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5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質疑作者教學法」 對高中生英文閱讀理解及寫作之影響
    (2014) 吳詩純; WU SHIHCHUN
    本研究旨在探究一閱讀教學策略「質疑作者教學法」(Questioning the Author),對於以英文為外語的高中生之閱讀理解能力及回應寫作的質量影響。 94個十一年級的學生(其中46位在質疑作者教學法組,另外48位在控制組)參與此項為期四週六回的閱讀訓練。每一回訓練都以一則短篇故事做為教材,質疑作者教學法組著重釐清作者寫作意圖及以讀者為中心的問答;而控制組以傳統問答教學,並只著重在文字表面。前測及後測分別在教學訓練前後實施,學生在前後測時,都需於閱讀一篇短文後,回答閱讀測驗及寫作回應短文內容。此外,實驗組還需在後測時完成關於此教學法的問卷。由閱讀測驗中收集來的資料分別以事實、詮釋、回應類問題三個層面分析;回應寫作中以質量兩大層面分析,量的方面包含寫作字數、思考單位數及一個思考單位所含字數,質的方面則將各個思考單位歸類為文本回應、個人回應、智力回應和錯誤理解。最後,讀者對於此教學法的喜好、所察覺的進步及此教學法的可行性將由問卷資料分析得知。 以組別當作自變數,前測作為共變量,共變數分析後測,發現在三類閱讀測驗問題及寫作回應的質量均有一些顯著的改變。首先、在閱讀測驗方面,實驗組於回答回應類問題上優於控制組,卻在提升回答事實和詮釋類問題時不具優勢。第二、在回應寫作方面,儘管兩組的平均文長和思想單位數差不多,實驗組在一個思想單位中的平均字數高於控制組,這間接指出質疑作者教學法能提升思考複雜度卻不影響思考內容多寡。第三、以上的推測也進一步由寫作回應的內容相佐證,實驗組能產生出較多的智力回應、較少的文本回應和錯誤理解,並且在個人回應上兩組沒有顯著改變。第四、問卷分析顯現學生對於質疑作者教學法持有正向的態度,學生喜歡此教學法、且期待未來有更多的相關課程、並嘗試將此閱讀法於自行閱讀時應用。 本文依據研究結果建議質疑作者教學法足以作為一個有效提升以英語為外語學習的高中學生在閱讀理解及讀後寫作回應的高階思考能力。
  • Item
    圖片對於國中生第二外語字彙習得及故事書閱讀理解之影響
    (2015) 王孟勤; Wang, Mon-Chin
    本研究旨在探究台灣國中學生在閱讀圖畫故事書時, 圖片對於單字習得及閱讀測驗的效果。圖畫書因為有提供圖片,也許能提供英文初學者額外的資料來推測單字及理解文本內容。 本實驗中,六十四位台北市立國中的八年級生在兩個連續的星期內閱讀兩本故事書,而兩本書以兩種模式呈現: 一本有圖片,另一本則無,同時也平衡兩本書的閱讀順序及呈現模式。每讀完一本書,學生們就接受立即的單字選擇題考試以及是非題的閱讀測驗。在實驗結束兩個星期後,學生們接受同一組單字的單字後測,並且填寫關於讀者感受的問卷。 T檢定的結果顯示,整體而言,提供圖片的模式確實能促進立即性以及兩個星期後的單字的辨識。此外,圖片的提供也可以促進閱讀理解。然而,進一步個別分析兩本故事書,發現圖片的功用只於其中一本關於露營的故事書較顯著; 另一本關於棒球的故事書中,圖片的有無並沒有在單字考試, 閱讀測驗及單字後測上達到顯著的效果。藉由此結果可以推論:關於棒球這本故事書,因為棒球這個題材較為學生熟知且故事內容較淺顯,學生較不需要倚賴圖片。因此,書本題材的不同或許會平緩圖片對國中生在單字認識及閱讀理解的效果。最後,本論文提出對於以圖畫書為閱讀教材的教學建議以及未來相關實驗的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