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5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訓練非聲調語言學習者對國語雙音節詞的聲調之聽辨與發聲
    (2010) 夏艾雯; Hsia, Ai-Wen
    本研究針對第二語言聲調習得在理論、方法和教學上的議題做探討,透過三種訓練方法,探索非聲調語言初學者學習國語的四個聲調之聽辨與發聲的表現。本研究在探討聲調的可訓練性,特別做了兩次後測,以瞭解訓練成效是否可擴及至新的刺激字(由新的說話者發聲)。十五位在台灣學中文的非聲調語言學習者參與為期兩週的課外訓練課程。受試者可自由選擇訓練組別,過程中需完成四選一的辨識測驗。第一組(A組,人數 = 5)接受聽辨訓練,僅獲得即時的聽覺反饋;第二組(AM組,人數 = 5)也接受聽辨訓練,獲得即時的聽覺和語意反饋(相對應的圖片和英文釋義);第三組(AV組,人數 = 5)接受聽辨和發聲訓練,並獲得即時的聽覺和視覺反饋(聲調的基頻曲線),受試者得以比對自己和範例曲線的異同。三組訓練採用相同的刺激字(國語雙音節詞)。聲調訓練為期二~三週,共做三次測驗(前測,第一次後測和第二次後測),前測和第一次後測內容完全相同,第二次後測採用新的刺激字(由新的說話者發聲)。組間的比較分析顯示,相對於無接受訓練的對照組,有接受訓練的三個組別在國語聲調的聽辨和發聲上均有顯著的進步,結果也同時顯示電腦輔助聲調學習可作為課外訓練課程。進一步探究各組別的表現,則發現僅接受聽辨訓練的受試者(即A和AM組)比同時接受聽辨和發聲訓練的受試者(AV組)有更顯著的進步,換言之,聽辨訓練較能提高第二語言聲調習得的成效。本研究進一步對各聲調正確聽辨和發聲的平均百分比,以及聲調偏誤做一比較分析。最後,根據實驗結果本研究建議:僅接受聽辨訓練足以改善學習者的國語聲調之聽辨與發聲。
  • Item
    海外遊學對第二語言之學習成效:一個後設分析之研究
    (2018) 許依婷; Hsu, Yi-Ting
    本篇論文旨在透過後設分析法(meta-analysis)整合歷年來海外遊學對第二語言之學習成效相關研究,探討整體效果及不同研究特徵(研究對象、遊學情境因素及實驗設計特徵)對整體海外遊學第二語言學習成效之影響。藉由實施更嚴謹的子研究篩選機制及研究分析方法,針對兩篇相關後設分析研究進行更新及補強。為此,本論文囊括29篇自1995年至2017年間出版之相關文獻,並從其中識別九個影響變項。結果顯示海外遊學能增進第二語言之整體學習成效,尤其,語言學習者在初學階段出國修習語言課程及學科內容課程,並寄宿於當地家庭更能在海外遊學期間增進第二語言學習之成效。具有二到五年第二語言學習經驗的學生更能藉由海外遊學增進第二語言能力。除此,老師及研究員應使用多種測驗模式,以利測出不同程度學生海外遊學之語言學習成效。就國內語言學習課程而言,應著重在語言學習的最佳時長,而非過於冗長的語言學習課程,因此,每周10至20小時授課時數的半密集式國內語言學習課程是更好的選擇。
  • Item
    圖像式視覺輔助對第二語言閱讀理解之成效:一個後設分析之研究
    (2019) 許昱萱; Hsu, Yu-Syuan
    本篇論文主旨在透過後設分析法(meta-analysis)整合歷年來圖像式視覺輔助對第二語言閱讀理解成效之相關研究,探討整體效果及不同研究特徵(研究對象、文本、評量、實驗設計及出版特徵)對整體圖像式視覺輔助於閱讀理解之影響。本篇研究作為第一個針對第二語言閱讀來探討圖像式視覺輔助之成效具有其重要性,並藉由實施更嚴謹的子研究篩選機制及研究分析方法,對先前相關的第一語言閱讀的後設分析研究進行更新及補強。為此,本論文囊括15篇自1993到2006年間之相關文獻,並從其中識別九個影響變項。結果顯示圖像式視覺輔助能增進第二語言閱讀理解之整體學習成效,尤其大學生及低英語能力學習者更能藉由圖像式視覺輔助增進其第二語言閱讀理解之成效。就應用圖像式視覺輔助的文本類型而言,相較於說明文文本,敘事文本是更好的選擇。除此,老師及研究員應使用讀者產出式的測驗模式,例如回憶文本和推論測驗,以利測出其閱讀理解增進之成效。
  • Item
    台灣學生英語疑問詞問句之第二語言習得
    (2015) 盧冠豪; Kuan-hao Lu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的學生學習英文疑問詞問句的第二語言習得。過往研究指出(Aoun& Li, 1993a, 1993b; Huang, 1982a, 1982b),在中文的疑問詞問句中,疑問詞並沒有在句法層面上完成疑問詞移位,相較之下,英文的疑問詞問句中,疑問詞則在句法層面明顯顯現疑問詞移位現象。因此由語言的表層結構看來,中文和英文在疑問詞問句上呈現相當不同的語言結構。本研究以此語言差異作為出發點,探討了幾項疑問詞問句的相關議題,並探究母語轉移、普遍語法、第二語言程度在台灣學生學習英文疑問詞問句中所扮演的角色。總共有八十八位成人參與了本研究的三項測驗:文法判斷測驗、接受度測驗、語句詮釋測驗,受試者依據他們的英文程度進一步分成了四個組,另外亦含由二十二位母語人士組成的對照組。本研究發現如下: 一、受試者尚未完全習得主詞-助動詞之倒裝,但普遍在疑問詞移位方面表現佳。 二、在承接條件的習得上,僅中高組與高級組可以判斷文法正確與否,初級組與中低組表現較母語人士顯著來得差。此外,本研究並未發現受試者對於不同島嶼限制表現有別。 三、在主詞-助動詞不倒裝的問句中,受試者的判斷上並未呈現論元與附加語之不對稱現象。在主詞-助動詞倒裝的問句中,大部分受試者在論元移位疑問詞問句與附加語移位疑問詞問句表現均佳,因此大致上未呈現兩者間之不對稱現象。 四、本研究受試者呈現主語-賓語不對稱現象。在單子句問句中,受試者較能接受主語移位疑問詞問句。在雙子句問句中,受試者較能接受賓語移位疑問詞問句。 五、整體而言,第二語言程度對於受試者作答表現有明顯影響。 根據上述結果,我們認為受試者表現受到母語轉移、第二語言複雜度、第二語言程度等因素所影響。另外,我們發現受試者具有承接條件以及空號原則的深層知識,肯定了普遍語法對於第二語言學習者的影響,顯示普遍語法對於第二語言習得確實有效應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