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08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以斑馬魚為模式調查環境酸化與鉑類化療藥物對毛細胞與離子細胞的影響(2019) 洪君儀; Hung, Giun-Yi淡水生態系統的酸化已被認為是全球性的環境問題,並導致魚類行為的變化。然而,酸性環境是否造成淡水魚側線系統的功能改變仍然是未知的。此外,許多研究揭露藥物汙染水環境的事實,其中包括抗癌化療藥物。然而這些藥物造成的環境作用、環境影響的程度與廣度鮮為人知。本研究目的在於檢視斑馬魚胚胎暴露於酸性或鹼性淡水時,是否改變了神經丘毛細胞的表達和功能。並藉由決定鉑類化療藥物(順鉑)對於表皮離子細胞與毛細胞產生影響之最小濃度,了解順鉑之亞致死效應,以應用於鉑類藥物造成水環境影響之早期風險評估。將斑馬魚胚胎暴露於不同的酸鹼pH值環境中,分析長期暴露(受精後0~96小時)與短期暴露(受精後48~96小時)對胚胎形態與側線毛細胞功能之影響。另外,將斑馬魚胚胎受精後長期暴露於不同濃度的順鉑後,分析胚胎形態、存活率、體長、及魚體的離子(鈉、氯、鈣)與鉑含量。功能分析方面,利用掃描式離子選擇電極,分析側線毛細胞功能(機械傳導通道鈣離子流)與皮膚離子細胞排酸功能。結果顯示,長期暴露於pH5條件下,側線毛細胞數量與功能皆下降。短期暴露於pH5條件下,僅毛細胞功能下降,然而毛細胞數目不變。進一步利用morpholino oligonucleotides進行基因減弱,降低H+-ATPase與 gcm2 表現,使得調節酸鹼平衡機制受損後,發現胚胎毛細胞數量與功能皆下降。此外,胚胎長期暴露於濃度由低至高的順鉑中,毛細胞功能最先受損(濃度1 µM)、隨後是毛細胞數與魚體氯離子含量下降(濃度10 µM)、離子細胞排酸能力下降及魚體鈉與鈣離子含量下降(濃度50 µM)、體長與離子細胞密度下降(100 µM)、最後是存活率下降(濃度500 µM)。研究結果顯示酸性環境會導致神經丘毛細胞功能受損。對於順鉑引起之毒性,毛細胞明顯比離子細胞更敏感。本研究利用掃描式離子選擇電極偵測毛細胞與離子細胞功能之改變,決定順鉑最低影響濃度,此法有高達500倍相較於偵測存活率變化之敏感度,未來可應用於偵測鉑類藥物對於水環境造成之早期風險評估。Item N-乙醯半胱氨酸對斑馬魚仔魚側線毛細胞的影響(2019) 馮瑩茜; Phong, Ying-ChiannN-乙醯半胱氨酸(N-acetyl cysteine,NAC)是一種作為營養食品的抗氧化劑。在水產養殖上使用N-乙醯半胱氨酸餵食吳郭魚亦可以降低微囊藻毒素和柱孢藻毒素所產生的氧化壓力。此研究的目的是想要探討抗氧化劑NAC的潛在毒性及致死劑量,以便未來在魚類上作為抗氧化劑的應用。此外測試NAC對於新黴素所造成耳毒性傷害是否有保護作用。我們將斑馬魚長時間及短時間曝露於NAC,並觀察NAC對斑馬魚的影響。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NAC會對斑馬魚仔魚造成死亡的現象,並且其藥效與濃度成正相關。另外,NAC對各個發育的指標都會帶來負面的影響,如存活率、孵化率、斑馬魚仔魚的體長及心跳速率。另外,使用FM1-43這活體染劑,可得知NAC在急性或是慢性處理下都會減少斑馬魚仔魚的毛細胞。急性NAC處理後會增加毛細胞的氧化壓力。除此之外,NAC亦會減少斑馬魚仔魚卵黃囊上的離子細胞密度。從以上的結果可得知不管是急性或是慢性的NAC處理都會對斑馬魚造成毒性傷害。Item 汞對於斑馬魚仔魚側線感覺與離子調節功能之影響(2018) 潘予芹; Pan, Yu-Chin汞(Hg)是一種具高毒性的重金屬,非常容易藉由生物累積的方式進入食物鏈。其毒性取決於他的化學結構、接觸途徑以及物種,目前已有許多在人體及哺乳類動物實驗中,證明長期暴露在汞確實會造成損傷,即使是在低濃度下仍有極高的風險。先前對於汞造成斑馬魚影響的研究相當多,主題大多著重在汞對於斑馬魚胚胎時期神經與腦部發育的影響,較少去探討孵化後仔魚暴露在含汞的環境下,其皮表的離子細胞以及毛細胞的影響。本實驗利用斑馬魚仔魚作為模式物種,分別暴露於短時間(4 hrs)與長時間(48 hrs)含汞(氯化汞、甲基汞)的水體當中,觀察仔魚表皮的毛細胞與離子細胞;這兩型細胞分別負責機械性感受器的功能、排酸功能。短時間暴露於氯化汞和甲基汞後,導致仔魚表皮之毛細胞與離子細胞的細胞數目與功能下降;進而觀察到仔魚逆流行為、活動力以及體內鈣和鈉含量下降。長時間暴露後,於較低的濃度即可觀察到汞所造成的影響,包括細胞數目與功能的下降、逆流行為、體內離子含量及基因表現量的改變。另外,於本實驗我們也觀察到氯化汞與甲基汞所造成的毒性不盡相同。Item 金屬奈米顆粒對斑馬魚仔魚的影響(2017) 方鏡雅; Fang, Ching-Ya近年來奈米科技日新月異,也成為炙手可熱的科技產業之一,但是我們也需要關注金屬奈米顆粒可能對環境及生物造成的風險,在過去的研究中大多是探討金屬奈米顆粒對動物的死亡率、胚胎發育、細胞染色觀察、行為測量、基因表現,較少有更深入的發現。本篇研究目的是利用斑馬魚仔魚為動物模式,探討奈米銅(CuNP)、奈米銀(AgNP)與傳統的金屬離子硫酸銅(CuSO4)、硝酸銀(AgNO3)對仔魚的傷害。主要利用掃描式離子選擇電極技術(SIET)測量細胞的功能,結果顯示毛細胞浸泡在CuSO4、CuNP、AgNO3和AgNP 4小時後,鈣離子流入量下降,而離子細胞的氫離子梯度顯著下降,這說明了毛細胞與離子細胞功能明顯下降。利用FM1-43 及Rhodamine123標定側線毛細胞、離子細胞,結果顯示仔魚浸泡CuSO4、CuNP、AgNO3和AgNP 4小時後,毛細胞數目顯著下降,而離子細胞密度顯著減少。利用qPCR定量分析離子細胞上參與排酸蛋白的基因,結果顯示仔魚浸泡CuSO4、CuNP、AgNO3、AgNP 24小時後,nhe3b的mRNA表現量有顯著提升,表示仔魚可能對Na+吸收與H+排出受到影響,所以SIET測量到H+排出減少可能與此有關。利用CellROX標定產生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的離子細胞,結果顯示離子細胞在CuSO4 (0.5 ppm)、CuNP ( ppm)、AgNO3 (50 ppm)和AgNP (0.1 ppm) ROS有顯著上升,這可能是造成細胞損傷的原因之一。仔魚浸泡在CuSO4、CuNP、AgNO3及AgNP 4小時後,逆流行為顯著下降,最大游泳速度結果顯示只有CuSO4 (0.5 ppm)、CuNP (0.5 ppm)組有顯著下降,在活動力的測量結果發現仔魚只有在AgNO3 (50 ppm) 及AgNP (1.5 ppm)有顯著降低。綜合以上結果證實CuNP、AgNP除了會造成行為異常、細胞產生ROS及基因表現量改變害之外,另外也發現細胞的功能有受到影響,然而金屬奈米顆粒造成細胞的傷害機制仍需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