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5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中英文雙語人士對於母語及目標語道歉回應策略之比較研究(2021) 鍾季廷; Chung, Chi-Ting本研究旨在探討中英雙語者對於道歉回應策略的使用情況,探究其母語及 目標語的跨語言表現,並檢視兩大影響變因(社會權力高低、冒犯嚴重程度)對道歉回應表現之影響。共有十八位以英語為外語的臺灣大學生和十八位以華語為第二語言的在臺外國人參與本研究的中英版口語言談情境完成任務(Oral Discourse Completion Task)。研究發現如下:一、兩組在道歉回應策略選擇上並無顯著差異:他們皆傾向使用「直接接受道歉」和「將冒犯最小化」兩種正向回應策略以展現禮貌。但質化分析顯示中文和英文在特定道歉回應策略的語言表現上仍有些微差異存在。二、受跨語言影響,受試者的道歉回應表現呈現正影響(positive influence)和負影響之現象(negative influence)。偏誤分析結果顯示,二語學習者的偏誤大多源自於語言差異和其母語轉移。三、受試者的道歉回應行為受到道歉者的社會權力高低影響,但該效果只在二語的使用情況下達到顯著,表示二語學習者在目標語的使用可能更為保守且更重視禮貌。四、冒犯嚴重程度確實為影響道歉回應表現的決定性因素之一。五、在合併策略的使用上,兩組皆傾向將「直接接受道歉」與其他策略合併,以維護社會關係。根據上述結果,中英文的道歉回應表現同時展現了語言普遍性和獨特性兩種特徵。此外,正向策略的廣泛使用(「直接接受道歉」和「將冒犯最小化」)也證實禮貌原則對於道歉回應具重要影響。Item 中英文對於請求策略的言語行為之雙向研究(2018) 陳俐穎; Chen, Li-Ying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的臺灣大學生和以英文為母語的在台外國學生在中文及英文的請求語言表現。本研究有別於單向母語研究,探討受試者在母語及第二語言的請求行為的雙向表現,並分析影響請求行為的三大因素:社會地位、社會距離、以及事件負擔程度。總共有十二位的臺灣大學生及十二位英美語人士參加本研究的兩項測驗:中文版和英文版的口說言談情境填充。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 在中文的請求行為表現中,英文母語者與中文母語人士的使用仍大不,但在英文請求行為表現中,中文母語者的表現已相當接近英文母語人士。 二、 中文母語人士在其母語(中文)及第二語言(英文)的請求策略的使用表現相近,但是英文母語人士在其母語(英文)及第二語言(中文)的表現差異極明顯。 三、 三大影響請求策略因素中,社會距離影響中文請求策略比社會地位和事件負擔程度來得大。 四、 三大影響請求策略因素中,三個因素影響英文請求策略之程度相當。 五、 在中英文請求合併策略的使用上,不論是中文母語人士或英文母語人士都傾向使用情態策略和預備策略與其他策略合併。合併策略中兩組受試者在中文和英文的請求行為中最常使用的合併組合是預備策略+預備策略。 關鍵詞:第二語言習得、言語行為、請求、社會地位、社會距離、負擔程度Item 中文安慰言語行為之比較研究:以華語為第二語言的英語與日語學習者為例(2018) 葉惠真; Yeh, Hui-Chen本研究旨在探討以華語為第二語言的英語與日語學習者對中文安慰策略的有效度判斷以及使用情形,並驗證不同操縱變因(如:被安慰者的社會權力高低、事件嚴重程度及情境類型)對安慰策略的影響程度。研究對象共為十二名英語和十七名日語的中級華語學習者以及二十名中文母語者作為對照組,參與本研究的兩項測驗:一為有效度判斷,二為口頭完成情境對話。研究發現如下: 一、 情境類型的操縱因素對受試者的有效度判斷及使用情形影響最大,其次是事件嚴重程度,而被安慰者的權力高低影響則最小。 二、 提供支持、建議和鼓勵策略在有效度判斷中較同情及安撫策略有效。然而只有建議策略在口頭情境完成的測驗中仍被大量使用,其他兩種策略被安撫策略所取代。 三、 除了對提供支持策略的有效度評價不如中文母語人士高之外,英語和日語的華語學習者的表現大致與對照組相同。 四、 受試者普遍採用組合式的安慰策略,受歡迎的組合通常皆含有建議策略。 五、 日語學習者在面對更高權力的被安慰者的情況下比英語學習者更加看重安撫策略,並且在嚴重度高的情況下採用更多鼓勵策略。另一方面,英語組的人均安慰策略總數比日語組要來的多。 根據上述結果,我們認為三種操縱因素各發揮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也證實對於安慰策略的有效度判斷與實際策略使用間確實存在影響差異。而且,跨文化差異仍存在於安慰策略的學習中。Item 臺灣高中生英語忠告語言行為之發展研究(2016) 徐瑋婕; Hsu, Wei-Chieh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的臺灣高中生在英文忠告言語行為的發展。過往研究 (Ding, 2010) 指出,中文母語者最常使用的忠告為間接忠告,其次為緩和忠告。然而,他們在使用英語給忠告時,卻往往傾向使用直接忠告 (Hinkel, 1994& 1997)。本研究以此差異為出發點,探討下列影響忠告言語行為的因素:被忠告者的社會地位、事件的嚴重程度、以及題型效應。總共有六十位臺灣高中生參與了本研究的三項測驗:嚴重程度判斷、言談情境填充、選擇式問卷。受試者依據其英文程度進一步分成初、中級兩組,另外亦含有二十位英語母語人士組成的對照組。本研究發現如下: (一) 英語母語人士對照組較常不提供忠告。當選擇提供忠告時,中級組及母語對照組皆最常使用緩和忠告,初級組則選擇直接忠告居多。 (二) 中級組對被忠告者的社會地位的看法與母語對照組相近,初級組尚無法區分對平輩與晚輩的忠告形式的不同。 (三) 事件嚴重程度足以影響受試者給忠告的意願以及忠告的形式。當事件嚴重程度加劇,受試者往往更願意給忠告,且會使用較多直接忠告。 (四) 在選擇式問卷中,受試者傾向選擇緩和忠告;在言談情境填充中,受試者最常使用直接忠告。 (五) 整體而言,第二語言程度對於受試者作答表現有明顯影響。 根據上述結果,我們認為文化差異影響受試者給忠告的意願,被忠告者的社會地位、事件的嚴重程度、以及題型則影響受試者對忠告策略的運用。研究亦發現當受試者的第二語言能力越強時,會發展出更高的語用知識,因此也會使用更多的禮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