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0
Browse
1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中和地區國中肥胖與非肥胖學生身體活動量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2005) 許秀鳳; Hsiu-Feng Shiu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中和地區國中肥胖及非肥胖學生身體活動量之現 況,並針對個人背景因素、運動自我效能、運動社會支持與身體活動量 之間的關係加以探討。以台北縣中和地區公立國中體重正常及肥胖的學 生為母群體,採立意取樣方式抽出調查樣本。研究工具為一份結構式問 卷,得有效樣本844 人,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 考驗、獨立 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薛費氏事後比較及皮爾遜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 處理分析。結果發現: 一、研究對象的運動自我效能偏低,且肥胖及非肥胖男生(38.12、 41.08)運動自我效能高於女生(34.33、35.27)、非肥胖組(38.32)高於肥 胖組(36.41)。 二、研究對象的運動社會支持屬中等程度的支持,同儕是肥胖 (32.83)及非肥胖學生(39.12)最主要的運動社會支持來源,其次是家人 的支持。 三、身體活動量方面,以非肥胖男學生(7.65)最佳,肥胖男學生 (5.33)次之、非肥胖女學生(3.50)排列第三,而肥胖女學生(3.17)其身體活動量最差。非肥胖學生(5.67)的身體活動量大於肥胖學生(5.28)。 四、不同年級的非肥胖學生在運動社會支持方面有顯著差異,其中 一年級(106.30)大於二(94.38)、三年級(94.15)。肥胖學生則無明顯差 異。 五、運動自我效能、運動社會支持與身體活動量在肥胖與非肥胖學 生都呈正相關,達顯著水準。 本研究結果顯示,同儕、家人、教師三者對肥胖學生從事身體活動 有重大影響力,運動社會支持愈多,從事身體活動的比率也愈高,在鼓 勵肥胖學生身體活動上具有參考價值。Item 老年人身體活動、心肺適能與生活品質之相關研究(2003) 吳秋燕; Wu, Chiu-Yen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不同身體活動量老年人之心肺適能和生活品質之差異,及身體活動量、心肺適能與生活品質之間的關係。本研究對象為年齡在65~92歲之老年人,以六分鐘走路測驗評估其心肺適能,採用PASE量表評估身體活動量及SF-36量表評估生活品質。 本研究共獲得100份老年人有效資料(平均年齡為72.91±6.17歲),經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皮爾森相關分析,結果發現: 一、不同身體活動量組間之心肺適能有顯著差異,且身體活動量與心肺適能間呈現顯著正相關(p<.05)。 二、不同身體活動量組間之生活品質有顯著差異。而身體活動量與生活品質間有正相關存在(r介於.12至.29之間),且在身體功能、活動限制及情緒限制等三個構面達顯著水準(p<.05)。 三、不同心肺適能組間之生活品質有顯著差異。而心肺適能與生活品質間有正相關存在(r介於.02至.41之間),且在身體功能、活動限制、社會功能及心理健康等四個構面達顯著水準(p<.05)。 高身體活動量及高心肺適能之老年人有較佳的生活品質,因此建議老年人增加身體活動量,增進心肺適能,應是促進身心健康和提升生活品質的有效方法。Item 以主客觀方式探討不同體型大學女生身體活動量、活動類型與坐式行為之差異(2009) 陳玫秀; Mei-Shiou Chen目的:本研究旨在以主、客觀方式探討不同體型大學女生在身體活動量與活動類型之差異,並考驗主客觀身體活動測量法之相關。方法:本研究招募26位大學女生,依身體質量指數 (body mass index, BMI) 分成13位標準組 (18.5≦BMI< 24) 及13位過重組 (BMI ≧ 24),採用智慧能量消耗和日常生活活動紀錄器 (Intelligent Device for Energy Expenditure and Activity, IDEEA) 監測平日與假日之身體活動量,並在隔日以三日身體活動回憶量表記錄前一日之身體活動。以獨立樣本t-test考驗兩組受試者在主客觀身體活動量、活動類型與坐式行為之差異,並以皮爾遜積差相關法考驗主客觀身體活動測量法之相關。結果:標準組於主觀問卷之平日與總身體活動量顯著高於過重組(p < .05),而在客觀身體活動量部分,標準組在平日、假日和總身體活動量皆顯著高於過重組 (p < .05);兩組於平日上下樓梯之活動類型比例達顯著差異 (p < .05),包含坐、躺、倚靠三種活動類型之坐式行為並無顯著差異 (p > .05),且兩組在坐式行為之百分比均佔80 % 以上;標準組和過重組之主、客觀身體活動測量法均呈正相關 (p < .05),過重組在主、客觀身體活動量間達顯著差異 (p < .05),不論平、假日在主觀問卷部分皆有高估身體活動量之情形。結論:體型標準大學女生在身體活動量與平日上下樓梯之活動類型比例皆顯著高於過重組。Item 兒童自我調整的發展與身體活動效應:動作模仿的表現與學習(2008) 吳國誠; Wu Kuo Cheng本研究探討發展階段與高低身體活動量兒童在動作模仿中,動作表現、學習與自我調整策略的差異。以立意取樣選取9歲與12歲組共122名學童依身體活動量分為高、低身體活動量組,各取12名合計48名,進行模仿手語工作,模仿過程全程錄影,並於24小時後進行保留測驗,並以系統觀察法因素分析手段分析影片資料。高、低身體活動量兒童在手語動作能力、自我調整策略及動作能力保留測驗上分別以2 (年齡) × 2 (身體活動) 單變項變異數分析 (ANOVA)、2 (年齡) × 2 (身體活動)多變項變異數分析 (MANOVA),及獨立樣本t考驗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發現,(一) 12歲者在手語動作表現 ( p< .05, η2 = .15) 及保留測驗 ( p < .05, η2 = .13) 上顯著高於9歲者,(二) 高身體活動量者在手語動作表現 ( p < .05, η2 = .09) 及保留測驗 ( p < .05, η2 = .02) 上顯著高於低身體活動量者,(三) 在低身體活動量中9歲的自我調整組合策略顯著高於12歲組 (Wilk’s λ = .72, p < .05) ; 在12歲組中高身體活動量者的自我調整組合策略顯著高於低身體活動量者 (Wilk’s λ = .61, p < .05),(四)9歲組兒童在觀察階段中自我調整策略顯著高於12歲組兒童 (Wilk’s λ = .61, p < .05,η2 = .15); 高身體活動量者在觀察階段中自我調整策略顯著高於低身體活動量者 (Wilk’s λ = .67, p < .05,η2 = .32),與(五)發展階段與身體活動量在非觀察階段的自我調整無顯著差異。結論為 (一) 自我調整策略受發展與身體活動影響,(二) 12歲組兒童在模仿手語工作上有較佳的動作表現,(三) 12歲組兒童在模仿手語工作上有較佳的動作學習,(四)高身體活動量兒童在模仿手語工作上有較佳的動作表現,與(五) 高低身體活動量兒童在模仿手語工作的動作學習上沒有差異。Item 地板滾球課程對輕度智能障礙兒童口語溝通與身體活動能力影響之個案研究(2008) 陳慧如; Hui-Ju Chen地板滾球課程對輕度智能障礙兒童口語溝通與身體活動能力影響之個案研究 日期:2008年1月 研 究 生:陳慧如 指導教授:闕月清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地板滾球課程之介入,對輕度智能障礙兒童之口語溝通與身體活動能力影響。研究參與對象為就讀國小六年級普通班之一位輕度智能障礙兒童,研究方法採個案實驗研究法,自變項為地板滾球課程,依變項為口語溝通能力及身體活動能力;量化的研究工具有文蘭適應行為量表、修正式文蘭適應行為類目觀察表,本研究實施十週地板滾球課程介入實驗教學,教學情境為一對一個別教學,並針對參與研究者進行觀察,將量化資料以簡易線形圖分析、視覺分析。質性的研究工具有研究者日誌、參與觀察者日誌、訪談資料及相關文件,以持續比較法及三角檢測法進行分析,加以歸納整理。本研究結果如下:(一)地板滾球課程能增進輕度智能障礙兒童之口語溝通能力;(二)地板滾球課程能增進輕度智能障礙兒童之身體活動能力;(三)地板滾球課程受到正面的肯定,導師、體育教師、特教老師、家長、智能障礙學童及其同儕,對地板滾球課程均持肯定認同的看法。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供體育教師、師資培育單位及未來研究參考之用。 關鍵詞:地板滾球、智能障礙兒童、口語溝通、身體活動Item 老年人身體姿態控制是否受身體活動量與視覺訊息的影響?(2006) 游斯徨; Ssu-Huang Yo老年人身體姿態控制是否受身體活動量 與視覺訊息影響? 游斯徨 指導者:卓俊伶、吳姿瑩 摘要 以系統模式的觀點,認為身體姿態控制的衰退與對視覺訊息的依賴,起因於身體姿態控制次系統功能的下降所造成,然而身體活動對次系統的助益已獲得證實。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身體活動量與視覺訊息,對老年人身體姿態控制的影響,並進一步暸解視覺訊息依賴,是否受身體活動的影響?本研究使用老年人身體活動量表 (PASE) 調查四十位老年人,平均年齡為70.5 (SD = 3.9) 歲,並以雙足站立平衡為實驗工作要求,進行睜眼與閉眼兩種情境操弄,使用靜態平衡穩定測量系統,測量支撐腳的壓力中心縱向正負平均位移,與橫向正負平均位移所構成面積。經2(身體活動量)× 2(視覺訊息)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其中視覺訊息為重複量數,結果發現,(一) 身體活動與視覺訊息對老年人身體姿態控制有交互作用,在閉眼的情境高身體活動量組與低身體活動量組達統計的顯著差異 (F (1,38) = 17.38, p< .05, ES = .64);(二) 身體姿態控制對視覺訊息的依賴,高身體活動量組與低身體活動量組達統計的顯著差異 (F (1,38) = 7.50, p < .05, ES = .33)。依據上述結果,本研究所得結論為:(一) 身體姿態控制受身體活動與視覺訊息的影響;(二) 於穩定身體姿態,高身體活動量的老年人對視覺訊息的依賴,較低於低身體活動量的老年人。 關鍵詞:老年人、身體活動、視覺訊息、身體姿態控制、平衡Item 國中生體育課參與動機及其身體活動的探討-應用自我決定理論(2007) 蔡銘仁; Min-jen Tsai國中生體育課參與動機及其身體活動的探討 - 應用自我決定理論 摘 要 目的:以Deci and Ryan (1985) 提出的「自我決定理論」並結合行為改變階段為研究架構,探討九年級學生體育課參與的動機及其身體活動的相關因素。方法:以502名來自臺北市五所國民中學九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以知覺心理因素量表、動機型態量表、身體活動問卷及行為結果量表為研究工具。所得資料以皮爾遜績差相關、卡方、逐步迴歸、線性迴歸及徑路分析進行分析。結果:(一)有效問卷共363份,研究參與者平均年齡15.08 ± 0.36歲 (男176名,女187名),23.3%的研究對象從事規律的身體活動,男生規律運動的比例高於女生;74.1%的研究對象知覺學測壓力,女生知覺學測壓力比例高於男生;(二)知覺心理因素與動機自我決定程度呈顯著正相關;(三)動機自我決定程度與正向行為結果呈顯著正相關;與負向行為結果呈顯著負相關;(四)行為改變階段後期者其體育課動機自我決定程度顯著高於處於前期者;(五)心理因素滿足程度是動機自我決定程度的顯著預測因子;(六)動機自我決定程度可以有效預測行為結果;(七)心理因素滿足程度可透過動機影響行為結果。建議:(一)體育課程實施時重視學生的自主性、強調個別的進步與努力而不作同儕能力的比較,並且重視學生之間的同儕互動以利引發高度的身體活動參與動機,引發學生身體活動的參與;(二)應用自我決定理論針對不同情境與族群做進一步的比較與探討。 關鍵詞:自我決定理論、體育課、改變階段、身體活動、動機Item 原住民國中生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之現況調查研究~以花蓮地區為例(2009) 林聖恩; Lin, sheng-en摘要 本研究主要以花蓮縣十所國中原住民學生七、八、九,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其目的旨在在探討花蓮地區原住民國中生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之現況調查研究,進一步探討各變項之差異及相關。總計500人為實驗參與者,有效樣本437人。利用國際身體活動量表臺灣中文版之自填圖卡短版,將其身體活動量分成費力、中等費力及身體活動不足三組。體適能測驗項目為身體質量指數、坐姿體前彎、立定跳遠、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及八百公尺、一千六百公尺跑走等項目。根據實際調 查所得之資料,分別以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森積差相關及雪費檢定法分析之統計方法進行考驗與統計。結果如下:(一)原住民國中男生和女生在費力身體活動量及中等費力身體活動量,皆未達到顯著差異。(二)原住民國中女生在體適能之坐姿體前彎,達到顯著差異。(三)原住民國中男生在在立定跳遠及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達到顯著差異。(四)原住民國中男生和女生在體適能之八百公尺及一千六百公尺跑走,達到顯著差異。(五)不同身活動活動量原住民國中男生體適能,在坐姿體前彎及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達到顯著差異。 (六)不同身活動活動量原住民國中女生之體適能,在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達到顯著差異。(七)原住民國中男生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的相關,費力身體活動量組原住民國中男生在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呈正相關,並達到顯著相關。在中等費力身體活動量組原住民國中男生在坐姿體前彎呈正相關,達到顯著相關。Item 國小學童下課時間身體活動類型與影響因素的年齡與性別差異(2007) 陳門牽國小學童下課時間身體活動類型與影響因素 的年齡與性別差異 日期:2007年6月 研 究 生:陳門牽 指導教授:卓俊伶 摘 要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三與五年級國小學童下課時間身體活動類型與影響下課身體活動的因素及其性別差異。參與下課身體活動類型調查對象共183名;參與下課身體活動影響因素問卷調查的研究對象共307名。使用五天下課時間身體活動記錄表,記錄國小學童五天下課身體活動類型,以下課身體活動影響因素問卷,探討影響國小學童下課身體活動的原因。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與卡方考驗進行分析,在下課身體活動類型方面的發現如下:(一)全部學童最常參與的下課身體活動類型前五名依序為和同學聊天、坐在座位、追逐遊戲、在操場跑步與訂正錯字或寫功課;(二)女童參與教室與走廊附近輕度身體活動的比例高於男童,男童在戶外空間參與較激烈身體活動的比例高於女童;(三)五年級學童參與教室與走廊附近輕度身體活動的比例高於三年級,三年級學童在戶外空間參與較激烈身體活動的比例高於五年級。在影響因素的發現如下:(一)參與下課身體活動意願較高的男童受負向因素的影響,而降低參與身體活動的比例較女童低,受正向因素的影響而增加身體活動的比例則較高。參與下課身體活動意願較低的女童受負向的因素影響程度較男童高,受正向因素的影響程度則較低;(二)參與下課身體活動意願較高的三年級學童受負向因素的影響,而降低參與身體活動的比例較五年級學童低,受正向因素的影響而增加身體活動的比例則較高。參與下課身體活動意願較低的五年級學童受負向的因素影響程度較三年級學童高,受正向因素的影響程度則較低。 關鍵詞:下課時間、身體活動、年齡差異、性別差異Item 不同學習方式學生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適能之研究(2008) 張紹明摘 要 本研究以臺北市立濱江國民中學及臺北市立古亭國民中學七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其目的在探討國中學生因學習方式不同,所造成的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適能之影響。 本研究受試者接受國際身體活動量台灣青少年國中版自填短版(IPAQ)問卷調查,另外以配戴計步器測量身體活動量為輔,並做體適能檢測。統計方法以描述性統計、平均值及標準差、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結果如下: (一) 身體活動量現況調查發現,濱江國中男、女學生從事費力、中等費 力、走路數值較古亭國中男、女學生多,且達顯著差異(P<.05)。計步器測量方面濱江國中平均步數多於古亭國中(P<.05)達顯著差異。所以,學科型教室學習方式是可以提昇學生身體活動量。 (二) 健康體適能方面,濱江國中男生立定跳遠顯著優於古亭國中男生(P<.05),古亭國中男生柔軟度顯著優於濱江國中男生(P<.05)。其他項目則不顯著。女生部分兩校學生健康體適能均未達顯著差異。 學生身體活動量會因學習方式不同而有顯著差異,而健康體適能需要長時間從事中等以上費力身體活動,才能呈現出更具體的成效。 關鍵字:不同學習方式、身體活動量、健康體適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