣伶(2009)所進行之就業母親托嬰選擇調查的量化研究樣本做為取樣母群體,從中邀請12位母親進行深度訪談,請受訪者敘說個人的嬰兒照顧安排情形、托育決策與使用等歷程經驗,並嘗試從母親們的敘說中勾勒其嬰兒照顧的性別文化脈絡,包括照顧者的選擇、家人與配偶的參與情形、所遭遇的托育困境、托育歷程的心理調適等,期能對母親嬰兒照顧經驗的內涵及所經歷的問題、困境和心理情緒有更深入的看見與了解。
  • Item
    文化下的建構:幼兒對情緒內涵的理解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1-12-01) 周育如; 黃迺毓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幼兒對情緒內涵理解情形的發展,以120名三到五歲幼兒為對象,記錄並分析其在「情緒理解測驗」之作答反應及解釋。本研究發現我國幼兒情緒理解的發展隨年齡增進,大致依循著從基本的情緒理解發展到心智的情緒理解,再發展到反省的情緒理解之路徑。我國幼兒受個人經驗及父母教導的影響,在「基於欲求的情緒」、「外在歸因的情緒」、以及「隱藏情緒」等向度上的作答反應明顯的不同於英美國家,九大向度的通過順序也與英美國家不盡相同。本研究的結論挑戰了過去情緒理解發展有普世性共同順序的論點,支持了情緒理解的文化建構觀。
  • Item
    探究育幼院院童與保育員間的依戀品質
    (臺北縣 : 輔仁大學民生學院, 2011-03-01) 涂妙如; 黃迺毓
    本研究目的有三:1.瞭解保育員在育幼院中扮演的角色;2. 瞭解育幼院院童與保育員間的依戀品質;3.探究影響院童與保育員間依戀品質的因素。 選取台灣地區某育幼院中4個月至2歲正形成依戀關係之院童作為研究的觀察對象,經篩選後符合觀察年齡者共計7位院童,由研究者完成氣質量表以及師生依戀行為觀察。經分析後本研究獲致結果如下: 一、育幼院童的生活型態以機構式的家庭教養型態為主,強調生活方面的照顧。研究發現因嬰幼兒作息時間彼此干擾、師生比例偏高以及保育員工作量偏多(餵食、清潔沐浴、安撫入睡、行政工作等),和活動空間的限制等因素,均會影響院童的照顧品質。 二、保育員在育幼院中扮演的角色分別為生活照顧者、教導者、行政者以及溝通協調者。 三、受試院童大多於出生一個月左右入院,觀察發現院童均可以將保育員視為依戀對象,與保育員有良好的互動關係,喜歡和保育員一起遊戲、擁抱,抗拒離開保育員等。但同時也發現院童對於外來訪客,一樣表現出親近與不排拒的互動行為。 四、影響院童與保育員間依戀品質的因素則涵蓋院童的入院年齡、氣質表現、師生比、保育員的工作時數、工作量、多元角色以及育兒理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