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5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中文中表人標記之第二語言習得:漢字圈與非漢字圈背景華語二語學習者之比較研究(2024) 黃韻安; Huang, Yun-An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第二語言之語言學習者對中文表人標記之習得,並比較不同語言背景的華語二語學習者在習得表現上的差異。主要研究議題有四:習得順序、顯著效應、錯誤分析及母語遷移。共有五十四位受試者參與實驗,並依其語言背景分為三組,每組各十八位:漢字圈背景的華語二語學習者、非漢字圈背景的華語二語學習者以及中文母語者。實驗設計包含兩項任務:無顯著語境線索任務與有顯著語境線索任務。在這兩項任務中,受試者需根據所看到的圖片與聽到的內容,從兩個選項中選出正確答案。然而,在有顯著語境線索任務中,受試者會聽到與目標表人標記直接相關之顯著語境線索,作為輔助提示。研究發現,中文表人標記中「人」與「員」最易習得,而「手」、「師」及「家」則相對較難。語意特徵的數量僅能解釋部分習得順序,而表人標記的詞頻與多義性則進一步影響其習得難度。在顯著效應方面,華語二語學習者在有顯著語境線索的任務中表現優於無顯著語境線索的任務,證實顯著語境線索有助於學習者理解中文表人標記之意義。錯誤分析顯示,漢字圈與非漢字圈的華語二語學習者在某些錯誤上具有共通性,例如:將「人」誤用為「手」、將「員」誤用為「人」,以及將「師」與「家」混用。此外,漢字圈學習者較常將「手」誤用為「員」,而非漢字圈學習者則傾向將「手」誤用為「師」。最後,結果顯示漢字圈背景的華語二語學習者表現優於非漢字圈學習者,證明與中文相近之第一語言背景有助於提升中文二語學習者的習得表現。Item 中文多義詞「還好」之第二語言習得研究(2024) 盧品聿; Lu, Pin-Yu本研究指在探討以中文為第二語言中,多義立場標記詞「還好」的習得情況。所檢核的關鍵因素有三,涵蓋詞意類型、高強度提示及完美主義之影響。本研究共招募了56名受試者,包括28名母語為英語,中文程度為B1或B2且就讀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中心的中文學習者,及28名中文母語人士。測驗內容包括兩項評價判斷任務及一項完美主義任務。研究結果顯示,受經濟原則及正向認知偏誤影響,受試者傾向將「還好」之語意簡化為兩類,即合併低度正面、中立語意為一類,低度負面、負面語意為另一類。此外,文化差異亦體現於受試者對「還好」中立語意之理解:美國受試者傾向選擇低度正面的詮釋,表現出較強的正向認知偏誤,而台灣受試者則傾向解讀成低度負面的意涵,展現較弱的正向認知偏誤。高強度提示顯著地提升了美國受試者「負面」還好及台灣受試者「低度正面」還好的正確率。然而,高強度提示對於語意較不明確的類別的正確率提升效果有限。至於完美主義之影響,其對於具有較強完美主義傾向的受試者之效果並不顯著,在極度完美主義者間卻展現了耐人尋味的模式:個人標準過高的完美主義者對於負面語意的掌握度達百分之百,然在解讀低度正向及中立語意時遇到挑戰;而過度關注精準度、秩序和組織的完美主義者則是對中立語意的接納度較低,顯示了對不精確性的低度包容。Item 重探英語廣泛閱讀對第二語言習得之成效:後設分析研究(2021) 史安婷; Shih, Ann-Ting在過去數十年中,廣泛閱讀時常被用來作為一種提升第二語言學習能力的教學方法。現今已有許多實徵研究致力於探討廣泛閱讀對於第二語言習得不同面向之成效,如學習者的閱讀能力、單字量以及寫作表現。為了統合眾多研究的結果,本研究對1983年至2020年的53篇實徵研究進行後設分析,總計萃取了248個效果量,且研究規模達6,520名參與者。此研究採用了隨機效果模式,結果顯示廣泛閱讀對於第二語言學習者的語言表現有一個輕度的效果量 (g = 0.407)。此外,調節變項的分析結果顯示,在十四個潛在調節變項中,有九個是重要的顯著調節因子,其中包含了學習者的母語、第二語言程度、教育程度、出版形式、廣泛閱讀執行時間長短、廣泛閱讀任務多寡、成效測量種類、書目多寡、閱讀媒材種類及閱讀量多寡。本研究旨在探究廣泛閱讀對於第二語言習得多面向之成效、提供教育現場及學者對於廣泛閱讀更全面性的洞見、指認出影響廣泛閱讀之關鍵調節變量,並進一步發展出更適合第二語言學習者的廣泛閱讀模式。最後,本研究亦指出一些研究限制。Item 部件覺識之比較研究:以中文為第二語言的漢字圈與非漢字圈學習者為例(2020) 陳冠元; Kuan-yuan Francis Chen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第二語言的漢字圈與非漢字圈學習者於漢字部件覺識上的比較。主要的研究議題包括透過三項理解能力測驗來測試受試者是否具備漢字部件的隱性知識,並能藉此來判斷出符合結構規則的漢字及提取不熟悉字詞的字義。本研究亦驗證不同操縱變因(如:受試者的語言背景、受試者的中文能力、漢字的透明度、及語境效應)在部件覺識上的影響程度。研究對象包含實驗組的四十位外籍學生,依其語言背景及中文能力分為四組:漢字圈中高級、漢字圈中低級、非漢字圈中高級、非漢字圈中低級,每組各有十位,以及對照組的十位中文母語人士。研究發現如下: 一、所有實驗組均在不符合部件位置的非漢字判別上辨識率最高,此結果顯示出所有的受試者均擁有部件位置規則的覺識。 二、受試者在提取字義的表現取決於漢字的透明度,愈透明的漢字愈容易透過意符來完成字義連結,然而在透明度較低的漢字中,所有受試者皆傾向於使用音符來做字義推斷。 三、語境的加入有助於受試者提取漢字字義,大部分受試者在句子脈絡中的整體表現均優於字詞脈絡,此效應對非漢字圈中低級受試者的表現影響尤為顯著。 四、在相同語言背景、不同中文能力的比較上,中高級受試者的表現較佳。此外,漢字圈受試者的表現並非皆受益於母語正向遷移的影響,其在假字判別及不透明字的字義提取表現上皆呈現負遷移的現象。 綜合上述,本研究的操縱變因均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受試者對漢字部件覺識的表現,亦證實受試者對此覺識的理解及使用隨著學習時間的增長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