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5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中文「老」字之第一語言習得研究
    (2013) 徐佩瑜; Pei-Yu Monica Hsu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之兒童對中文「老」字的隱喻辭意理解,主要探討的議題包括標誌理論、語意透明度、生命效應、題型效應以及年齡因素。本研究包含兩個理解能力測驗:口頭詮釋測驗與選擇題測驗。研究對象包含實驗組的一百位兒童,依平均年齡七歲至十一歲分成五組,每組二十人,以及對照組的二十位成人。 研究結果顯示,字面意義比隱喻意義容易習得。其中,兒童對語意較模糊的隱喻用語有較多錯誤,兒童的理解能力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老」的生命效應除了與修飾的名詞搭配有關之外,亦與隱喻意義之辨識有關。在題型效應方面,兒童在選擇題測驗的表現比口頭詮釋測驗好,顯示兒童在辨識隱喻用語語意之能力優先於口頭詮釋。最後,年齡是習得隱喻用語的關鍵因素,七歲兒童仍在理解字面語意階段,八歲及九歲兒童雖能理解隱喻用語,但仍未達到成人能力的階段,十歲及十一歲兒童已能理解隱喻用語搭配無生命名詞;總言之,兒童對於「老」隱喻用語之習得能力隨著年齡增長而提升。
  • Item
    中文安慰言語行為之比較研究:以華語為第二語言的英語與日語學習者為例
    (2018) 葉惠真; Yeh, Hui-Chen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華語為第二語言的英語與日語學習者對中文安慰策略的有效度判斷以及使用情形,並驗證不同操縱變因(如:被安慰者的社會權力高低、事件嚴重程度及情境類型)對安慰策略的影響程度。研究對象共為十二名英語和十七名日語的中級華語學習者以及二十名中文母語者作為對照組,參與本研究的兩項測驗:一為有效度判斷,二為口頭完成情境對話。研究發現如下: 一、 情境類型的操縱因素對受試者的有效度判斷及使用情形影響最大,其次是事件嚴重程度,而被安慰者的權力高低影響則最小。 二、 提供支持、建議和鼓勵策略在有效度判斷中較同情及安撫策略有效。然而只有建議策略在口頭情境完成的測驗中仍被大量使用,其他兩種策略被安撫策略所取代。 三、 除了對提供支持策略的有效度評價不如中文母語人士高之外,英語和日語的華語學習者的表現大致與對照組相同。 四、 受試者普遍採用組合式的安慰策略,受歡迎的組合通常皆含有建議策略。 五、 日語學習者在面對更高權力的被安慰者的情況下比英語學習者更加看重安撫策略,並且在嚴重度高的情況下採用更多鼓勵策略。另一方面,英語組的人均安慰策略總數比日語組要來的多。 根據上述結果,我們認為三種操縱因素各發揮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也證實對於安慰策略的有效度判斷與實際策略使用間確實存在影響差異。而且,跨文化差異仍存在於安慰策略的學習中。
  • Item
    語言相對論:中文分類詞之事件相關腦電位研究
    (2019) 胡世強; Hu, Shih-Chiang
      語言相對論(linguistic relativity,又稱薩丕爾-沃夫假說,Sapir-Whorf hypothesis)主張語言結構會影響語言使用者的世界觀,不同語言的使用者也因此擁有不同的思考模式。語言相對論的相關文獻並未呈現一致的研究結果,而這樣的不一致可歸因於行為實驗研究方法的侷限性。即便是支持語言相對論的實證研究也常因使用行為實驗而備受詬病,因為那些“無趣老套”的實驗發現通常都是在有語言干擾─可能是語言的實驗刺激或是受試者的內在獨白(internal monologue)─的情況下產生(如Pinker 2007 [1994])。Thierry (2016) 則建議,若要檢驗此假說,研究語言相對論的學者應該測量構基於無意識感知處理的自發大腦活動。   本研究旨在利用事件相關腦電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探討在不使用語言的情形下,中文母語者的視覺感知是否仍會受中文分類詞影響。受試者為中文母語者與英文母語者各十四名。實驗採用特異刺激典範(oddball paradigm),而受試者的作業則是在察覺目標刺激時按鍵。實驗刺激分成標準刺激(四種使用相同分類詞的物體照片,出現概率80%)、特異刺激(一種使用不同於標準刺激分類詞的物品照片,出現概率15%)與目標刺激(一張貓的照片,出現概率5%)。根據分類詞的分類,特異刺激與標準刺激的差異可能造成維度內違反(within-dimension deviant),或維度間違反(between-dimension deviant)。   實驗結果發現,與標準刺激相比,只有中文母語者的維度內違反特異刺激誘發了顯著的P2效應(150-250 ms),顯示出分類詞影響了中文母語者的物體概念分類與感知。本研究結果異於前人的相關研究,因前人多以語言作為實驗刺激,且發現分類詞的影響只存在於非快速的(unspeeded)實驗作業中(Huang& Chen 2014; Imai & Saalbach 2010; Saalbach & Imai 2007)。   雖然分類詞的效果非常精細,但這樣的效果揭示了在沒有語言信息與語言處理的情況下,語言仍影響著其他非語言的認知功能。
  • Item
    中文驢子句與光桿條件句之第一語言習得
    (2018) 林韋伶; Lin, Wei-l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文為母語之兒童對於量化相關句構之詮釋與發展。探討內容為兒童第一語言習得之過程中,對中文驢子句與光桿條件句詮釋的差異,以及影響其詮釋之因素。本研究包含兩階段的詮釋測驗:第一階段是單句測驗,觀察兒童對量化相關句構之理解差異;第二階段則是加入語境,用以了解兒童是否會因而影響其解讀。研究對象依年齡與年級共分為四組:幼兒園大班、小學二年級、四年級、成人,每組皆為十八人。 研究結果顯示,該兩種句構的詮釋隨著年齡的增長,解讀能力逐漸與成人之詮釋一致。首先,對於這兩種句構的比較,每組兒童皆能在解讀上,顯示兩種句構並無相關性,而在這兩種句構的解讀方面,越高年級越能掌握到其意涵。在驢子句裡,量化詞對解讀有深遠的影響,但各個量化詞影響語句詮釋有不同的趨勢:「每」的意涵最為明確,因此每組孩童皆能容易解讀其語句;「不是每個」對於幼兒園大班尚有難度,但小學二年級、四年級孩童已能有成人解讀能力;「有些」所表達的意涵最為模糊,實驗所收錄之孩童,在解讀上尚未完全成熟。另外,光桿條件句則是測試句構之對等性對解讀之影響,實驗結果顯示,每組皆在對等條件句上表現較佳,且皆在對等結構上和成人有相近的解讀能力;但在不對等條件句上,只有小學二年級、四年級才有和成人一樣的解讀能力。最後,探討語境的加入是否影響兒童對於此兩種句構上的解讀,實驗結果顯示,除了幼兒園大班對於語境加入並無太大差異外,其他組皆在語句之詮釋上,有著顯著的影響。國小二年級已可以詮釋在偏置語境下的驢子句,而國小四年級則可以完全解讀支持語境與偏置語境下的驢子句,及支持語境下的光桿條件句。
  • Item
    中文「可愛」的語意、用法及其近十年的改變
    (2017) 陳鈺潔; Chen, Yu-Chieh
    中文的可愛一詞,字典定義為「討人喜愛的」,通常直譯為英文的cute,但其語意及用法卻遠超出字典的定義及英文的cute。雖然已有文獻研究過日文kawaii的語意及中文可愛與日文kawaii的異同,但就我知識所及,目前仍無人探討過台灣中文裡可愛一詞的語意及用法,更無人研究過在此社交媒體平台普及的年代可愛的創新用法。鑑於此,此論文旨在探討 (一)中文可愛一詞的描述範圍,(二)可愛的語意及其語用功能,及 (三)可愛的語意及用法在社交媒體平台發明前及發明後的異同。 本研究以語料為依據,探討不同語境和不同年代下的可愛。總共收集了八百筆可愛的語料,四百筆來自中央研究院漢語平衡語料庫(第四版),另外四百筆來自廣泛被使用的社交媒體平台—臉書及狄卡。漢語平衡語料庫的語料是來自1981至2007年間的文章,此組語料代表了社群網路尚未發達前的語料; 而取自臉書及狄卡的語料則代表2007至2017年間網路上的語言使用。本研究根據這兩組語料,調查分析可愛的描述範圍、語意、功用及其可能的改變。 本論文研究結果包含三個部分: (一)可愛的描述範圍,(二)可愛的語意,及(三) 可愛的語用功能。就(一)可愛的描述範圍來說,在漢語平衡語料庫及社交媒體平台當中,可愛主要用來形容人類,如小孩和大人,再者是非人類,如有生命及無生命的對象,最後是事件。但是,在兩組語料中,這些對象被形容為可愛的特質卻不盡相同。在漢語平衡語料庫中,超過半數的人類之所以被形容為可愛,是因為他們的外在特色;然而,在社交媒體平台中,大多數的人類會被稱作可愛,是因為他們的行為表現,像是他們的禮儀、行為、態度和個性。至於非人類部分,在兩組語料中均發現,當可愛用來形容無生命的對象時,大多是因為這些對象所擁有的外在特色。可愛形容的第三個類別是事件,兩組語料在此類別有明顯的差異,在社交媒體平台中,高達12.1%的可愛是用來形容一整個事件,然而,在漢語平衡語料庫中,這一類可愛的用法只佔了0.8%。就(二)可愛的語意來說,兩組語料中大多數的可愛是用來表達正面意思。但儘管有此相似之處,兩組語料仍有差異存在。在社交媒體平台中,可愛出現了新的語意—「有娛樂效果的」。除此之外,在漢語平衡語料庫中,最常見的三種可愛的語意是「討人喜愛的」(62.3%)、「值得稱讚的」(11.9%) 及「單純的」(8.6%), 而在社交媒體平台中最常見的語意則為「討人喜愛的」(49.9%)、「有娛樂效果的」(12.1%) 及「好笑的」(10%)。就(三)可愛的語用功能而言,雖然可愛在兩組語料當中都可以被用來當作規避語,但在社交媒體平台中,可愛被發現有著另外一項功能:表達一個人驚訝的心理狀態。 期望透過本研究,我們能夠更了解可愛的各種語意及用法,也能對其在近十年間的改變有進一步的認識。
  • Item
    以中文為母語的兒童頻率副詞詮釋之實證研究
    (2017) 鄭羽辰; Cheng, Yu-Chen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之兒童頻率副詞詮釋的發展。本研究主要包含兩階段理解測驗:第一階段為辨認與排序測驗,可得知兒童對於頻率副詞的理解差異;第二階段為接受度測驗,可觀察兒童對於頻率副詞修飾動詞事件種類的接受程度是否有別,語境效應亦融入此階段測驗中。兩階段測驗皆探討年齡效應。研究對象包含實驗組的八十位兒童,依其就讀年級分為四組:幼兒園大班、小學二年級、四年級、六年級,每組各二十位,以及對照組的成人二十位。 研究結果顯示,頻率副詞之習得隨著年齡增長,理解能力逐漸與成人趨向一致。典型頻率副詞的語意較非典型頻率副詞模糊,因此兒童較難理解典型頻率副詞,六年級兒童亦尚未具備成人母語者理解典型頻率副詞的能力,但四年級兒童已可正確理解非典型頻率副詞。關於頻率副詞用於修飾的動詞事件方面,除了大班兒童外,其他組兒童皆對於頻率副詞修飾有界動詞事件的接受度遠高於頻率副詞修飾無界動詞。而且,四年級、六年級兒童及成人組對於頻率副詞修飾有界動詞事件的次類型有相似的接受度。由於四年級兒童已具備理解非典型頻率副詞意思的能力,亦能依頻率副詞能修飾的事件區分出有界與無界動詞事件,對於有界動詞的各項次分類,亦皆能接受其被頻率副詞修飾,因此,四年級是習得中文頻率副詞的關鍵期。最後,語境效應在本研究呈現負面效果,受試者在提供語境的試題中,對句子的接受度普遍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