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5
Browse
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中文遞歸領屬「的」之第一語言習得(2023) 簡立雯; Chien, Li-wen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的兒童對中文遞歸領屬『的』之第一語言習得。主要包括四個面向:兒童對多層遞歸領屬的可行性,理解及產出多層『的』的表現程度,可能產出其它同質多層遞歸領屬的表達方式,以及年齡因素。本研究包含兩個測驗,一為真實價值判斷的理解測驗,另一為問答產出測驗。研究對象包含實驗組的四十八位幼稚園兒童,年齡層為三歲,四歲及五歲,並以此三個年齡分為三組,每組十六人,以及對照組的十六位成人。研究結果顯示,遞歸領屬的階層對母語為中文的三歲和四歲兒童無差異的重要性,但對五歲兒童而言,不同階層的遞歸領屬是有其意義的。在理解能力及產出測驗方面,所有參與者在理解測驗的表現均明顯優於產出測驗,但針對產出測驗卻僅有五歲兒童得以有所表現,而且就其現階段的語言能力也僅單層遞歸領屬通過測驗。另外,在測試中以其他方式表達同義於遞歸領屬的產出中我們發現,三歲兒童最多以手指著答案(肢體語言)作答,四歲兒童以不同類型短語回覆,五歲兒童最多則是遺漏一個階層的主語或目標符號『的』為最常使用。最後,年齡是兒童習得多層中文遞歸領屬『的』之重要關鍵因素,三歲及四歲兒童則僅在理解階段,但尚無法適切地表達即使是單層的遞歸領屬,反觀五歲兒童則不僅可表現出和成人一樣的理解程度,並可以產出單層的遞歸領屬語句回覆問題。Item 中文Wh-疑問詞之第一語言習得(2023) 王韻嵐; Wang, Yun-lan有鑑於日常提答問時所運用的構句策略,中文在疑問句句構上主要呈現三大類型-是非問句、選擇問句、wh-問句。然,就目前所知,尚未有關於完整的中文wh-疑問詞研究(Li, Chen& Yang 2015),因此,此篇論文主要針對此議題探討六大常用的疑問詞(Fahn 2003),並依據其句法功能分為兩大類-主語wh-疑問句與賓語wh-疑問句。根據研究數據結果顯示,疑問詞的使用頻率由高至低按順序排列為:什麼、誰、什麼時後、哪裡、怎麼以及為什麼,此順序對應英文疑問字詞分別為what、who、when、where、how、why。在此篇研究中,其他近義字詞也納入數據採計範圍內。因時間與學校等考量因素,此篇未能採錄三歲以下的幼童之口語表現,且僅採樣臺灣中部以北的地區學校。此研究一共收集並分析六十名中文為母語者的語料,從中發現符合文獻中所述孩童習得主語wh-疑問句先於賓語wh-疑問句(如Erbaugh 1982,Bloom, Merkin & Wootten 1982)。此呈現出孩童的早期語言發展是由具象(約三歲)到抽象(約七歲)概念,然,疑問詞why因認知與語言上具複雜特性,鮮少出現在口語表達中。Item 以中文為母語之兒童中文示證性標記之理解與使用(2021) 陳韋伶; Chen, Wei-Ling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的兒童對中文示證性標記之習得,主要探討的議題包括:訊息來源類型、習得順序、題型效應以及年齡效應。本研究包含兩項測驗:圖片敘述測驗與選擇題測驗,分別測試兒童的表達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研究對象包含實驗組的四十位孩童,依年齡三歲及五歲分成兩組,每組二十人;另外有對照組的二十位以中文為母語的成人。研究結果顯示,直接訊息來源的標記比起間接訊息來源的標記更早習得。其中,視覺和非視覺訊息的標記對兒童來說同樣容易;比起轉述訊息的標記,兒童對推論訊息的標記有較多誤用。在題型效應方面,兒童在選擇題測驗的表現顯著優於他們在圖片敘述測驗的表現,顯示兒童辨識中文示證性用語的能力比起使用相關標記表達訊息來源的能力來得更好。最後,本研究發現年齡是習得中文示證性標記的關鍵因素。三歲兒童已經可以掌握直接訊息來源的標記,但仍難以理解間接訊息來源的標記;五歲兒童處理間接訊息來源標記的能力比起三歲兒童已有顯著增強,但仍未達到成人能力的階段。總言之,以中文為母語的兒童對中文示證性標記習得的能力隨著年齡增長而提升。Item 中文「老」字之第一語言習得研究(2013) 徐佩瑜; Pei-Yu Monica Hsu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之兒童對中文「老」字的隱喻辭意理解,主要探討的議題包括標誌理論、語意透明度、生命效應、題型效應以及年齡因素。本研究包含兩個理解能力測驗:口頭詮釋測驗與選擇題測驗。研究對象包含實驗組的一百位兒童,依平均年齡七歲至十一歲分成五組,每組二十人,以及對照組的二十位成人。 研究結果顯示,字面意義比隱喻意義容易習得。其中,兒童對語意較模糊的隱喻用語有較多錯誤,兒童的理解能力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老」的生命效應除了與修飾的名詞搭配有關之外,亦與隱喻意義之辨識有關。在題型效應方面,兒童在選擇題測驗的表現比口頭詮釋測驗好,顯示兒童在辨識隱喻用語語意之能力優先於口頭詮釋。最後,年齡是習得隱喻用語的關鍵因素,七歲兒童仍在理解字面語意階段,八歲及九歲兒童雖能理解隱喻用語,但仍未達到成人能力的階段,十歲及十一歲兒童已能理解隱喻用語搭配無生命名詞;總言之,兒童對於「老」隱喻用語之習得能力隨著年齡增長而提升。Item 以中文為母語的學齡前兒童連接詞習得之實證研究(2006) 陳昌偉; Chang-Wei Patrick Chen本研究主要探討以中文為母語的學齡前兒童對中文連接詞的第一語言習得,主要的研究議題包括何種句法或語意類型的連接詞對學齡前兒童習得較為容易,年齡是否會影響習得的先後及使用的表現,以及連接詞理解性測驗及口說表現兩者所呈現出的結果是否一致等。本研究共設計兩個實驗,第一個實驗為圖片辨識測驗,第二實驗為故事重述測驗。實驗參加者為45位以中文為母語的學齡前兒童,根據其年齡分成三組(第一組為三歲零個月至三歲十一個月,第二組為四歲零個月至四歲十一個月,第三組為五歲零個月至五歲十一個月的兒童)。 研究發現,在圖片辨識測驗中,五歲的兒童理解能力比四歲及三歲的兒童好。使用單因子變異係數檢測發現,在從屬連接詞、表增加、表因果、表時間等連接詞,三組年齡層有顯著差異(p<0.05)。而在故事重述測驗方面,五歲的兒童亦較四歲及三歲的兒童使用較多的連接詞,但是以卡方檢定分析後發現,此差異並不顯著。因此,「年齡」的確對第一語言的習得有所影響,兒童年齡越長則其第一語言的表現也越好。整體而言,在圖片辨識測驗方面,表因果的連接詞比起其他三種語意連接詞來得簡單,而表示反意的連接詞則最為困難;在故事重述測驗,表增加的連接詞使用頻率最高。理解性測驗的結果與口說使用表現的結果大致相符合。Item 中文驢子句與光桿條件句之第一語言習得(2018) 林韋伶; Lin, Wei-ling本研究旨在探討,中文為母語之兒童對於量化相關句構之詮釋與發展。探討內容為兒童第一語言習得之過程中,對中文驢子句與光桿條件句詮釋的差異,以及影響其詮釋之因素。本研究包含兩階段的詮釋測驗:第一階段是單句測驗,觀察兒童對量化相關句構之理解差異;第二階段則是加入語境,用以了解兒童是否會因而影響其解讀。研究對象依年齡與年級共分為四組:幼兒園大班、小學二年級、四年級、成人,每組皆為十八人。 研究結果顯示,該兩種句構的詮釋隨著年齡的增長,解讀能力逐漸與成人之詮釋一致。首先,對於這兩種句構的比較,每組兒童皆能在解讀上,顯示兩種句構並無相關性,而在這兩種句構的解讀方面,越高年級越能掌握到其意涵。在驢子句裡,量化詞對解讀有深遠的影響,但各個量化詞影響語句詮釋有不同的趨勢:「每」的意涵最為明確,因此每組孩童皆能容易解讀其語句;「不是每個」對於幼兒園大班尚有難度,但小學二年級、四年級孩童已能有成人解讀能力;「有些」所表達的意涵最為模糊,實驗所收錄之孩童,在解讀上尚未完全成熟。另外,光桿條件句則是測試句構之對等性對解讀之影響,實驗結果顯示,每組皆在對等條件句上表現較佳,且皆在對等結構上和成人有相近的解讀能力;但在不對等條件句上,只有小學二年級、四年級才有和成人一樣的解讀能力。最後,探討語境的加入是否影響兒童對於此兩種句構上的解讀,實驗結果顯示,除了幼兒園大班對於語境加入並無太大差異外,其他組皆在語句之詮釋上,有著顯著的影響。國小二年級已可以詮釋在偏置語境下的驢子句,而國小四年級則可以完全解讀支持語境與偏置語境下的驢子句,及支持語境下的光桿條件句。Item 以中文為母語的兒童頻率副詞詮釋之實證研究(2017) 鄭羽辰; Cheng, Yu-Chen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之兒童頻率副詞詮釋的發展。本研究主要包含兩階段理解測驗:第一階段為辨認與排序測驗,可得知兒童對於頻率副詞的理解差異;第二階段為接受度測驗,可觀察兒童對於頻率副詞修飾動詞事件種類的接受程度是否有別,語境效應亦融入此階段測驗中。兩階段測驗皆探討年齡效應。研究對象包含實驗組的八十位兒童,依其就讀年級分為四組:幼兒園大班、小學二年級、四年級、六年級,每組各二十位,以及對照組的成人二十位。 研究結果顯示,頻率副詞之習得隨著年齡增長,理解能力逐漸與成人趨向一致。典型頻率副詞的語意較非典型頻率副詞模糊,因此兒童較難理解典型頻率副詞,六年級兒童亦尚未具備成人母語者理解典型頻率副詞的能力,但四年級兒童已可正確理解非典型頻率副詞。關於頻率副詞用於修飾的動詞事件方面,除了大班兒童外,其他組兒童皆對於頻率副詞修飾有界動詞事件的接受度遠高於頻率副詞修飾無界動詞。而且,四年級、六年級兒童及成人組對於頻率副詞修飾有界動詞事件的次類型有相似的接受度。由於四年級兒童已具備理解非典型頻率副詞意思的能力,亦能依頻率副詞能修飾的事件區分出有界與無界動詞事件,對於有界動詞的各項次分類,亦皆能接受其被頻率副詞修飾,因此,四年級是習得中文頻率副詞的關鍵期。最後,語境效應在本研究呈現負面效果,受試者在提供語境的試題中,對句子的接受度普遍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