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5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英語完結性相關結構之第二語言習得
    (2008) 何信昌; Harvey Hsin-chang Ho
    本研究主要探討英語完結性相關結構之第二語言習得,亦即結果結構、動質結構和與格/雙賓結構。為了避免潛在的實驗效應,本研究採用兩種實驗題型,其一是文法判斷題,其二是開放式翻譯題。研究議題包括結構本身對於第二語言習得的影響、三種結構間之關係、屬性效應、組別效應以及題型效應。本研究的受試者為一百零四位以中文為母語的高中生。依據其英語程度,分為初、中和高三組。 整體實驗結果顯示,此三種結構在統計上呈現極顯著之相關。此相關性並不受到屬性效應、不同英語程度和實驗效應的影響,呈現以下習得次序:與格/雙賓結構最先習得、動質結構其次,而結果結構為後。回歸分析更顯露出此三種結構間之階層性預測關係:成功習得結果結構會顯著地預測成功習得動質結構和與格/雙賓結構,且動質結構亦會顯著地預測與格/雙賓結構之習得。檢測六大屬性時,亦發現在第二語言習得結構效應優於屬性效應。而單一結構的分析亦指示屬性效應大部分對於第二語言習得並無關鍵性的影響。此外,第二語言程度的因素亦受到了證實;受試者的表現隨著其英語能力的提升而進步。在題型效應方面,受試者在文法判斷題的表現比翻譯題來得好,顯示語言理解能力較語言使用能力先習得。最後,錯誤分析也證實了此三種結構一致的關係。本研究指出,不同的第二語言複雜程度、第一語言轉移以及第二語言語料刺激可能會導致此完結性相關結構之階層性習得次序。
  • Item
    論量化詞範域之歧義性:英文第二語言習得中,台灣學生對於英文量化詞的詮釋
    (2004) 林宜萱; Yi-Xuan Veronica Lin
    本論文旨在探討台灣學生對不同句法結構(如:簡單主動句、簡單被動句、雙賓結構、授予結構、主語控制句、賓語控制句)中英語量化詞的詮釋。本實驗共設計兩種測驗(即問答題和圖片選擇題),受試對象為就讀於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的30名大二學生及就讀於高雄中學一年級的30名高中生,他們須就出現於六種結構中不同順序(全稱量化詞在偏稱量化詞之前及偏稱量化詞在全稱量化詞之前)的英語量化詞加以詮釋。另外,本實驗尚有18名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士及15名國文系學生分別擔任兩組控制組。所收集的資料是以SPSS統計軟體裡的卡方檢定與事後比較來分析。 實驗結果顯示:(1)母語影響顯著,且高成就與低成就學生在解讀英語量化詞時並沒有顯著差異;(2) 不同的測驗題型對於受試者在解讀英語量化詞上有顯著影響;(3)受試學生對於量化詞的詮釋受到句法結構的影響,句法結構對臺灣學生與英語母語者的影響有顯著差異;(4) 量化詞的先後順序也對受試學生詮釋量化詞有顯著影響。因此,依本研究結果來看,發展英語教學理論輔助學生習得英語量化詞是必要的;為能對英語量化詞的實證結果提供一個合理的解說,句法學與語意學理論適度的修正亦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