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5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中文結果式句構之第一語言習得
    (2024) 蔡娗汸; Chai, Ting-Fang
    中文結果式句構擁有不少值得探討的特性,如句法—語義衝突(Huang, 1997)及 解釋上的歧義性,這些特性使結果式句構在形式句法有許多的研究(e.g., Huang, 1988; Zhang, 2001),而實證研究則相對較少。本研究旨在探討中文結果式句構的第一語言習 得,以彌補此研究缺口,研究考慮到三個影響兒童理解結果式句構的因素:句構類型 (賓語控制、主語控制和使役結果式句構)、語境和有生命性。6 至 8 歲的兒童共 60 名及中文母語者 20 名參與了本研究,受試者進行了兩個真值判斷任務(有語境及無語 境)和一個圖片選擇任務,以評估其對結果式句構的理解。研究發現,賓語控制結果句構最容易,其次是主語控制,而使役結果式句構則最 具挑戰性,其次,語境有助於兒童理解每一類型的結果式句構,有生命性也在句子歧 異理解扮演重要角色。最後,研究結果顯示,受試兒童在中文結果式句構的第一語言 習得中歷經三個階段的發展過程,與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1964)相符。6 歲在有語 境支持下,對結果式句構已達成人程度的理解,7 歲兒童則可在無語境支持下達到成 人水平,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能藉由有生命性的線索,理解結果式句構。
  • Item
    中文Wh-疑問詞之第一語言習得
    (2023) 王韻嵐; Wang, Yun-lan
    有鑑於日常提答問時所運用的構句策略,中文在疑問句句構上主要呈現三大類型-是非問句、選擇問句、wh-問句。然,就目前所知,尚未有關於完整的中文wh-疑問詞研究(Li, Chen& Yang 2015),因此,此篇論文主要針對此議題探討六大常用的疑問詞(Fahn 2003),並依據其句法功能分為兩大類-主語wh-疑問句與賓語wh-疑問句。根據研究數據結果顯示,疑問詞的使用頻率由高至低按順序排列為:什麼、誰、什麼時後、哪裡、怎麼以及為什麼,此順序對應英文疑問字詞分別為what、who、when、where、how、why。在此篇研究中,其他近義字詞也納入數據採計範圍內。因時間與學校等考量因素,此篇未能採錄三歲以下的幼童之口語表現,且僅採樣臺灣中部以北的地區學校。此研究一共收集並分析六十名中文為母語者的語料,從中發現符合文獻中所述孩童習得主語wh-疑問句先於賓語wh-疑問句(如Erbaugh 1982,Bloom, Merkin & Wootten 1982)。此呈現出孩童的早期語言發展是由具象(約三歲)到抽象(約七歲)概念,然,疑問詞why因認知與語言上具複雜特性,鮮少出現在口語表達中。
  • Item
    以中文為母語之兒童中文示證性標記之理解與使用
    (2021) 陳韋伶; Chen, Wei-L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的兒童對中文示證性標記之習得,主要探討的議題包括:訊息來源類型、習得順序、題型效應以及年齡效應。本研究包含兩項測驗:圖片敘述測驗與選擇題測驗,分別測試兒童的表達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研究對象包含實驗組的四十位孩童,依年齡三歲及五歲分成兩組,每組二十人;另外有對照組的二十位以中文為母語的成人。研究結果顯示,直接訊息來源的標記比起間接訊息來源的標記更早習得。其中,視覺和非視覺訊息的標記對兒童來說同樣容易;比起轉述訊息的標記,兒童對推論訊息的標記有較多誤用。在題型效應方面,兒童在選擇題測驗的表現顯著優於他們在圖片敘述測驗的表現,顯示兒童辨識中文示證性用語的能力比起使用相關標記表達訊息來源的能力來得更好。最後,本研究發現年齡是習得中文示證性標記的關鍵因素。三歲兒童已經可以掌握直接訊息來源的標記,但仍難以理解間接訊息來源的標記;五歲兒童處理間接訊息來源標記的能力比起三歲兒童已有顯著增強,但仍未達到成人能力的階段。總言之,以中文為母語的兒童對中文示證性標記習得的能力隨著年齡增長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