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5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中文「老」字之第一語言習得研究
    (2013) 徐佩瑜; Pei-Yu Monica Hsu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之兒童對中文「老」字的隱喻辭意理解,主要探討的議題包括標誌理論、語意透明度、生命效應、題型效應以及年齡因素。本研究包含兩個理解能力測驗:口頭詮釋測驗與選擇題測驗。研究對象包含實驗組的一百位兒童,依平均年齡七歲至十一歲分成五組,每組二十人,以及對照組的二十位成人。 研究結果顯示,字面意義比隱喻意義容易習得。其中,兒童對語意較模糊的隱喻用語有較多錯誤,兒童的理解能力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老」的生命效應除了與修飾的名詞搭配有關之外,亦與隱喻意義之辨識有關。在題型效應方面,兒童在選擇題測驗的表現比口頭詮釋測驗好,顯示兒童在辨識隱喻用語語意之能力優先於口頭詮釋。最後,年齡是習得隱喻用語的關鍵因素,七歲兒童仍在理解字面語意階段,八歲及九歲兒童雖能理解隱喻用語,但仍未達到成人能力的階段,十歲及十一歲兒童已能理解隱喻用語搭配無生命名詞;總言之,兒童對於「老」隱喻用語之習得能力隨著年齡增長而提升。
  • Item
    以華語為母語的兒童對分類詞第一語言習得之研究
    (2019) 江冠嫻; Chiang, Kuan-Hsien
    本研究旨在探討華語為母語兒童對於華語中可數名詞分類詞(count-noun classifiers)和不可數名詞分類詞(noncount-noun classifiers)以及個體分類詞(individual classifiers)和群體分類詞(group classifiers)還有形狀分類詞(shape classifiers)之習得過程與發展。主要研究的議題包括兒童對華語不同語意類別的分類詞的習得表現,以及年齡是否影響兒童在分類詞上的理解與表達。本研究包含兩個實驗:第一個實驗為圖片描述測驗,第二個實驗為圖片圈選測驗。研究對象依照年齡共分為三組:第一組為五到六歲兒童、第二組為七到八歲兒童、第三組為九到十歲兒童,每組各十六人,以及二十位成人為對照組,總共六十八位。 研究發現,在可數名詞分類詞和不可數名詞分類詞上,各組兒童的不可數分類詞表現皆優於可數名詞分類詞。在個體分類詞與群體分類詞方面,各組兒童的個體分類詞表現皆優於群體分類詞。在形狀分類詞表現方面,不規則的三維(three-dimensional)分類詞比二維(two-dimensional)分類詞容易習得,二維分類詞又比一維(one-dimensional)分類詞來得容易,而規則的三維分類詞對兒童來說難度最高。最後,兒童對分類詞的理解與表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有所提升,五到六歲兒童雖已能理解大多數的分類詞,其表現尚未及成人,部分形狀分類詞亦無法完全表達,七到八歲兒童雖能理解及表達各類分類詞,但其理解與成人母語者僅部分相同,而在九到十歲兒童在各類分類詞的表現,已達成人母語者之理解能力,但其分類詞之表達與母語者仍有顯著差異。
  • Item
    第一語言習得中華語文情態助動詞「會」之研究
    (2018) 李翰綸; Lee, Han-Lun
    本研究主旨探討以華語為母語兒童對於中文情態助動詞 「會」的語意習得,主要研究的議題包含兒童對該情態詞之五種語意理解、口語表現、習得順序、「會」的語意發展以及年紀因素。本研究語料來源包含: 詮釋測驗之是非題與CHILDS 語料庫。研究對象包括三歲組、四歲組、五歲組、六歲組以及成人組各十六人,總共八十位。 研究結果顯示: 多數兒童之語意詮釋不同於口語表達。其中孩童對於語意屬性較難分辨有諸多錯誤,孩童對於 「會」的詮釋能力隨著年齡進步。口語表達方面,兒童對於 「會」的某些語意尚未理解熟悉,五歲組與六歲組的部分表現與成人組相似。兒童的情態動詞 「會」之習得順序部分支持前人研究成果。至於「會」的語意發展,本研究發現兒童的語意詮釋與口語表現皆不同於先前文獻。最後,年齡差異對於研究結果有顯著影響,三歲及四歲兒童仍處於詮釋部分「會」的語意階段,五歲及六歲雖能完全詮釋「會」的五種語意功能,但惟有部分達到成人表現;總言之,兒童對於 「會」的語言習得隨年紀增長而提升,但仍尚未完全習得成人之語言能力。
  • Item
    中文驢子句與光桿條件句之第一語言習得
    (2018) 林韋伶; Lin, Wei-l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文為母語之兒童對於量化相關句構之詮釋與發展。探討內容為兒童第一語言習得之過程中,對中文驢子句與光桿條件句詮釋的差異,以及影響其詮釋之因素。本研究包含兩階段的詮釋測驗:第一階段是單句測驗,觀察兒童對量化相關句構之理解差異;第二階段則是加入語境,用以了解兒童是否會因而影響其解讀。研究對象依年齡與年級共分為四組:幼兒園大班、小學二年級、四年級、成人,每組皆為十八人。 研究結果顯示,該兩種句構的詮釋隨著年齡的增長,解讀能力逐漸與成人之詮釋一致。首先,對於這兩種句構的比較,每組兒童皆能在解讀上,顯示兩種句構並無相關性,而在這兩種句構的解讀方面,越高年級越能掌握到其意涵。在驢子句裡,量化詞對解讀有深遠的影響,但各個量化詞影響語句詮釋有不同的趨勢:「每」的意涵最為明確,因此每組孩童皆能容易解讀其語句;「不是每個」對於幼兒園大班尚有難度,但小學二年級、四年級孩童已能有成人解讀能力;「有些」所表達的意涵最為模糊,實驗所收錄之孩童,在解讀上尚未完全成熟。另外,光桿條件句則是測試句構之對等性對解讀之影響,實驗結果顯示,每組皆在對等條件句上表現較佳,且皆在對等結構上和成人有相近的解讀能力;但在不對等條件句上,只有小學二年級、四年級才有和成人一樣的解讀能力。最後,探討語境的加入是否影響兒童對於此兩種句構上的解讀,實驗結果顯示,除了幼兒園大班對於語境加入並無太大差異外,其他組皆在語句之詮釋上,有著顯著的影響。國小二年級已可以詮釋在偏置語境下的驢子句,而國小四年級則可以完全解讀支持語境與偏置語境下的驢子句,及支持語境下的光桿條件句。
  • Item
    以中文為母語的兒童頻率副詞詮釋之實證研究
    (2017) 鄭羽辰; Cheng, Yu-Chen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之兒童頻率副詞詮釋的發展。本研究主要包含兩階段理解測驗:第一階段為辨認與排序測驗,可得知兒童對於頻率副詞的理解差異;第二階段為接受度測驗,可觀察兒童對於頻率副詞修飾動詞事件種類的接受程度是否有別,語境效應亦融入此階段測驗中。兩階段測驗皆探討年齡效應。研究對象包含實驗組的八十位兒童,依其就讀年級分為四組:幼兒園大班、小學二年級、四年級、六年級,每組各二十位,以及對照組的成人二十位。 研究結果顯示,頻率副詞之習得隨著年齡增長,理解能力逐漸與成人趨向一致。典型頻率副詞的語意較非典型頻率副詞模糊,因此兒童較難理解典型頻率副詞,六年級兒童亦尚未具備成人母語者理解典型頻率副詞的能力,但四年級兒童已可正確理解非典型頻率副詞。關於頻率副詞用於修飾的動詞事件方面,除了大班兒童外,其他組兒童皆對於頻率副詞修飾有界動詞事件的接受度遠高於頻率副詞修飾無界動詞。而且,四年級、六年級兒童及成人組對於頻率副詞修飾有界動詞事件的次類型有相似的接受度。由於四年級兒童已具備理解非典型頻率副詞意思的能力,亦能依頻率副詞能修飾的事件區分出有界與無界動詞事件,對於有界動詞的各項次分類,亦皆能接受其被頻率副詞修飾,因此,四年級是習得中文頻率副詞的關鍵期。最後,語境效應在本研究呈現負面效果,受試者在提供語境的試題中,對句子的接受度普遍降低。
  • Item
    華語「臭」字相關慣用語與成語之第一語言習得
    (2016) 鄭淑君; Cheng, Shu-Chun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華語為母語的學童如何詮釋華語「臭」字相關慣用語與成語。三大操縱變因包含慣用語與成語之差別、熟悉度和語境效應。本研究方法採用兩個口頭詮釋測驗,分別讓受試者在有無語境提示下詮釋「臭」字相關慣用語與成語。研究對象共分為六組,每組十五人,分別由平均年齡六歲、七歲、九歲、十二歲和十五歲學童與成人共九十位受試者所組成。 研究結果如下:首先,關於慣用語與成語兩類表現,可視為華語口語及書面語的掌握差異。五組學童組皆在慣用語之譬喻詮釋較佳,而成人組則為成語。然而,熟悉度被證實對大班、小二學童造成顯著影響。五組受試者皆在熟悉之慣用語與成語表現最佳,而成人組則在不熟悉類別仍表現優異。各組皆在提供語境測驗中展現較好的表現,所以語境效應的確能幫助六組受試者理解隱喻。最後,根據各組學童受試者與成人組之「臭」字相關慣用語與成語詮釋表現來看,可發現掌握隱喻之能力隨著年齡增加而進步。大班學童尚未具備詮釋隱喻之能力,其詮釋偏向字面意義為主。小二學童比大班表現佳,但仍較依賴字面意義。小四學童開始能詮釋隱喻。此三組兒童皆需要語境之提示達到正確詮釋隱喻。小六學童和九年級學生能在字詞獨立狀況下,成功詮釋隱喻,但此兩組表現仍未達成人組之表現。
  • Item
    中文「都」與「連…都」句式之第一語言習得比較
    (2015) 吳怡萱; Edea Yi-Hsuan Wu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華語為母語之兒童對數量詞「都」與「連…都」句式之理解,主要探討的議題包括複數限制、區域限制、分配性、前提以及年齡等因素。本研究包含兩個理解能力測驗:是非判斷測驗與詮釋測驗。研究對象包含實驗組的六十八位兒童,依平均年齡四歲至七歲分成四組,每組十七人,以及成人組的十七位以華語為母語的大學生。 研究結果顯示,數量詞「都」的句式比「連…都」句式容易習得。其中,複數限制證實存在於「都」字句,而區域限制則是同時存在「都」與「連…都」句式中。此外,研究亦發現年齡是習得的關鍵因素,四歲到六歲兒童雖能理解「都」與「連…都」句式中的句法限制,但其表現仍未達到成人語感的階段,七歲兒童已能如同成人般理解複數限制、區域限制、數量詞「都」的分配性與「連…都」的前提;總言之,兒童對於「都」與「連…都」句構之習得能力隨著年齡增長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