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5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現代漢語浮游量詞結構及相關句型句法分析(2019) 鄭榆樺; Zheng, Yu-Hua本論文的目的是分析現代漢語一組在文獻上未受到太多關注的量詞。根據這組量詞的分佈和特性,這組量詞可以被分爲兩類:名詞組量詞(ADQ)和副詞量詞(AVQ)。就目前所知,文獻上有三篇作品曾探討過這組量詞的部分:Shin (2008), Paul and Whitman (2010) and Kuo (2016)。由於這組量詞和浮游量詞(FQ)的表現十分相似,所以本論文將回顧擱淺分析(Stranding Analysis)和副詞分析(Adverbial Analysis)的文獻並且指出對於現代漢語中這組量詞,副詞分析會是比較恰當的分析方式。根據一些觀察,本論文我提到名詞組量詞和副詞量詞具有不同的基底結構。名詞組量詞是嫁接在名詞上的量詞,結構上就像是同位語(Aoun et al. 2001)或是名詞組反身强調詞(Siemund 2003),而副詞量詞本身就是一個副詞,所以出現在副詞可以出現的位置。至於副詞量詞和其相關名詞之間的回指關係,本論文認爲Doetjes (1997)所提出副詞帶有空範疇(empty category)的分析並不能夠解釋中文浮游量詞的語言事實,本論文主張將現代漢語浮游量詞視爲不帶有空範疇的副詞量詞(Kayne 1981,Jaeggli 1982)。Item 論漢語中的終結點選擇(2013) 張家豪; Chia-Hao Chang本文主要研究漢語中的終結點是如何決定。林若望(2003)指出漢語中,現在式選擇已終結事件,而過去式選擇未終結事件。 與林若望(2003)不同的是,我提出過去式的情境裡,終結點是由時態以外的的因素決定,例如受詞的定指與不定指、主要動詞的自然語意、以及漢語的內部時貌標記。關於內部時貌,我會引用Travis (2006)與廖偉聞(2004)在文中另外介紹。 我主要的結論是,時態為過去式時,漢語的終結點是由自然語意和內部時貌標記決定的。在分析過程中,我會提供實質的語料證據。另外,我會區分語意中實現貌與終結點的差別。除此之外,我還會提出漢語內部時貌標記與動詞的共現狀況,並且進一步推斷出漢語內部時貌標記的自然語義Item 論漢語修飾語語序(2015) 宋皓文; Sung, Hao-Wen本文旨在以製圖理論 (Cartographic Approach) 的理論框架研究漢語修飾語語序, 漢語修飾語可以帶有「的」或是不帶「的」之形式出現,藉由探索漢語兩種形式之修飾語語序,探討句法表面配置與句法深層結構之關聯。 首先,本研究發現漢語不帶有「的」之修飾語亦有嚴密的階層順序,符合Scott (2002) 所提出的理論:形容詞排序限制 (adjectival ordering restriction,AOR) 由深層的句法階層結構所決定。形容詞投射於相對應之功能投影層的指示語(specifier) 位置,形容詞固定排序則為相對應功能投影之階層的直接反應。本研究將形容詞排序限制擴展至漢語中所有不帶「的」之修飾語,大致而言漢語的排序限制符合Scott所提出的階層結構,唯仍有些微變異 (例如:MEASUREP之融合)。 再者,本研究發現帶有「的」之修飾語可出現於兩個不同位置和名詞組內部的訊息結構有關。帶有「的」之修飾語有兩個無標位置:出現在指示形容詞/數詞前 (外移修飾語),或是出現在名詞前 (原位修飾語),兩者關鍵的差異為外移修飾語會使得所修飾之名詞組成為殊指。本研究採用Interpretive Complex (Int)來解釋外移修飾語所造成之殊指現象,Interpretive Complex投射於DP的左緣結構。本研究也發現漢語在名詞組的表現和Gungbe語有許多相似之處,而Gungbe語中有明確構詞證據顯示有名詞組內部的主題(topic)及焦點(focus),因此兩者之高度相似可用以支持漢語亦有名詞組內部之左緣訊息結構。 藉由研究不帶「的」之修飾語以及帶有「的」修飾語的語序,本研究發現,就形容詞的階層結構而言,DP層內部的功能投射亦和CP層之功能投射一樣複雜。本研究亦發現DP亦有其左緣結構,如同CP一樣。Item 論漢語右置移位現象(2015) 姜玉娟; Chiang, Yu-Chuan本論文主要探討的是漢語右置移位現象。右置移位現象在其他語言中,像是德文、西文、法文、日文、韓文等,是十分常見的,過去已經有許多學者針對此現象做了有系統的句法分析。但是相對來說,漢語的右置移位現象的句法討論尚未有一套完整的分析討論,因此本論文旨在探究此句法結構在漢語中的行為表徵,並進一步地提出其對應的句法分析。首先,我針對右置移位以及另外兩個表面相似的結構,即句後補充及呼語結構,提出區辨的方式;繼而回顧了右置移位現象在文獻上曾提出的分析方式,分別是移位、基底衍生以及刪略。本文根據右置移位的定義以及過去學者所提之分析方式,逐一檢視了漢語在右置移位的句法表現,發現三個文獻的主要分析法都各有其優缺點。我進一步提出移位分析才能夠較適切地分析漢語右置移位結構。具體來說,漢語右置移位結構先經歷了主題化,然後再藉由殘餘成分移位至焦點的位置。這樣的分析法不僅能夠正確衍生出表面的語序,並且也能夠解釋右置移位片語的言談功能。本論文期望可以提供未來對於右置移位結構研究奠定一些基礎的語料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