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5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以中文為母語之兒童中文示證性標記之理解與使用
    (2021) 陳韋伶; Chen, Wei-L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的兒童對中文示證性標記之習得,主要探討的議題包括:訊息來源類型、習得順序、題型效應以及年齡效應。本研究包含兩項測驗:圖片敘述測驗與選擇題測驗,分別測試兒童的表達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研究對象包含實驗組的四十位孩童,依年齡三歲及五歲分成兩組,每組二十人;另外有對照組的二十位以中文為母語的成人。研究結果顯示,直接訊息來源的標記比起間接訊息來源的標記更早習得。其中,視覺和非視覺訊息的標記對兒童來說同樣容易;比起轉述訊息的標記,兒童對推論訊息的標記有較多誤用。在題型效應方面,兒童在選擇題測驗的表現顯著優於他們在圖片敘述測驗的表現,顯示兒童辨識中文示證性用語的能力比起使用相關標記表達訊息來源的能力來得更好。最後,本研究發現年齡是習得中文示證性標記的關鍵因素。三歲兒童已經可以掌握直接訊息來源的標記,但仍難以理解間接訊息來源的標記;五歲兒童處理間接訊息來源標記的能力比起三歲兒童已有顯著增強,但仍未達到成人能力的階段。總言之,以中文為母語的兒童對中文示證性標記習得的能力隨著年齡增長而提升。
  • Item
    以中文為母語的兒童詮釋稱代詞「人家」之 實證研究
    (2013) 許硯晴; Yen-ching Abbie Hsu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的兒童對稱代詞「人家」之第一語言習得。相較於中文的其它代名詞,「人家」的語意相對複雜,兒童在習得過程可能較為困難。本研究主要探討指涉歧義、指涉方向、指涉對象、題型及年齡是否會影響兒童對稱代詞「人家」的語意詮釋及表達。針對指涉歧義,本研究將句型分成兩大類:單指句與複指句。在這兩大類句型下,分別加入前指/後指,定指/非定指兩控制變因。為了避免潛在的實驗效應,本研究採用兩種測驗題型:圖片選擇測驗題與模仿測驗題。研究對象包含實驗組的八十位兒童,依平均年齡四歲到八歲分成五組,每組十六人,以及對照組的十六位成人。 實驗結果顯示,指涉歧異、指涉對象、指涉方向、題型、年齡皆會影響兒童對稱代詞「人家」之詮釋及表達。首先,受試者對於單指句表現優於複指句,印證了歧義句的困難度較高之假設。在指涉方向方面,研究對象皆能接受後指句,雖然兒童在前指句的表現仍優於後指句,但他們對後指句的理解與表達,隨著年齡而增長。在指涉對象方面,受試者在定指句表現得比非定指句好,呼應文獻中兒童對於名詞的認知發展為具體先於非具體。題型效應顯示,兒童在圖片選擇測驗的表現較模仿測驗佳,說明此稱代詞的習得是理解先於表達。此外,在模仿測驗的句型分析中,錯誤句型大多反映受試者對於複指、後指以及非定指句之理解度較低,因而使用省略或代替策略來完成表達。最後,在年齡效應方面發現,七歲兒童之整體表現優於四~五歲受試者,因此六至七歲期間應是兒童習得中文稱代詞「人家」的關鍵期。
  • Item
    中文條件句之第一語言習得
    (2012) 呂建慧; Chien-hui Rose Lu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 中文為母語的兒童對條件句之第一語言習得。主要研究五種中文條件句在標記性、語境、題型及年齡是否會影響兒童對此結構的習得。為了避免潛在的實驗效應,本研究採用兩種實驗題型,解釋測驗與模仿測驗。研究對象包含實驗組:依年齡三到七歲分為五組,每組18人,共90人;及對照組:18位中文為母語的成人。 實驗結果顯示,在條件句的習得中,標記性、語境、題型及年齡皆對兒童認知及表達造成影響。五種條件句可分為無標記性及標記性。對兒童而言,無標記性的句首條件副詞條件句最容易習得,而最讓兒童感到困難的則是標記性的句末條件副詞條件句。此現象同時印證了無標記條件句較標記條件句較早習得之假設。在語境方面,受試者在假設條件句表現地較反事實條件句佳,呼應文獻中兒童的認知發展模式為假設先於反事實。而題型效應則顯示受試者在解釋題型中明顯表現地比模仿測驗好,說明此結構的理解優先於表達。此外,模仿測驗的其他句型分析中,五種不同於標的句型大多來自於受試者較不熟悉的標記性條件句。而受試者最常使用插入策略,亦即插入無標記性的句首條件副詞。在年齡效應方面,六歲是兒童習得中文條件句的轉變期,同時也於此時達到成熟階段。
  • Item
    中文代名詞的名詞詮釋
    (2011) 黃彥蓉; Yann-Jong Hu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的兒童對代名詞詮釋的習得,在過往研究中,學者發現代名詞的詮釋不管是在中英文、或是在成人與兒童之間皆有不同,以中文為母語的小孩比起以中文為母語的成人、或是以英文為母語的小孩,會更為接受反向指涉。然而指涉的方向並非唯一影響代名詞詮釋的因素,於本研究中,我們認為先行詞與代名詞的關係亦為另一影響兒童習得代名詞指涉的重要因素。針對先行詞與代名詞的關係,代名詞出現的句型在本研究中共分為五類:主詞─主詞(SS)、主詞─受詞(SO)、受詞─主詞(OS)、受詞─受詞(OO),以及所有格(Poss)。在施測部份,本研究採用三種測驗:有情境的圖片判斷題(Picture-identification task with a rich context, PIC task)、無情境的圖片判斷題(Picture-identification task without a rich context, PI task)、與模仿測驗(imitation task, IM task),以測試兒童對於代名詞的詮釋。受試者包括從三歲到未滿八歲的八十位兒童,以年齡區分共分為五組,每組十六人,以及十六位成人作為對照組。 研究發現,先行詞─代名詞的關係、句型關係、代名詞指涉的方向,以及先行詞的類型皆會對代名詞詮釋造成影響。在先行詞與代名詞關係部份,若依詞類區分為三大類型,實驗對象在先行詞為主詞的表現較好,甚於先行詞為受詞、以及代名詞在所有格的位置。若從次分類來看,受試者在主詞─受詞類型表現得比在主詞─主詞時好,在受詞─主詞類型時的表現則比在受詞─受詞類型時好。在句型影響部份,兒童在嵌入句的表現優於在從屬子句的表現。而在代名詞指涉方向的部份,不同於英文的第一語言習得,實驗對象皆接受往後指涉,且實驗對象對往後指涉的理解亦隨著年齡而增長。然而,若相較於往前指涉,在往前指涉的代名詞詮釋表現上仍優於往後指涉。關於先行詞類型的部份,若先行詞在句法範圍裡,對於代名詞指涉的表現會優於在先行詞在篇章中的表現。至於不同測驗的影響方面,年幼兒童在理解測驗表現比在產出測驗好。大部分的受試者在有語境的理解測驗表現比在無語境的理解測驗佳。最後,考慮年齡與代名詞指涉的關聯性,研究發現六歲左右可能是習得代名詞指涉的重要時期,但要完全習得成人的代名詞指涉則可能要延至八歲以後。
  • Item
    以中文為母語的兒童習得漢語結果複合動詞之實證研究
    (2011) 董于嘉; Tung, Yu-Chia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之兒童對於中文複合式動詞 (RVCs)之習得。本研究依中文複合式動詞組成成分的語意為依據,將之分為三類,分別是:狀態–結果 State-Result (StaR) RVC;活動–結果 Activity-Result (ActR) RVC;瞬間動作–結果 Semelfactive-Result (SemR) RVC。研究議題包括隱喻效應、詞類效應、完結性結構、與實驗效應。本研究採用兩種實驗題型:看圖聽故事回答與看圖片選擇題測驗。研究對象包含實驗組的一百位兒童,依平均年齡四至八歲分成五組,每組二十人,以及對照組的二十位成人。 研究結果顯示,非隱喻性用法比隱喻性用法容易習得,受試者大約在六歲左右即可將兩者區分。整體而言,受試者在圖片選擇題測驗的表現比看圖聽故事回答的表現還好。此外,對母語為中文的小孩子們而言,中文複合式動詞的習得順序大致上ActR > SemR > StaR的傾向。ActR 為最先習得的類別,SemR容易習得,但是不易了解此動詞的核心意義,而StaR在年幼時較難習得,但是一旦在八歲時習得後,極容易達到成人的程度。此研究也顯示,語意特徵 [- Static] and [+ Durative] 大約在小孩子五歲時習得,而 [+ Static] 則大約在八歲時習得。
  • Item
    以中文為母語的學齡前兒童疑問詞「怎麼」與助動詞「會」之習得研究
    (2008) 李奇璋; Chi-chang Roy Li
    本研究藉由中文疑問詞「怎麼」來探討以中文為母語的學齡前兒童對於方法問句與因果問句的習得。主要的議題包括方法問句與因果問句的習得順序、主事效應、泛指效應、題型效應,年齡因素,以及其他相關問法的句型。本研究共設計兩個測驗:圖片選擇測驗與問句形成測驗。研究對象為48位以中文為母語的學齡前兒童,根據其年齡分為三組(第一組為四歲零個月至四歲十一個月、第二組為五歲零個月至五歲十一個月、及第三組為六歲零個月至六歲十一個月)。 研究結果顯示如下。首先,學齡前兒童對於方法問句與因果問句的分辨,並未達到統計上的差異。但是就平均數而言,學齡前兒童在因果問句的得分比方法問句稍微高些。其次,主事效應的確對於「怎麼」問句有影響,此現象對於四歲的孩童尤為顯著。第三,泛指效應對於孩童在「怎麼」問句的影響達到顯著,尤其是方法問句方面。第四,題型效應對受試者影響也很大,兒童在理解性測驗的表現比口說表現來得優異。第五,在口說表現測驗中,雖然 「會怎麼」與「怎麼會」問句使用次數極少,但其他因果問句使用的次數比方法問句來得頻繁。最後,年齡的確影響孩童對於「怎麼」問句的表現。年齡越大的兒童表現越好,且受到主事效應及泛指效應的影響也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