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0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問題導向學習」教學模式介入護專生健康體適能課程之成效
    (2011) 王文宜; Wen Yi, Wang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PBL教學模式在健康體適能課程之實施,對護專生健康體適能認知能力、身體活動量、體育自我導向學習能力與社會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採以量為主以質為輔之「主-輔式設計」研究方法,透過不等組前後測設計,以兩班護專三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一班為實驗組(n=47),另外一班為控制組(n=47)。兩組學生分別接受十二週,每週一次100分鐘的健康體適能課程。實驗組學生分6組接受PBL教學模式,於每堂課前50分鐘由助教引導進行問題討論單之討論,後50分鐘則進行身體活動課程;控制組前50分鐘由教師講述,後50分鐘亦進行身體活動之課程。本研究透過「健康體適能認知測驗」、「體育自我導向學習量表」、「社會問題解決量表」與「計步器」等量化研究工具蒐集資料,並輔以質性資料進行資料蒐集。量化資料分析之統計方式以描述統計、單因子共變數分析其效果量;質性資料透過訪談、觀察、心得與相關文件等方式蒐集,並採用內容分析法分析以利輔助解釋量化結果。研究結果顯示:(一)PBL對護專生健康體適能認知測驗之「健康體適能」、「有氧體適能」、「肌力/肌耐力體適能」、「身體組成比例」、「基本營養概念」等構面以及「總量表」達顯著效果。而質性資料亦顯示PBL對認知學習能力有所提升;(二)PBL對護專生體育自我導向能力之「喜愛學習」、「學習動機」、「創造學習」以及「總量表」達顯著效果。從學習歷程的改變來看,本研究學生在SDL呈現「已具有參與感」的階段表現;(三)PBL對護專生社會問題解決量表之「負向問題定向」、「衝動/粗心風格」、「逃避風格」以及「總量表」有顯著的效果。另外從質性資料中亦發現,當個體要達到問題解決的過程,也會先透過自我導向學習歷程的改善,才達到問題解決能力的增進;(四)實驗組各組學生身體活動量的趨勢表現與各組健康體適能認知能力後測表現呈現相同發展趨勢,表示學生於此模式下已逐漸內化與行為有關的認知能力。根據研究結果發現,針對PBL理論與教學實務以及未來研究提供建議。
  • Item
    身體活動量對老年人白血球數目及淋巴細胞亞群之影響
    (2011) 洪紹倫; HUNG SHAO-LUN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身體活動量的老年人體內周邊血球數量及比例,淋巴細胞亞群比例是否有其差異性。方法:27位健康老年人(男性10位,平均年齡67.10 ± 2.64歲;女性17位,平均年齡68.82 ± 3.47歲),依老年人身體活動量表(PASE)將全體受試者分為高身體活動量、中身體活動量及低身體活動量三組,比較周邊血液中血球的數量及比例,淋巴細胞亞群CD3+、CD3+CD4+、CD3+CD8+、CD3-CD19+、CD3-CD16+CD56+、CD4+CD45RA+、CD4+CD45RO+、CD8+CD45RA+、CD8+CD45RO+的比例及CD4+/CD8+的比值之差異性,所得數據以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進行分析。結果:發現高身體活動量組有顯著較高的淋巴球比例及單核球的比例(p< .05),而嗜中性球的數量及比例則顯著較低(p< .05)。而在淋巴細胞亞群部分,在中身體活量組與高身體動量組中,CD3+CD8+、CD3-CD19+、CD3-CD16+CD56+、CD4+CD45RA+、CD8+CD45RA+有升高趨勢,而CD3+、CD3+CD4+、CD4+/CD8+ratio值、CD4+CD45RO+、CD8+CD45RO+有下降趨勢,且中等身體活動量組的老人較其他兩組有較高的CD3-CD19+、CD3-CD16+CD56+、CD4+CD45RA+的比例及較低的CD3+比例(p< .05),表示身體活動量過高時會對老年人體內的產生免疫抑制現象,因此適度的身體活動可能較可以減緩免疫的老化現象。
  • Item
    不同身體活動量老年女性體適能與心智功能之比較研究
    (2010) 歐恬維; OU TIAN WEI
      目的:本研究採橫斷式研究方法,比較不同身體活動量老年女性體適能與心智功能之差異。方法:本研究共招募60位年齡65~75歲健康且活動能力與心智功能無障礙的老年女性,依老年人身體活動量表 (physical activity scale for the elderly, PASE) 得分,分成低身體活動量(≦84.71分)、中身體活動量(84.72~125.68分)及高身體活動量(>125.68分)等三組,每組各20人。所有受試者皆進行體適能、簡易老年憂鬱量表與曾氏工作記憶量表檢測。所得資料以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相關考驗,顯著水準設為p< .05。結果:(1)高身體活動量老年女性,其敏捷/動態平衡與心肺適能表現,顯著優於低身體活動量組 (p< .05) ;(2)不同身體活動量組的憂鬱傾向與工作記憶力皆無顯著之差異;(3)老年女性身體活動量與下肢柔軟度、敏捷/動態平衡、上肢肌力與心肺適能表現呈顯著正相關 (p< .05) ;(4)老年女性憂鬱傾向與功能性體適能相關參數間無顯著相關;(5)老年女性工作記憶力與肩膀柔軟度、下肢肌力及心肺適能呈顯著正相關 (p< .05) 。結論:本研究結果顯示,高身體活動量老年女性顯著擁有較佳的敏捷/動態平衡與心肺適能;雖然不同身體活動量老年女性之憂鬱傾向與工作記憶力皆無顯著差異,但高身體活動量者在憂鬱傾向與工作記憶表現有較佳之趨勢。
  • Item
    高職學生與輕度智能障礙學生身體活動量與運動強度之比較研究-以國立秀水高工為例
    (2010) 劉俊佑; Chin-Yu Liu
    本研究的目的是針對國立秀水高工九十八學年度在學一般學生30位及輕度智能障礙學生30位,合計60位男學生為研究對象,平均年齡16.45歲,平均身高169.75公分,平均體重67.66公斤。以三軸向身體活動量測量器(RT3)比較以下差異:一、在校期間身體活動量及運動強度;二、在校課間時間身體活動量及運動強度;三、在校體育課身體活動量及運動強度。以獨立樣本t考驗方式研究所得結果如下:一、在校期間兩組身體活動量並沒有顯著的差異,在運動強度部分一般學生組在重度運動強度時間上顯著高於輕度智能障礙組男學生。二、在校課間期間兩組身體活動量並沒有達到顯著的差異,在運動強度部分一般學生組在中度運動強度時間顯著高於輕度智能障礙組。三、在體育課期間身體活動量,一般學生組顯著高於輕度智能障礙組男學生,在運動強度部分一般學生組在重度運動時間顯著高於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組,在久坐時間則顯著低於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組。
  • Item
    澎湖地區居民知覺環境因素和自我效能與身體活動之相關研究
    (2011) 劉明道; Ming-Tao Liu
    本研究旨在瞭解澎湖地區居民參與身體活動的現況,並探討環境因素和自我效能與身體活動之相關情形。研究採分層隨機抽樣方式,以自編結構式問卷為工具,有效問卷共計395份。所得資料以皮爾遜積差相關、變異數分析以及階層迴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如下:一、澎湖地區居民身體活動項目以「走路」、「家事」以及「跑步」最為普遍;計入家事活動量,女性身體活動量高於男性,但排除家事活動量,男性身體活動量高於女性;城市地區居民身體活動量高於鄉村與特殊偏遠地區。二、環境因素設施的可近性、活動的機會以及天氣與身體活動呈正相關;自我效能與身體活動亦呈正相關。三、控制人口變項與社經地位後,環境因素對身體活動具有顯著的預測力,其中以設施的可近性與天氣是主要預測因素;自我效能對身體活動亦具有預測力。本研究發現設施的可近性、活動的機會、天氣與自我效能是身體活動重要的影響因素。
  • Item
    生態學模式與多元性運動訓練介入對社區高齡者功能性體適能與休閒時間身體活動量之影響
    (2015) 方怡堯; Fang, I-Yao
    臺灣人口老化嚴重,65歲以上人口快速成長且比例急速攀升。為此,以運動促進高齡者健康的公共衛生方案顯得極其需要。雖然臺灣老年人口參與運動比例高、時間足夠,但運動強度不足、運動種類單調。其次,臺灣高齡者運動方案逐漸普及,但課程內容缺乏持續性及專業性。本研究目的旨在探究透過生態學模式 (個人、人際及社區層次) 促進多元性運動訓練 (柔軟度、阻力、有氧及平衡運動) 對社區高齡者在功能性體適能與休閒時間身體活動量之影響。本研究以臺北市衛生局103年社區悠活站-健康促進與輔導方案之參與者為研究對象,以準實驗設計法將參與者分為三組。實驗組1 (24人) 接受生態學模式為主的多元性運動訓練介入;實驗組2 (25人) 接受多元性運動訓練;控制組 (25人) 維持低強度身體活動。為了探究方案效益,所有受試者在第0週、第13週及第25週參與功能性體適能測驗,並填答休閒時間身體活動量表。資料分析在考驗水準α<.05下進行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卡方檢定及二因子重覆量數變異數檢定。研究結果發現: (一) 低強度的休閒時間身體活動量無法改善社區高齡者的功能性體適能; (二) 從事多元性運動訓練,不論是否透過生態學模式介入,皆可有效提升功能性體適能與休閒時間身體活動量; (三) 透過生態學模式促進多元性運動訓練,對功能性體適能及休閒時間身體活動量的提升及維持效益優於僅從事多元性運動訓練。結論:多元性運動訓練,尤其是透過生態學模式進行,可有效提升並維持社區高齡者的功能性體適能及休閒時間身體活動量,是值得推行的公共衛生政策。
  • Item
    性別教育環境、高中生身體活動量與身體意象的關係探討
    (2015) 張月輝; Chang, Yueh-Hui
    身體意象是個人對於自我身體的綜合性概念與評價,許多研究發現身體活動量與身體意象有著特定的關連存在,然而不同性別與身體意象的關係,一直以來都顯示女性身體意象滿意度比男性低,而運動是一種表現自我身體的途徑,近年在性別限定的路跑活動或健身房經營策略,參與的人數相當可觀,例如:2014NIKE女子路跑活動共7500人參加,2015參加人數提高到了18000名,限定女性參與似乎成為了一股潮流,然而外在環境的性別組成是否會影響到個體運動的參與和自我身體意象的概念。本研究目的在探究不同性別環境、身體活動量、與身體意象的關係,研究方法上針對不同性別環境高中學生,進行身體活動量與身體意象在性別上差異的調查,採用立意取樣,依地緣便利性以及協助施測教師配合度,選取台北市女子高中二所、男子高中二所、男女混合校四所,各校1-3年級學生為研究參與對象,單一性別學校各年級取2班,男女混合校各年級取3班,共60班,研究的工具包含:「身體活動問卷」、「身體意象量表」,問卷共發出2280份,回收2,192份,回收率96%,有效問卷共1,979份,包含女學生963位與男學生1,016位。將所得資料之各校學生的身體意象得分與身體活動量,進行二因子獨立變異數分析(ANOVA)與皮爾遜積差相關統計處理。研究結果顯示: 一、不同性別教育環境之高中生在身體活動量有交互作用,在單性學校女高中生的身體活 動量高於混合性別學校女高中生,且高中男生的身體活動量皆比高中女生高。 二、無論在何種性別教育環境中,男高中生的身體意象皆高於女高中生。 三、高中生無論在何種性別教育環境,其身體活動量與身體意象皆達顯著正相關。
  • Item
    臺灣高齡者身體活動量與健康生活品質之研究
    (2016) 陳信志; Chen, Hsin-Chih
    臺灣持續加快的老化問題增加了醫療以及社會福利的支出,已經嚴重影響社會健全發展,因應高齡化社會的來臨,須先掌握如何維持高齡者的健康生活品質。本研究對象為臺灣地區65歲以上高齡者,採用簡單隨機抽樣法,並以電腦輔助電話訪談系統進行問卷調查,從有效樣本數1068位 (55歲以上) 篩選出484位 (65歲以上) 有效問卷。結果發現,生活環境越友善,較少影響活動的阻礙設施;行的安全上有較高的隱憂,影響高齡者出入安全與其相對意願;便利的交通運輸,則會影響高齡者的活動意願;研究也發現多數受訪高齡者不會因身體有重大病症,而影響其喜愛的社交活動。而研究結論可以知道「中等費力的身體活動」與「費力的身體活動」,則以南部地區的高齡者之從事時間最短;北部地區的高齡者其生活環境給予的條件似乎較佳,對於其進行活動的影響相對較低;當高齡者身體活動量越高時,其健康生活品質越佳。透過本研究也發現,臺灣高齡者獨居佔11.98%,推算臺灣約有33萬獨居人口,相關單位須將此現象納入必要之訪查,以保障高齡者的健康與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