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5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一個以語料庫為本對現代漢語中反義詞共現現象之研究(2008) 許展嘉; Chan-Chia Hsu本論文採用以語料庫為本的研究方法,探討現代漢語中反義詞共現之現象。本研究一共選擇了二十五組反義詞,從中文詞彙特性素描系統(Chinese Word Sketch Engine)中選取三千六百零五個句子作為檢測語料。本研究的分析採用Jones (2002)針對反義詞共現之篇章功能所提出的理論架構。 在中文裡,我們發現十三個反義詞共現的篇章功能。其中,對等反義詞(Coordinated Antonymy)與輔助反義詞(Ancillary Antonymy)是最常見的功能。除此之外,本研究發現中文反義詞的篇章功能分佈會受到以下因素的影響:傳統上反義詞分類的類型、詞類、現代化程度、詞素音節結構。本研究更進一步發現,反義詞共現篇章結構之跨語言差異,可歸因於各個語言獨特的語法特徵。 本論文也發現,中文裡每種反義詞共現的篇章功能,皆有其典型的詞彙語法框架。這些不斷出現的構式可能會增強反義詞之間的連結。我們又發現當中文反義詞共現時,會偏向特定的詞序。在中文裡,影響反義詞共現詞序的因素包括正面性與詞頻。當篇章中的觀點轉變時,另一種共現詞序可能會出現。 本論文探討現代漢語中反義詞共現之現象,為Jones (2002)針對反義詞篇章功能所提出的理論架構提供跨語言的支持,也觸及中文反義詞共現現象所反映出的認知機制。本篇是一針對傳統上屬於語義學的反義詞現象,以語料庫及篇章分析的角度所做的研究,彰顯出反義詞之間的橫列(syntagmatic)關係。我們建議未來關於反義詞的研究可採用跨語料庫、跨語言的研究方法,探討反義詞此一語內現象,與各語言獨特的語法特徵及各項語外因素之互動。Item 中文形容詞呈現之性別概念(2008) 張建斌; Chien-Pin Chang在中文裡,當帶有某種性別特徵之詞素與其他字結合為複合詞,此複合詞通常帶有此性別特徵。但事實上,部份複合詞並非如此呈現。此論文旨在探討此種中文複合形容詞中所呈現之不對稱現象與其所代表之意涵。此研究選擇「狂」、「豪」、「柔」、「溫」、「正」五個詞素所構成之二十三個複合形容詞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結合了語料庫與問卷兩種方法,同時採用此兩種方法使得研究更為全面性。 此研究選擇網路作為語料庫來源,Google則為語料蒐集之工具。複合形容詞與男性或者女性共現之語料(共蒐集690筆)為語料庫研究分析對象。此外,共有108名男性與127名女性參與問卷研究。根據年齡,受試者之後也被區分為兩組。受試者在問卷的三個部份中,分別被要求判斷每個複合形容詞之性別連結偏向、表達對於複合形容詞之感受程度、提供這些複合形容詞之代表人物。 語料庫研究之結果發現,複合形容詞之性別偏向可能受到多種原因影響,例如形容詞本身之語義偏向、網路及媒體之影響、社會風氣之改變。另外,傾向女性之複合形容詞時常帶有負面意涵。相同的複合形容詞與男性或女性連結,亦可能產生不同的意涵。這些結果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一般人所抱持之刻版印象。 在問卷方面,結果顯示刻板印象仍深入影響人們對複合形容詞之看法。對於複合形容詞與性別之連結,女性與年輕人看法較顯彈性。另外受試者大多偏好男性傾向之複合形容詞與排斥女性傾向之複合形容詞。然而,女性雖排斥女性傾向形容詞,但對此類形容詞接受度仍較高。此現象亦反映了女性在語言中的弱勢地位。問卷中不同年齡層之受試者選擇偏好亦有其差異,而此差異也反映了某種程度之社會變遷。在代表人物部份,女性受試者較常為某些被偏好的男性傾向複合形容詞提供女性作為代表人物;兩年齡層相互比較亦可發現男女意象之改變。比較兩種研究方法結果顯示網路與大眾媒體可能是造成兩種研究結果差異之主因。 期望藉由中文複合形容詞與男女之共現研究,我們能更深入的探知詞義反映社會價值之現象。Item 以中文為母語的學齡前兒童連接詞習得之實證研究(2006) 陳昌偉; Chang-Wei Patrick Chen本研究主要探討以中文為母語的學齡前兒童對中文連接詞的第一語言習得,主要的研究議題包括何種句法或語意類型的連接詞對學齡前兒童習得較為容易,年齡是否會影響習得的先後及使用的表現,以及連接詞理解性測驗及口說表現兩者所呈現出的結果是否一致等。本研究共設計兩個實驗,第一個實驗為圖片辨識測驗,第二實驗為故事重述測驗。實驗參加者為45位以中文為母語的學齡前兒童,根據其年齡分成三組(第一組為三歲零個月至三歲十一個月,第二組為四歲零個月至四歲十一個月,第三組為五歲零個月至五歲十一個月的兒童)。 研究發現,在圖片辨識測驗中,五歲的兒童理解能力比四歲及三歲的兒童好。使用單因子變異係數檢測發現,在從屬連接詞、表增加、表因果、表時間等連接詞,三組年齡層有顯著差異(p<0.05)。而在故事重述測驗方面,五歲的兒童亦較四歲及三歲的兒童使用較多的連接詞,但是以卡方檢定分析後發現,此差異並不顯著。因此,「年齡」的確對第一語言的習得有所影響,兒童年齡越長則其第一語言的表現也越好。整體而言,在圖片辨識測驗方面,表因果的連接詞比起其他三種語意連接詞來得簡單,而表示反意的連接詞則最為困難;在故事重述測驗,表增加的連接詞使用頻率最高。理解性測驗的結果與口說使用表現的結果大致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