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8
Browse
1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華人傳統故事之華語教學設計(2023) 張媛淇; Chang, Yuan-Chi華人傳統故事作為華語教學素材在文化和語言方面都具價值,但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遭遇問題,歸類為學生參與度較低、無法了解教學內容是否符合學生需求和未能驗收學生學習成果三個層面。故本研究透過行動研究解決教學問題。本研究之行動研究方案包括教學設計、教材編寫、學生表現評估,以及運用問卷調查蒐集學生的意見回饋。教學實踐成果顯示,新教學設計確實能解決教學問題;首先,學生參與度有所提升;其次,文化和語言方面的教學內容都符合學生提升溝通能力的需求;最後,本研究透過學習評量和意見調查了解學生學習成效,結果顯示學生成功學習了文化和語言知識,學生也對課程提出正向回饋和其它建議。根據研究成果,本研究建議教師可以採用主題式教學設計,運用故事連結文化和語言教學內容,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另外,教師規劃課程活動時需要考量活動對學習者程度和課程性質的適用度。最後,教師可以根據學習者性質或興趣取向選擇教學所用的故事。Item 針對尼泊爾青少年學生同步視訊華語教學之行動研究(2023) 張雅婷; CHANG, Ya-Ting華語教學進入後疫情時代,遠距線上課程成為新趨勢,鑑於網路學習華語的人數快速成長、學習背景越趨多元,以往單一的線上教學模式將難以適應新的環境變化,教學單位迫切希望教學設計能有針對性、適應不同遠距課程的學習環境,並滿足多元學習需求。本研究為行動研究,以尼泊爾當地華語線上學習者作為研究對象,課程前後歷時兩年半,在教學的過程中發現,由於當地特殊環境特徵、基礎建設不足與數位落差等問題,使得發展華語文教學面臨一些困境與挑戰。為了解決問題,研究者決定把握教學機會進行研究,並將研究流程分為五個階段,包含發現問題、診斷問題、擬定與實施行動策略、研究方法與分析資料、結論與省思。完整的五個階段視為一次行動迴圈,一共實施兩次迴圈,研究結果發現,一、遠端教室設備問題較難改善,需仰賴多方合作,有時因文化習慣不同,師生之間對於問題的反應不同;二、發展針對性教材以及豐富的媒體內容有助於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學習效果則因學生積極度不同而有所差異;三、師生互動方式受到限制,應採取虛實混合的活動方式。;四、要突破遠距教學的環境限制,不僅需要教師的專業安排,同時也需要學生端積極配合,如何幫助學生保持學習動力是最大的問題。面對背景特殊的線上課程,教師應從設備、媒體、教學內容、教學活動各方面做「客製化」設計,隨時彈性調整學習任務及互動模式,並提升教師對於該文化的專業知能。透過此研究,冀望能幫助同樣面對海外特殊背景,或是數位落差之線上華語教學環境,適性設計的教學策略。 完整的五個階段視為一次行動迴圈,一共實施兩次迴圈,研究結果發現,一、遠端教室設備問題較難改善,需仰賴多方合作,有時因文化習慣不同,師生之間對於問題的反應不同;二、發展針對性教材以及豐富的媒體內容有助於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學習效果則因學生積極度不同而有所差異;三、師生互動方式受到限制,應採取虛實混合的活動方式;四、要突破遠距教學的環境限制,不僅需要教師的專業安排,同時也需要學生端積極配合,如何幫助學生保持學習動力是最大的問題。面對背景特殊的線上課程,教師應從設備、媒體、教學內容、教學活動各方面做「客製化」設計,隨時彈性調整學習任務及互動模式,並提升教師對於該文化的專業知能。透過此研究,冀望能幫助同樣面對海外特殊背景,或是數位落差之線上華語教學環境,適性設計的教學策略。Item 漢語中的五行概念及其理論為基礎之教學設計(2022) 李美帥; LEE, Mei-Shuai漢語是個古老的語言,其中的漢字如急、情、忙、怒、風、瘋、悲等和詞彙如大膽、失神、有魄力、火氣大、焦慮、甜美等以及成語如相由心生、樂極生悲、心肝不好、心腸不好、六神無主…等都明顯受到了中國古典哲學中五行學說概念的影響。不謀而合的,在法語中,我們也發現了很多隱喻的用法根源於希臘古典哲學中的四大元素(The 4 moods)。這讓我們發現到古哲學對現代語言的影響。筆者認為若能在漢語教學中依照五行概念的基礎設計教案,將其貫徹到對外漢語教學的實踐中,並做出漢、法語言中受古典自然哲學影響的跨文化比較,將能促進漢語教學的效率。筆者嘗試以字本位教學為基礎,以字帶詞,以詞帶句,及集中識字的教學技巧,加入相關傳說的介紹、五行典故、文化概念、成語及相關詩詞韻律。過程中,融合法國高中LV3第三外語漢字門檻405個被動字及255個主動字的教學目標,讓漢語學習能與法國教育部規定之高中學習目標接軌,並於2021至2022年度實施教學。筆者配合《黃帝內經》中一年分配的五個季節(春、夏、長夏、秋、冬),擬定一學年30堂課程的時間,在一周一堂的書法文化課中做出一學年的教材範例與教學設計。本研究的對象為法國布列塔尼地區兩所中學四個班級的39位學生,對其進行試教以及實施學習反饋問卷分析及訪談,深入了解本教學設計對學生學習的影響,以及對其提高漢語水平的能力是否有提升的作用。結果顯示,本教案設計對於提升學習中文的興趣以及了解中華文化是有效的,學生因此學會了漢字的構字、構詞的技巧、漢語中的譬喻用法、中國五行文化概念的認識以及希臘古哲學四元論對法語的影響等。Item 疫情線上--以越南胡志明市臺灣學校校訂課程「西貢時光機」課程為例(2022) 邱欣怡; Chiu, Hsin-I本研究目的主要探討在新冠疫情下越南胡志明市臺灣學校以Zoom線上教學方式實施「西貢時光機」校訂課程之研究。從課程實施過程中,幫助學生熟悉並了解越南在地文化,以及課程實施期間所遇到的問題,提出解決的方法。本研究以行動研究的方式,運用錄影、線上螢幕拍照截圖、省思札記、學童學習回饋單、學生自我學習評分量表等方式,留下詳實的紀錄,把所搜集的資料做歸納分析,加上前後測問卷填答之結果,了解課程之實施後對學生學習成效及影響。本研究結果發現:1. 「西貢時光機」課程能協助學生地方認同。2. 「西貢時光機」課程能協助學生認識越南在地文化。3. 實施「西貢時光機」課程前,教學者應透過資料搜集,深入瞭解越南的歷史、地理與其他相關的人文內容,豐富教師的教學資源。4. 實施「西貢時光機」課程後,不但豐富了學生的生活經驗,而且使學生更了解在地文化。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進一步針對不同年段學生進行在地文化課程行動研究,以及可以與其他領域連結,提出建議。Item 提升初級華語學生時事討論能力之行動研究(2021) 張雅茜; Chang, Ya-Chien時事討論課是根據社會正在發生的事件作為上課的話題,因為觸及的領域多元,需要的詞彙量較廣,使其作為上課討論素材具有一定難度,因此華語作為第二外語學習常把時事討論課設為中高級以上學習者的學習內容。時事具備話題性,能引發學生討論及表達自己的看法,若華語教師要透過時事促進初級學生討論、增進口語表達,教師該做什麼樣的調整?時事討論課能否適用於初級學習者?由於行動研究屬於質性研究,研究結果可回饋課堂教學,因此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主要觀察教師提問、師生互動以及學習表現。據第一堂課觀察初級學習者詞彙量較少加上對中文句式使用不熟練,導致常以英文回答。為提升學習者的口語表達、促進師生互動,課堂設計理念是由教師提問帶出時事話題、提示學習者已知句式並補充超出學習者能力的詞彙。最後找出面對初級學習者,使教師提問更順暢需包括七個面向:問題設計、發問、候答、補充、糾錯、理答及反饋。研究結果發現:初級學習者可以透過時事討論增進口說能力並有效提升詞彙量。建議授課教師事先給予學生簡化的擬真教材、以現今時事進行提問設計且留意提問句式及用詞難易度、一個提問涵蓋一個議題概念為原則、上課簡報中可呈現教師提問、參考句型以及附上學習者母語的翻譯或說明。Item 內容導向教學法應用於《論語》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以「仁」為主題(2020) 孔繁妤; Kong, Fan-Yu孔子與《論語》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中國文化因其提出核心思想——「仁」而真正進入文化的自覺。作為中國文化的根基之一,而深深影響現代的華人社會。然而目前大學附設華語中心所開設之《論語》課程多針對高程度之 學生,教材也沒有統一性。當學生到達該程度時,已經錯失了很多學習《論語》及儒家文化的機會。又目前針對《論語》教學之研究,多建議以主題式課程與跨文化課程教授《論語》,但鮮少針對特定的教材與教學法進行分析與應用,針對《論語》課程缺乏系統性的規劃與應用。 針對上述的狀況,本研究以內容導向教學法中的重視主題教學的6T教學法作為研究重點,希望將6T教學法結合《論語》,設計一套以《論語》為主題之課程,並採用行動研究法,實際應用於教學中。希望透過三次教學行動循環,修正課程內容,並藉由專家訪談確認其課程與教學之可行性。同時透過課堂觀察、意見調查與專家教師訪談,統整分析《論語》基於內容導向6T理論實行在中級華語課程的情況,並提出問題調整與建議。藉此展現6T教學法針對《論語》課 程設計的應用性,以供目前缺乏教材與具有高度課程規劃彈性之教師參考。 透過問卷調查與訪問,研究結果顯示本課程受到專家與學生的肯定。而針對實際應用之狀況,本研究根據6T教學法的五大考量因素提出相對應可能發生之狀況,並基於觀察、調整與分析提出七點回應狀況與問題:(1)安排內容著重於思想架構與章句原文教授(2)進行學生興趣需求、任務偏好與文化背景調查(3)融入跨文化能力為基礎以設計包含「態度」的三焦點目標(4)以「受忽略文化」、「受壓抑文化」補充《論語》課程內容與討論的層次性與豐富性 (5)增加跨文化與跨時代實例以加強學生對於《論語》內容的連結(6)安排思想概念的循序漸進(7)結合《論語》內容之文化參與與體驗培養學生跨文化敏感度,並在最後基於結論提出未來教學與研究發展之建議。Item 中級華語課深度討論教學模式之行動研究(2020) 張家銘; Zhang, Jia-Ming本研究主要採行動研究法並輔以調查法進行研究,目的在探討中級華語課堂中實施深度討論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變化、師生的上課情況,以及學生與教師在執行完深度討論後的感想和看法。 本研究之對象為25位就讀於臺北市某國立大學之大一、大二與該學期之交換生,其華語能力皆落在中級至中高級之間,另外還有5位有執行深度討論經驗之教師。透過實際課堂觀察、提問單、小組討論錄音轉譯編碼資料、學生問卷與教師訪談錄音等資料收集並分析,所獲結果如下: 一、提問方面,學習者從測試型提問(TQ)到求知型提問(AQ)的數量有顯著變化;回應能力方面,解釋性談話(EE)與累積式談話(CT)的次數有明顯的提升,但探索式談話(ET)的成長則較不明顯;另外,學習者普遍希望教師繼續在課堂中施行深度討論,對於課中融入深度討論抱持正面的看法。 二、在備課方面,課前的書面資料需準備得比以往多;課中的小組討論必須按照深度討論的模式進行,且須比以往更注意討論的運作與細節規劃;課後對學生討論情況的分析教師應視本身的情況進行調整,不見得要完全按照深度討論的內容執行;另外,教師普遍對於在課中融入深度討論以及深度討論所帶給自己在教學上與學生在學習上的變化,持正面與支持的態度。 期盼透過本研究能提供欲在中級華語課中融入深度討論的教師之參考與依據。Item 外籍兒童中文閱讀理解策略之行動研究(2003) 謝瑜苓本研究目的在了解以韓裔為例之在台外籍兒童於閱讀中文時,如何運用較成熟的自我監控策略及策略教學上的教學介入跨越閱讀的「解碼」層次,提升到「推論理解」及「監控理解」的層次;並能加以整合、澄清及擴充所閱讀的訊息,進而透過自我發問(self-questioning)、摘錄重點(summarizing)之書寫方式以及高層次問題測驗表現出整體成就。進一步了解兒童在閱讀策略的運用上,除了兒童本身語文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及語文表現能力等問題之外,探討學習材料、家長督導及教學的介入能否提升兒童閱讀策略運用的效果?最終目的期以行動策略教學活動協助受試兒童建構高層次閱讀理解策略與獨立運用模式。 本研究共分為兩階段進行,研究對象分為兩組,分別是以韓裔兒童為主的實驗組及以本地兒童為主的對照組。研究步驟第一階段分成兩部分,第一部份,針對兩組受試者進行閱讀理解前測及樣本背景資料、閱讀理解策略使用情況之問卷調查。第二部分運用有聲思考及晤談兩種檢驗方法,針對實驗組檢測受試者於閱讀時,閱讀者之自我覺知以及實際閱讀情境下線上思考所呈現的策略差異。階段二針對前一階段所得結果,設計閱讀理解策略實驗課程,以實驗組學生為對象進行策略教學之實際操作,階段二最後步驟,透過測驗評鑑,查核受試實驗組學生是否因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提升其閱讀理解能力。兩階段之研究結果如下: 1 受試者自認為閱讀時通常以詞彙為閱讀單位,於實際閱讀情境當中卻是以字為閱讀單位。 2 有較多受試者自認為閱讀時經常會由上下文猜文義,於實際閱讀情境中大多數會以跳過去的方式解決閱讀所遇到的困難。 3 受試者自認為閱讀時較少尋找文章內容段落間的關鍵字詞,於真實閱讀情境中卻有大多數人都先尋找關鍵字詞,尤其是閱讀高難度文章時尋找關鍵字詞的情形更是普遍。 4 受試者自認為閱讀時不會自問自答,於真實閱讀情境中卻發現閱讀者不斷形成問題問自己。 5.運用後設認知之閱讀理解策略上,兩組同學均有大多數的人經常使用「預測內文」與「澄清疑慮」做為閱讀理解策略,且兩組人數差異極小。 6.兩組受試者均認為「標點符號」對閱讀文章的理解的影響勝於注音符號及有無插圖的影響。實驗組有大多數人認為文章中有無注音符號並不會影響閱讀理解,對照組則有比實驗組多的人認為有無注音符號會影響閱讀理解。 7.實驗組於真實閱讀情境中,閱讀高難度的文章所運用最多次閱讀策略依次是:識字、重讀、預測內文與聯想。閱讀低難度文章時使用次數最多的閱讀裡策略依次為:預測內文、識字、聯想、心像、段落大意摘要。 8.實驗組閱讀低難度文章時,相較於高難度文章的閱讀,重讀與識字策略的使用次數減少,預測內文、聯想、心像與段落大意摘要使用次數增加。其中,「識字」使用次數降低的比率最高,使用次數增加比率最高的為「預測內文」。 9.實驗組與對照組前後測的差異幅度明顯縮小,亦即透過策略教學實驗組學生在閱讀理解能力明顯提升,其中理解項目實驗組後測成績超過對照組。Item 以修讀學位為目的之外籍生華語文養成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2012) 舒兆民; Shu, Jaw-Min近幾年前來臺灣以修讀學位為目的的國際學生不斷增加,已達一萬多人。這些學生來臺灣攻讀學位,他們大多數華語文能力屬初級程度,而學術目的的華語文,並不同於華語文中心的華文課,他們在入學之前也未接受過專門的中文學術學習訓練,入學之後產生適應不良者時有所聞。本論文從課程設計的方面出發,探討並規劃以修讀學位為目的之外籍生的華語文養成課程。課程的特色為針對來臺修讀學位為目的的國際學生,教學內容為了提升其學科學習的華語文能力以及培養學習技能,俾使其能在華人的學術環境下學習與進修,並取得學位。 本研究在課程執行之前,就相關文獻分析後,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了解國際學生在臺灣就學時,華語文學習的需求調查分析。 二、確立學習需求,蒐集學習內容之語料與學習主題。 三、規劃此養成課程與輔導人員之安排。 四、進行循環教學行動研究,並對課程規劃反省修正。 五、彙整教學資料與記錄,評估教學成效。 經過四個學期的課程教學實施後,本研究獲得以下幾項成果: 一、國際學生之華語文養成課程的需求調查及分析結果 二、確定本養成課程之教學內容與主題 三、編寫本養成課程之教材與學習資料 四、學科學習技能與策略融入本課程之教材篇章 五、本養成課程之教學成效良好,足為相關課程設置之參考。 基於研究結果,本研究整合意見後提出以下建議: 一、本養成課程應採學分設課。 二、分區跨校共同開設本課程。 三、各校宜訂定國際學生之個別化修課辦法,並提供類似的養成課程。 四、應關心國際學生之生活適應狀況與學科學習能力。 五、相關單位應研發此類養成課程之教材與學習資源。Item 應用全語言教學原則於初級華語教學之行動研究(2009) 何沐容; HO, Mu-Jung近幾年來,全語言教學觀(Whole language)成為語文教學上的一股流行熱潮,其強調語言學習應該是一種自然的習得歷程,故語言教學應從「整體」到「部分」,使聽、說、讀、寫技能同步發展。在教學上,全語言不同於傳統教學的能力導向,課堂上不再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必須是意義導向且以學習者為中心。在台灣,此新興教學觀普遍使用於幼教及外語教學上,而在華語教學的資源則較缺乏,本研究以全語言在外語教學的成果為借鑑,嘗試以初學華語學生做為研究對象,融入一些全語言教學的理念,為其設計一套初級華語教學課程,除了希望能借重此極具人本的教學觀來激發學生對中文學習的熱忱,亦希望能藉由實際施行,來探究此教學觀應用在華語教學領域的可行性與適切度。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研究者本身在一般的語言中心教學,直至2007年受聘至某大學部擔任中文講師教授中文時,因該大學的外籍華語學習者明顯排斥一般華語教學法而面臨到嚴格考驗,而研究者亦發現目前缺乏針對外籍研究生中文課程的專業規劃。故本論文主要研究目的是希望能藉由行動研究,來解決研究者在此環境下敎授中文課時所面臨的困難。 本研究為了比較全語言教學觀與傳統教學法的不同,對兩個零起點初級班施以不同的教學方式,分別是研究者在語言中心所慣用以形式語言教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以及研究者融入全語言教學觀所設計的教學課程。根據研究結果顯示,由於全語言教學觀主張利用活潑生動的情境及真實的語言材料來吸引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真正掌握語言的功能,免於流於結構式的講解,故學生們在隨著該生活話題的擴展之下,激盪出生動熱烈的思考與討論,的確達到了提升學生學習興致及課室氣氛之效,也增進了學生對華人文化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