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0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老年人身體活動、心肺適能與生活品質之相關研究(2003) 吳秋燕; Wu, Chiu-Yen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不同身體活動量老年人之心肺適能和生活品質之差異,及身體活動量、心肺適能與生活品質之間的關係。本研究對象為年齡在65~92歲之老年人,以六分鐘走路測驗評估其心肺適能,採用PASE量表評估身體活動量及SF-36量表評估生活品質。 本研究共獲得100份老年人有效資料(平均年齡為72.91±6.17歲),經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皮爾森相關分析,結果發現: 一、不同身體活動量組間之心肺適能有顯著差異,且身體活動量與心肺適能間呈現顯著正相關(p<.05)。 二、不同身體活動量組間之生活品質有顯著差異。而身體活動量與生活品質間有正相關存在(r介於.12至.29之間),且在身體功能、活動限制及情緒限制等三個構面達顯著水準(p<.05)。 三、不同心肺適能組間之生活品質有顯著差異。而心肺適能與生活品質間有正相關存在(r介於.02至.41之間),且在身體功能、活動限制、社會功能及心理健康等四個構面達顯著水準(p<.05)。 高身體活動量及高心肺適能之老年人有較佳的生活品質,因此建議老年人增加身體活動量,增進心肺適能,應是促進身心健康和提升生活品質的有效方法。Item 老年人身體姿態控制是否受身體活動量與視覺訊息的影響?(2006) 游斯徨; Ssu-Huang Yo老年人身體姿態控制是否受身體活動量 與視覺訊息影響? 游斯徨 指導者:卓俊伶、吳姿瑩 摘要 以系統模式的觀點,認為身體姿態控制的衰退與對視覺訊息的依賴,起因於身體姿態控制次系統功能的下降所造成,然而身體活動對次系統的助益已獲得證實。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身體活動量與視覺訊息,對老年人身體姿態控制的影響,並進一步暸解視覺訊息依賴,是否受身體活動的影響?本研究使用老年人身體活動量表 (PASE) 調查四十位老年人,平均年齡為70.5 (SD = 3.9) 歲,並以雙足站立平衡為實驗工作要求,進行睜眼與閉眼兩種情境操弄,使用靜態平衡穩定測量系統,測量支撐腳的壓力中心縱向正負平均位移,與橫向正負平均位移所構成面積。經2(身體活動量)× 2(視覺訊息)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其中視覺訊息為重複量數,結果發現,(一) 身體活動與視覺訊息對老年人身體姿態控制有交互作用,在閉眼的情境高身體活動量組與低身體活動量組達統計的顯著差異 (F (1,38) = 17.38, p< .05, ES = .64);(二) 身體姿態控制對視覺訊息的依賴,高身體活動量組與低身體活動量組達統計的顯著差異 (F (1,38) = 7.50, p < .05, ES = .33)。依據上述結果,本研究所得結論為:(一) 身體姿態控制受身體活動與視覺訊息的影響;(二) 於穩定身體姿態,高身體活動量的老年人對視覺訊息的依賴,較低於低身體活動量的老年人。 關鍵詞:老年人、身體活動、視覺訊息、身體姿態控制、平衡Item 城鄉高齡者認知環境、身體活動與久坐行為之研究(2015) 黃弘欽; Huang, Hung-Chin目的:身體活動量不足與久坐行為是影響高齡著健康的危險因子,而城鄉差距被視為是影響個體行為發展的主要原因,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城市與鄉村地區高齡者社會人口因素、認知環境因素與休閒時間身體活動、久坐行為之關係。方法:針對臺北市及嘉縣65歲以上高齡者進行分層隨機抽樣,抽取1068人進行電話訪問調查 (有效樣本為983人) ,資料蒐集包括社會人口因素、認知環境因素、休閒時間身體活動及久坐行為等,並以描述性統計、無母數檢定及二元邏輯斯迴歸進行統計分析。結果:一、臺北市高齡者休閒時間身體活動量較高;二、臺北市年紀較大及女性高齡族群較容易身體活動量不足;三、嘉義縣有全職工作及肥胖高齡族群較容易身體活動量不足;四、年紀較輕、低教育程度、獨居及肥胖高齡族群較容易從事久坐行為;五、嘉義縣低教育程度高齡族群較容易從事久坐行為;六、臺北市住家附近適合騎腳踏車的場所、良好社會環境、環境美觀及夜晚治安不安全等認知環境因素與身體活動量不足達顯著相關;七、嘉義縣住家附近設有人行道、良好社會環境、環境美觀及免費休閒場所等認知環境因素與身體活動量不足達顯著相關;八、臺北市所有認知環境因素與久坐行為未達顯著相關;九、嘉義縣住家附近有免費休閒場所及家中擁有機動車等認知環境因素與久坐行為達顯著相關。結論:未來針對全臺灣縣市提升高齡者休閒時間身體活動量的方案,應先針對鄉村地區的高齡者,進一步改善城市及鄉村地區之高齡者久坐問題,且建議各縣市政府及相關單位設計改變行為策略及方案時,應先針對目標族群進行篩選,並加強環境因素對於行為改變的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