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5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中文中表人標記之第二語言習得:漢字圈與非漢字圈背景華語二語學習者之比較研究(2024) 黃韻安; Huang, Yun-An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第二語言之語言學習者對中文表人標記之習得,並比較不同語言背景的華語二語學習者在習得表現上的差異。主要研究議題有四:習得順序、顯著效應、錯誤分析及母語遷移。共有五十四位受試者參與實驗,並依其語言背景分為三組,每組各十八位:漢字圈背景的華語二語學習者、非漢字圈背景的華語二語學習者以及中文母語者。實驗設計包含兩項任務:無顯著語境線索任務與有顯著語境線索任務。在這兩項任務中,受試者需根據所看到的圖片與聽到的內容,從兩個選項中選出正確答案。然而,在有顯著語境線索任務中,受試者會聽到與目標表人標記直接相關之顯著語境線索,作為輔助提示。研究發現,中文表人標記中「人」與「員」最易習得,而「手」、「師」及「家」則相對較難。語意特徵的數量僅能解釋部分習得順序,而表人標記的詞頻與多義性則進一步影響其習得難度。在顯著效應方面,華語二語學習者在有顯著語境線索的任務中表現優於無顯著語境線索的任務,證實顯著語境線索有助於學習者理解中文表人標記之意義。錯誤分析顯示,漢字圈與非漢字圈的華語二語學習者在某些錯誤上具有共通性,例如:將「人」誤用為「手」、將「員」誤用為「人」,以及將「師」與「家」混用。此外,漢字圈學習者較常將「手」誤用為「員」,而非漢字圈學習者則傾向將「手」誤用為「師」。最後,結果顯示漢字圈背景的華語二語學習者表現優於非漢字圈學習者,證明與中文相近之第一語言背景有助於提升中文二語學習者的習得表現。Item 臺灣英語學習者英語輔音群之習得及優選理論之應用(2022) 葉慈芬; Yeh, Tzu-Fen本研究通過量化分析(Quantitative Analysis),探究母語(國語)音韻系統的轉移、普遍性、英語接觸、英語母語化程度和標記之間的相互作用如何影響台灣以英語為外語的學習者對英語輔音群的習得。並在優選理論(Optimality Theory)的架構下,藉由說明標記性制約(markedness constraints)及信實性制約(faithfulness constraints)在制約排序(constraint ranking)的衝突解釋台灣以英語為外語學習者的中介語言(interlanguage)如何從母語(國語)的音韻系統過渡到英語(國語)的音韻系統。本研究藉由觀察72名台灣學習英語的小學生對24個具有不同標記程度輔音群英語單詞的感知及產製表現,得到以下結論: (1)由於國語的音韻系統中無複雜音節結構,因此台灣英語學習者在感知及產製英語輔音群時,需調整他們的感知及產製,以便符合母語(國語)的音節結構;(2)在感知及產製上所做的調整是根據所感知到的輔音表面語音特徵來處理,並且受普遍性的影響,例如用於簡化複雜音節結構的元音插入、用於異化相鄰相似輔音的輔音插入、用於同化相鄰相異輔音的輔音插入、字首(ICD)或字尾(FCD)的輔音刪除、替換與被替換輔音具有相似特徵的輔音;(3)除了母語轉移外,普遍性、接觸英語的量、母語水平和二語音節結構的標記性皆對台灣學習英語的學習者英語輔音群的習得有所影響,此外研究也發現學習者的感知與他們的產製有著顯著的正相關;(4)針對學習者對具有不同標記程度的英語輔音群的習得表現所歸納出的四個習得難度層級,對英語輔音群的習得順序具有教學上的意義;(5)分析三組學習者對英語輔音群的產製所得出的不同制約排序揭示了英語輔音群習得的四個發展性階段:從一開始標記性制約佔據在制約排序中的上層位置而信實性制約則相對佔據在制約排序中的中下層位置,到最後兩類制約互相調換在制約排序中的位置。根據這些發現,二語學習者的英語輔音群習得可以通過量化分析,並在優選理論(OT)的架構下進行解釋。通過分析和說明,教師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哪些因素會影響學習者的二語習得。Item 越南母語者之華語量詞的第二語言習得研究(2023) 黎氏芳草; Le Thi Phuong Thao本研究主要探討越南成人中文二語學習者如何習得中文分類詞,研究對象為 30 位介於 19 到 34 歲的越南學生,依其中文程度,分成兩組(一組中文程度為中低級(程度為 B1或 B1 以下),另一組為中高級(程度為 B2 或 B2 以上))。另外,本研究亦招募 15 位中文母語者作為控制組。實驗設計為圖片描述題以及選擇題,藉由此兩種題型觀察受試者對於中文分類詞的口語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此兩題型中皆有關於形狀、生命性、功能、事件、標準、容器、部分及群體等分類詞的題目,共計 16 題。本研究發現,如下:首先,中文中低程度的越南人在數詞(measure words)方面表現得比數量詞(numeral classifiers)來得好,而中文中高程度的越南人在量詞和數詞分類詞的表現一致。第二,越南人在不同類性的分類詞表現不同。其中對越南人來說容器、功能和形狀的分類詞比部分、群體和事件分類詞更容易習得。 第三,中低程度受試者比中高程度受試者更頻繁地使用「個」來替代更精準的分類詞用法。最後,中低程度的受試者比中高程度受試者更容易被越南母語影響其第二外語中文的表現。總體來說,本研究發現中文程度會大幅影響越南受試者對於中文分類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