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5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中文隱喻用語之第一語言習得研究--以「死」字為例(2008) 謝孟璇; Meng-Hsuan Claire Hsieh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與中文「死」字及其相關隱喻用法的母語習得情形,並針對五個議題—標誌理論、語言情境、生命效應、詞類效應、與年齡因素加以討論。本實驗包含兩個理解能力測驗:字詞單獨測驗(Words in Isolation),與字詞情境測驗(Words in Context)。受試者共有 144 位國小學生,依照年級分成 6 組,另有 24 位的以中文為母語之成人作為控制組。 研究結果顯示,非隱喻性用法、也就是無標誌用法,比隱喻性用法或有標誌用法來得容易習得。受試者在字詞情境測驗中表現比字詞單獨測驗好,顯示語境有助於受試者判別隱喻性意義。主詞的生命效應不只與動詞搭配有關,與隱喻意義的辨認亦有關連。此外,「死」字的詞類變化對意義辨認的難易有顯著影響,難易度可歸納出「動詞 > 形容詞 > 副詞」,與「死+動詞 > 死 > 動詞+死」,亦即詮釋「死」當動詞較「死」當形容詞或副詞來得容易,「死+動詞」的組合比單獨使用「死」和「動詞+死」來得簡單。同時,年齡仍是習得隱喻性用法、或者具備 後設語言能力的重要因素;四年級學童(也就是超過十歲的受試者)表現特別優異,顯示十歲極有可能是習得後設語言能力的重要里程碑。Item 以中文為母語的學齡前兒童連接詞習得之實證研究(2006) 陳昌偉; Chang-Wei Patrick Chen本研究主要探討以中文為母語的學齡前兒童對中文連接詞的第一語言習得,主要的研究議題包括何種句法或語意類型的連接詞對學齡前兒童習得較為容易,年齡是否會影響習得的先後及使用的表現,以及連接詞理解性測驗及口說表現兩者所呈現出的結果是否一致等。本研究共設計兩個實驗,第一個實驗為圖片辨識測驗,第二實驗為故事重述測驗。實驗參加者為45位以中文為母語的學齡前兒童,根據其年齡分成三組(第一組為三歲零個月至三歲十一個月,第二組為四歲零個月至四歲十一個月,第三組為五歲零個月至五歲十一個月的兒童)。 研究發現,在圖片辨識測驗中,五歲的兒童理解能力比四歲及三歲的兒童好。使用單因子變異係數檢測發現,在從屬連接詞、表增加、表因果、表時間等連接詞,三組年齡層有顯著差異(p<0.05)。而在故事重述測驗方面,五歲的兒童亦較四歲及三歲的兒童使用較多的連接詞,但是以卡方檢定分析後發現,此差異並不顯著。因此,「年齡」的確對第一語言的習得有所影響,兒童年齡越長則其第一語言的表現也越好。整體而言,在圖片辨識測驗方面,表因果的連接詞比起其他三種語意連接詞來得簡單,而表示反意的連接詞則最為困難;在故事重述測驗,表增加的連接詞使用頻率最高。理解性測驗的結果與口說使用表現的結果大致相符合。Item 以中文為母語的學齡前兒童類別量詞與計量量詞習得之實證研究(2007) 黃雅微; Yawei Vivian Huang摘要 本研究主要探討以中文為母語的學齡前兒童對中文類別量詞(count classifiers)和計量量詞(mass classifiers)的母語習得,主要的研究議題包括學齡前兒童是否能分辨類別量詞和計量量詞之間的差異,年齡是否會影響習得的先後及使用的表現,量詞理解性測驗及口說表現兩者所呈現出的結果是否一致,何種類型的量詞對兒童習得較為容易,以及量詞「個」的錯誤使用等。本研究共設計兩個實驗,第一個實驗為圖片辨識測驗,第二個實驗為圖片描述測驗。研究對象為45位以中文為母語的學齡前兒童,根據其年齡分成三組(第一組為三歲零個月至三歲十一個月、第二組為四歲零個月至四歲十一個月、及第三組為五歲零個月至五歲十一個月的兒童)。 研究發現如下:首先,學齡前兒童能夠分辨類別量詞和計量量詞之間的差異,且此差異達到統計上的顯著,而學齡前兒童在類別量詞的表現顯著優於計量量詞。其次,「年齡」的確對類別量詞和計量量詞的習得有所影響並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差異,兒童年齡越長則其量詞的表現也越好,但是統計分析後發現,差異只在三歲和四歲兒童以及三歲和五歲兒童之間,換句話說,本研究發現三歲到四歲是兒童習得量詞的關鍵期。再者,實驗型態的設計確實能測出受試者不同的反應,兒童在理解性測驗的結果比口說使用表現優異。此外,本研究發現,整體而言,量詞「個」是兒童最早習得的量詞,「標準量詞」對兒童來說難度最高,因此為最慢習得的量詞。最後,兒童過度使用(overgeneralize)量詞「個」,並將其使用到其他量詞的語境,說明了量詞「個」對兒童而言為無標的(unmarked)的量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