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5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台灣學生英文分裂句之第二語言習得
    (2014) 廖于涵; Yu-han Carol Liao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的英語學習者對英文分裂句之第二語言習得情形,主要研究的議題包括第一語言轉移現象、對不同類型的分裂句之難易次序、分裂句之習得是否受對比效應之影響及英語程度是否影響分裂句之習得。本研究採用接受度判斷測驗。受試者分為實驗組及控制組。前者為六十位以中文為母語的大一學生,並按其英文程度分為初、中、高級三組。後者則為二十位英語母語人士。 首先,研究發現,受試者對英文分裂句的理解受到第一語言轉移的影響。在七種不同詞性的分裂句中,受試者最能接受的是名詞、無詞組、介系詞,其次是非限定性子句及副詞,再者是限定性子句,最後是形容詞。此外,針對不同的語法功能,受試者最能接受的是具修飾性的語法功能,其中又以具修飾性的名詞詞組接受度最高。在對比效應方面,受試者較能接受在對比情況下的分裂句,顯示對比效應對英語分裂句的難度有所影響。最後,在語言程度效應方面,受試者之英語程度越高對英文分裂句的接受度也越高,顯示學習者對英文分裂句的接受度會隨著其英語能力的提升而有所增進。
  • Item
    台灣學生英語介系詞之第二語言習得
    (2013) 楊雅婷; Ya-ting Y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的學生對四類英語介系詞之第二語言習得,主要的議題包括對不同空間類型的介系詞之習得順序、介系詞之習得是否受到空間概念(接觸及非接觸)的影響、介系詞在具體及抽象意義上的習得是否不同、題型效應以及英語能力是否影響介系詞之習得。本研究採用兩個實驗題型:文法判斷題與語句完成題,試題皆以情境式對話呈現。受試者為八十位以中文為母語的大一學生以及二十位英語母語人士,依據其英語程度,分為初、中初、中高以及高四組。 整體實驗結果顯示,受試者在學習英語介系詞時,受到空間概念詮釋、第一語言轉移以及第二語言複雜度的影響。根據受試者的表現,在四種空間類型的介系詞中,面及體的介系詞表現最好,最易習得;而點及線的介系詞最讓受試者感到最困難。在空間概念的影響上,蘊含接觸概念的英語介系詞較易習得,而受試者對於蘊含非接觸概念的英語介系詞表現較差,較難習得。此外,受試者對介系詞在具體意義上的表現較好,而對於介系詞在抽象意義上的表現較差,顯示介系詞的抽象意義較難習得。在題型效應方面,受試者在文法判斷題的表現比語句完成題的表現來得好,顯示介系詞之理解優先於其表達。另外,英語程度的因素也證實會影響介系詞之習得,受試者的表現隨著其英語能力的提升而進步。
  • Item
    台灣學生英語進行式之第二語言習得
    (2013) 詹曜瑋; Yao-wei Chan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的英語學習者對英語進行式之習得狀況,研究議題包括第一語言轉移現象、習得次序、主事者效應、題型效應以及語言程度效應。為了避免潛在的實驗效應,本研究採用兩種測驗題型:文法接受度測驗與看圖填充題。本研究的受試者為八十位以中文為母語的大一學生,依據其英文程度分為低、中低、中高、高四組。 實驗結果發現,受試者對英語進行式的理解與表達確實受其第一語言的影響。在五種動詞中,受試者首先習得將動作動詞及成就動詞使用於英語進行式中,其次是反覆動作動詞,而後是瞬成動詞;受試者感到最困難的是將狀態動詞與進行式連用。此外,受試者在主詞為主事者的題目上表現較好,顯示主事者效應對英語進行式的習得有所影響。在題型效應方面,受試者在文法接受度測驗與看圖填充題的表現大致相同。在語言程度效應方面,受試者英語程度越高表現越好,顯示學習者對英語進行式的理解與表達能力會隨著英語能力的提升而有所增進。
  • Item
    英語冠詞之第二語言習得
    (2014) 張庭芝; Ting-jhih Tiffany Ch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的學生對英語冠詞之習得狀況,研究議題包括不同冠詞類型和其所屬的語意特徵之難度順序、題型效應、語境強化之影響及語言程度效應。本研究採兩個實驗題型:選擇題與填充題,試題皆以對話呈現。受試者為八十位以中文為母語的大一非英語系學生及二十位英語母語人士,並依據其英語程度分為初、中初、中高及高級四組。 實驗結果發現,三種類型的冠詞和其語意屬性之難易度會受到第一語言轉移及英文冠詞系統本身的複雜度影響。在三種冠詞中,以零冠詞表現最佳,也最容易習得;定冠詞the表現最不穩定,習得時間最晚。在冠詞的三種語意特徵的習得上,以[+SR, +HK]最易習得而[-SR, -HK]最為困難。此外,定冠詞the較與[+HK]之語意屬性有較高相關性。在題型效應方面,當題型較受控制,受試者面對選擇題與填充題的表現大致相同。最後,英語程度也證實會影響冠詞的習得。受試者英語程度越高,冠詞的表現越好,對冠詞功能的理解和使用皆會隨著英語能力的提升而有所增進。
  • Item
    中英文對於請求策略的言語行為之雙向研究
    (2018) 陳俐穎; Chen, Li-Y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的臺灣大學生和以英文為母語的在台外國學生在中文及英文的請求語言表現。本研究有別於單向母語研究,探討受試者在母語及第二語言的請求行為的雙向表現,並分析影響請求行為的三大因素:社會地位、社會距離、以及事件負擔程度。總共有十二位的臺灣大學生及十二位英美語人士參加本研究的兩項測驗:中文版和英文版的口說言談情境填充。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 在中文的請求行為表現中,英文母語者與中文母語人士的使用仍大不,但在英文請求行為表現中,中文母語者的表現已相當接近英文母語人士。 二、 中文母語人士在其母語(中文)及第二語言(英文)的請求策略的使用表現相近,但是英文母語人士在其母語(英文)及第二語言(中文)的表現差異極明顯。 三、 三大影響請求策略因素中,社會距離影響中文請求策略比社會地位和事件負擔程度來得大。 四、 三大影響請求策略因素中,三個因素影響英文請求策略之程度相當。 五、 在中英文請求合併策略的使用上,不論是中文母語人士或英文母語人士都傾向使用情態策略和預備策略與其他策略合併。合併策略中兩組受試者在中文和英文的請求行為中最常使用的合併組合是預備策略+預備策略。 關鍵詞:第二語言習得、言語行為、請求、社會地位、社會距離、負擔程度
  • Item
    中文安慰言語行為之比較研究:以華語為第二語言的英語與日語學習者為例
    (2018) 葉惠真; Yeh, Hui-Chen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華語為第二語言的英語與日語學習者對中文安慰策略的有效度判斷以及使用情形,並驗證不同操縱變因(如:被安慰者的社會權力高低、事件嚴重程度及情境類型)對安慰策略的影響程度。研究對象共為十二名英語和十七名日語的中級華語學習者以及二十名中文母語者作為對照組,參與本研究的兩項測驗:一為有效度判斷,二為口頭完成情境對話。研究發現如下: 一、 情境類型的操縱因素對受試者的有效度判斷及使用情形影響最大,其次是事件嚴重程度,而被安慰者的權力高低影響則最小。 二、 提供支持、建議和鼓勵策略在有效度判斷中較同情及安撫策略有效。然而只有建議策略在口頭情境完成的測驗中仍被大量使用,其他兩種策略被安撫策略所取代。 三、 除了對提供支持策略的有效度評價不如中文母語人士高之外,英語和日語的華語學習者的表現大致與對照組相同。 四、 受試者普遍採用組合式的安慰策略,受歡迎的組合通常皆含有建議策略。 五、 日語學習者在面對更高權力的被安慰者的情況下比英語學習者更加看重安撫策略,並且在嚴重度高的情況下採用更多鼓勵策略。另一方面,英語組的人均安慰策略總數比日語組要來的多。 根據上述結果,我們認為三種操縱因素各發揮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也證實對於安慰策略的有效度判斷與實際策略使用間確實存在影響差異。而且,跨文化差異仍存在於安慰策略的學習中。
  • Item
    日籍學生中文分裂句以及準分裂句之第二語言習得
    (2016) 程昱瑋; Cheng, Yu-Wei
    本文旨在探討以日語為母語之學習者對於中文分裂句及準分裂句的學習情形,主要研究議題包含觀察學習者的分裂句及準分裂句的習得是否受到中文合法性效應、句構效應、分裂句類型效應、語境效應以及語言程度效應影響。本研究主要採用真假值測驗、接受度判斷測驗、以及問答選擇測驗。受試者分為實驗組以及控制組。前者為三十位以日語為母語且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語文中心學習中文的學生,並按其中文程度分為中低級及中高級兩組,每組十五名。後者則為十五位母語人士。 首先,研究發現句子的合法性並不影響學習者在分裂句以及準分裂句的表現。就五種分裂片語類型來看,不同分裂片語類型也不影響學習者對分裂句及準分裂句的接受度。此外,在五種分裂句類型當中,受試者最能接受的是名詞、動詞、及介繫詞組,最後是副詞及形容詞。在語境效應方面,受試者會依語境的不同來選擇分裂句或準分裂句。此現象顯示受試者的表現的確受到語境效應的影響。最後,在語言程度效應方面,受試者之中文程度越高,其分裂句及準分裂句的表現越趨向母語者的表現,顯示受試者對中文分裂句以及準分裂句的掌握度會隨者其中文能力的提升而有所增進。
  • Item
    讀出眼睛的真心話: 以眼動追蹤法探討利用電子書學習英語之閲讀行爲
    (2016) 劉素維; Liu, Tammy Sue-Wynne
    摘要 近年來利用電子書提升第二語言學習日漸廣泛,但現存研究還未能找出最佳數位內容的呈現模式以及不同閱讀輔助對學習行為與成效之影響。因此,本研究以眼動追蹤法(eye-tracking)針對52位英語為第二語之高階學習者在兩種呈現模式(同時呈現、序列呈現)與六種閱讀輔助(三種局部理解:字彙字義註解、重點字彙剖析(包含型、義、語用資訊)、註腳;三種整體理解:插圖、資訊圖表、照片)不同閱讀情境下的眼動行為進行分析。本研究發現,當以第二語學習者以字彙習得為閱讀目的時,他們會花更多凝視時間聚焦在重點字彙剖析與字彙字意註解上;但是第二語學習者以理解為閱讀目的時,則花更多的凝視時間在插圖分析上。此外,序列呈現模式(數位內容逐步呈現)則引導第二語學習者花更多的凝視時間,聚焦在重點字彙剖析上;這也代表在此模式下,受試者比較注意局部輔助資訊,閱讀目地也偏向以字彙習得為主。整體而言,本研究證明電子書學習第二外語之有效性,同時也發現在兩種電子語料呈現模式和不同閱讀目的下,六種多媒體輔助對閱讀行為的影響有相對顯著的差異。最後,根據本研究成果,本論文提出針對教師、電子書使用者以及電子書出版商對於閱讀教學之建議、並針對未來研究提供建議。 關鍵字:眼動追蹤技術、多媒體學習、電子書、第二語言習得、字彙習得、閱讀理解
  • Item
    臺灣高中生英語忠告語言行為之發展研究
    (2016) 徐瑋婕; Hsu, Wei-Chieh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的臺灣高中生在英文忠告言語行為的發展。過往研究 (Ding, 2010) 指出,中文母語者最常使用的忠告為間接忠告,其次為緩和忠告。然而,他們在使用英語給忠告時,卻往往傾向使用直接忠告 (Hinkel, 1994& 1997)。本研究以此差異為出發點,探討下列影響忠告言語行為的因素:被忠告者的社會地位、事件的嚴重程度、以及題型效應。總共有六十位臺灣高中生參與了本研究的三項測驗:嚴重程度判斷、言談情境填充、選擇式問卷。受試者依據其英文程度進一步分成初、中級兩組,另外亦含有二十位英語母語人士組成的對照組。本研究發現如下: (一) 英語母語人士對照組較常不提供忠告。當選擇提供忠告時,中級組及母語對照組皆最常使用緩和忠告,初級組則選擇直接忠告居多。 (二) 中級組對被忠告者的社會地位的看法與母語對照組相近,初級組尚無法區分對平輩與晚輩的忠告形式的不同。 (三) 事件嚴重程度足以影響受試者給忠告的意願以及忠告的形式。當事件嚴重程度加劇,受試者往往更願意給忠告,且會使用較多直接忠告。 (四) 在選擇式問卷中,受試者傾向選擇緩和忠告;在言談情境填充中,受試者最常使用直接忠告。 (五) 整體而言,第二語言程度對於受試者作答表現有明顯影響。 根據上述結果,我們認為文化差異影響受試者給忠告的意願,被忠告者的社會地位、事件的嚴重程度、以及題型則影響受試者對忠告策略的運用。研究亦發現當受試者的第二語言能力越強時,會發展出更高的語用知識,因此也會使用更多的禮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