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5
Browse
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Item 數位遊戲運用在英語單字教學的整合分析(2024) 陳品誠; Chen, Ping-Cheng第二語言(L2)學習中,詞彙學習被視為一個關鍵但充滿挑戰的領域。本論文旨在探索數位遊戲式詞彙學習(Digital Game-Based Vocabulary Learning)在英語作為外語(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中的有效性。非數位遊戲的詞彙教學方法較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並且有時無法達到預期的學習成果。相較之下,數位遊戲(Digital Games)提供了豐富的語境和練習來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與成效。對於年紀較小的學習者和較低程度學習者來說,使用數位遊戲來學習單字被認為是一種有效的練習模式。然而,這種練習方法也有其缺點。包括學生可能更專注於遊戲而非學習目標和遊戲成癮的隱憂。儘管有這些負面因素的存在,許多研究指出數位遊戲對於英語詞彙學習有更多正面的影響。這一領域的整合分析已經提供了以研究設計為調節變量的觀察結果,但數位遊戲內部機制的相關議題卻尚未深入研究。本研究旨在分析數位遊戲對於英語單字學習的整體有效性,通過篩選最新相關研究(年份至2023 年),並引入遊戲內部機制的調節變量如「練習類型」與「遊戲模式」來評估它們對詞彙學習的影響。更進一步透過統合性迴歸分析來探討變量的交互作用,以及何種交互作用將顯著地影響效應值。研究結果顯示,數位遊戲確實有益於英語詞彙學習。此外,整合分析的結果說明了「遊戲模式」是一個對單字學習有顯著影響的變量。另外,迴歸分析的結果指出「練習類型與研究設計」、「研究持續時間與研究設計」以及「設備類型與教育階段」三種交互作用對效應值有顯著的影響。最後,在變數重要性模型的結果中顯示,「設備類型」是最能解釋效應值變化的關鍵因素。Item 語料庫於第二外語寫作之效益:後設分析(2023) 吳氏如水; Ngo, Thi Nhu Thuy本研究採用後設分析法檢驗語料庫在第二外語學生寫作表現中的整體成效。為達到總效果量, 本論文對30個自2000年至2022年間的研究 (總效應值56)進行後設分析。此外,另從四組資料(例如,出版資料、設計資料、人口資料和治療資料)中提取19個調節變項,進行了一系列調節效果分析,以探究導致觀察效果變異的因素。 後設分析的結果顯示,語料庫在第二外語的學生寫作表現中的整體擁有高度效果量(g = 0.95)。調節變量分析顯示,觀察到的效果變異可歸因於四組資料中的變量(例如,出版資料、設計資料、人口資料和實驗組資料)。本研究的主要發現是:(一)語料庫使用在協助第二外語寫作方面比傳統教學方法來得更有效;(二)尤其自從2015年起,語料庫在第二外語寫作中的整體效果提升,總效果量大幅度增加;(三)在研究設計上,抽樣方法和後測設計對效果量影響較大;(四)母語與英語為同一語系的學習者比不同語系的學習者,更能從使用語料庫中受益;(五)對不同程度的學習者,語料庫的使用都具高度成效,語言程度高者則擁有最大效果量;(六)語料庫使用對英語或非英語系的學習者都有高度效果,其中英語系的學習者的效果略大;(七)語料庫使用對擁有碩士學位的學習者有高度效果,但對於大學生的學習者僅有中度的效果量;(八)短至中時間的語料庫使用效果比長時間使用來得更有效;(九)小型語料庫(小於100萬個單詞)更能在第二外語寫作中提供最大的效果量,大型語料庫(1億至10億個單詞)和中型語料庫(100萬至小於1億個單詞)分別為大與中度的整體效果量,而龐大型的語料庫(超過10億個單詞)效果最低;(十)DIY(自建)語料庫為成效最佳的語料庫類型,並且整體成效相當於一般單語語料庫和專業語料庫;(十一)語料庫使用在學習詞彙語法/措辭層面上比學習篇章/結構層面時更有效果;(十二)教師在高度控制的環境(即教師同時涉及語料庫諮詢和寫作反饋)或自主學習環境(即教師無需涉及語料庫諮詢或寫作反饋)使用語料庫時成效最佳。但如果教師只涉及寫作反饋,效果為最低;(十三)第二外語寫作中的語料庫使用無論是實體或是非實體型的數據驅動學習,在基礎文句(local)或進階寫作(global)的預期成果,皆達高度效果量。總體而言,語料庫使用是一種能促進第二外語寫作的高效的學習方法。Item 再探口語修正性回饋對第二語言習得成效之後設分析(2022) 蔡思齊; Tsai, Sz-Chi儘管數十年來關於錯誤訂正的研究顯示出各種不同觀點,口語修正性回饋之成效仍未有定論。本研究藉由統合口語修正性回饋之實證研究,以檢測口語修正性回饋對於第二語言習得者發展之成效,並探討學習者特徵、研究設計以及口語修正性回饋相關變數等統計變項與其成效之相關性。本研究收集共計四十一篇發表於1988年至2018年間之初級研究,並整合分析了兩百零四個效果量。隨機效應模式分析結果顯示,口語修正性回饋對於第二語言習得發展影響達輕度至中度效果(g = 0.662),並證實了研究變項間存在異質性(𝐼2 = 71.088%)。此外,於十三個調節變項中,學習者第二語言程度、目標語言、語境、實驗設計類型、目標語言特徵、成效測量種類、研究時長、處置實施次數、出版形式、以及口語修正性回饋種類等十個變項為顯著調節變項。依據資料分析結果,本研究更針對教師、研究者及教育從業者提供教學上之建議與未來研究方向。Item 重探英語廣泛閱讀對第二語言習得之成效:後設分析研究(2021) 史安婷; Shih, Ann-Ting在過去數十年中,廣泛閱讀時常被用來作為一種提升第二語言學習能力的教學方法。現今已有許多實徵研究致力於探討廣泛閱讀對於第二語言習得不同面向之成效,如學習者的閱讀能力、單字量以及寫作表現。為了統合眾多研究的結果,本研究對1983年至2020年的53篇實徵研究進行後設分析,總計萃取了248個效果量,且研究規模達6,520名參與者。此研究採用了隨機效果模式,結果顯示廣泛閱讀對於第二語言學習者的語言表現有一個輕度的效果量 (g = 0.407)。此外,調節變項的分析結果顯示,在十四個潛在調節變項中,有九個是重要的顯著調節因子,其中包含了學習者的母語、第二語言程度、教育程度、出版形式、廣泛閱讀執行時間長短、廣泛閱讀任務多寡、成效測量種類、書目多寡、閱讀媒材種類及閱讀量多寡。本研究旨在探究廣泛閱讀對於第二語言習得多面向之成效、提供教育現場及學者對於廣泛閱讀更全面性的洞見、指認出影響廣泛閱讀之關鍵調節變量,並進一步發展出更適合第二語言學習者的廣泛閱讀模式。最後,本研究亦指出一些研究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