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7071
Browse
8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提升孩子的生命意義感--死亡教育融入國中健康課程之效果研究(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 2009-07-01) 黃禎貞 ; 林世華 ; 葉國樑 ; 曾治乾本研究目的在瞭解死亡教育融入中學健康課程對青少年生命意義的影響。本研究採用「準實驗設計」,以國中生為研究對象,依研究所需選取嘉義縣某國中學生4班,分派2班為實驗組(55人)、2班為對照組(53人)。實驗組參與8週的死亡教育課程融入課程,對照組在介入期間則參與一般學校課程。實驗組與對照組同時以生命意義量表在教學介入的前1週進行前測、教學介入的後1週與後6週進行後測與追蹤測驗。資料分析以α=.05的顯著水準,採用單變項共變數分析(ANCOVA),結果顯示死亡教育融入學校之健康課程能提升國中生的生命意義感。研究內容針對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且提出建議以供未來研究與實務應用上之參考。Item 青少年自主體重管理計畫效果研究--以澳門肥胖的中學生為例(中華民國學校衛生學會, 2013-12-01) 陳俊明 ; 陳政友Item 高中職戒菸教育介入成效評估之研究--以新北市、臺北市八所高中職學生為例(中華民國學校衛生學會, 2013-12-01) 李淑卿 ; 苗迺芳 ; 李景美 ; 陳政友 ; 龍芝寧 ; 廖信榮 ; 黃秀媚 ; 鄭其嘉 ; 羅惠丹 ; 康杏如 ; 林雅婷Item 青少年無照騎車行為之探討--計劃行為理論之應用(中華民國運輸學會, 1999-06-01) 王國川目前我國家庭擁有機車數的比例有逐年提高,青少年因而有機車可以騎的情形非 常普遍。為了外出方便、迅速,他們都可能會騎車,但卻因年齡的限制而成為了無照騎車。 然而無照騎車隨時都極可能會發生嚴重、致命的交通事故傷害,所以探討青少年無照騎車行 為不但在問題時效上具有迫切性,而且在傷害防制上也有必要性。因此,本研究即嘗試應用 計劃行為理論來瞭解青少年無照騎車行為之影響因素與途徑。研究方法上即採取兩個時段之 前瞻性追蹤研究法,以臺灣地區八十五學年度全體高職生為研究母群,使用兩個階段分層集 隨機抽樣法,抽出預計學生人數 1﹐964 人,再根據此理論發展效、信度均良好的各成份 量表,並選擇共變結構分析為統計方法。結果發現不論是從統計考驗或實質評估,此理論能 有效地預測青少年無照騎車之行為意向與行為,而其中行為控制信念對於行為意向的影響力 為最大,態度次之,至於主觀規範則不具有任何的影響力。再者,行為意向對於行為的影響 力比行為控制信念為大。然而,由於無照騎車行為並非完全可以由個人意志所控制,所以行 為控制信念就扮演起直接影響此行為的另一重要角色。Item 探討青少年搭機車戴安全帽之行為意向--計劃行為理論之應用(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1999-06-01) 王國川立法雖然可以提高青少年搭機車戴安全帽的比率,但是這並不表示他們都已建立 了搭機車戴安全帽之行為,而大部分只是為了避免被取締或罰款而已,所以探討青少年搭機 車戴安全帽之行為意向,將有助於促使他們真正的從內心開始做起,主動暨正確地戴起安全 帽。因此,本研究之目的就在於應用計劃行為理論來探討此行為意向之影響因素,以提供未 來教育、交通與警政單位,以及學校、家庭與社區在建立青少年搭機車戴安全帽行為上之參 考與依據。結果發現此理論各主要成分可以有效地預測青少年搭機車戴安全帽之行為意向, 並且其申以態度的影響力為最大,其次為行為控制信念,最後才是主觀規範。同時,也發現 在關係比較密切的正面態度中,以減少生命之損失為最重要的結果信念,而在關係比較密切 的促進行為控制信念中,則以聽到朋友發生車禍為最顯眼的安全性之控制信念。至於主觀規 範的影響方式與前兩者有所不同,對此行為意向具有負面的效果,其中以父母與家人為最直 接的規範信念對象。Item 青少年搭機車戴安全帽行為之預測--理性行動理論之應用與延伸(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學研究期刊編輯委員會, 1999-06-01) 王國川減少青少年在搭機車時因發生交通事故而造成頭部傷害最好的方法,就是提高他們搭機車戴安全帽的比率。雖然立法可以立竿見影,但是從青少年長期行為改變與持續的觀點,瞭解他們搭機車戴安全帽之影響因素與途徑則是這項工作之重點所在。本研究係採用兩個階段之前瞻性研究法,以理性行動理論與延伸之模式為此問題之思考架構。結果發現延伸之模式比理性行動理論、計劃行為理論對行為意向與行為的預測都來得適切,而行為控制信念是影響行為意向之最主要變項,其它依序為自我效能,態度與主觀規範,至於行為的立即決定因子則是行為意向,其它依序是行為控制信念、自我效能。若再多考慮過去行為,則它不僅可以影響行為意向,而且是此行為的唯一決定因子。Item 應用修改後健康信念模式探討青少年無照騎車行為之影響因素(國立空中大學社會科學系, 1999-05-01) 王國川機車具有便利、快捷與機動等多項功能,在青少年族群中代表著不同的意義,然 而由於年齡的限制,所以無照騎車就很容易發生,尤其在大眾運輸系統較差、警察取締較鬆的地區。同時,無照騎車又比其他交通違規行為更具危險性,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嚴重、致命的交通事故傷害。因此,探討青少年無照騎車行為之影響因素,就成為防止他們機車事故傷害非常重要的工作。然而,由於目前國內、外探討青少年無照騎車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仍待累積,所以本研究即以修改後健康信念模式為理論架構,應用結構方程模式來探討青少年無照騎車行為之影響因素。結果發現此模式對於青少年無照騎車具有良好的預測力,並且自我效能、安全價值、有效性與障礙性認知是行為動機與行為預期之重要影響變項,而行為動機、行為預期、自我效能與安全價值則是行為之重要影響變項。同時,此模式各主要變項之重要信念均能有效的區分青少年有沒有無照騎車行為,這可作為未來發展青少年安全騎車行為之教育計畫的重要內容。再者,此模式對行為的預測不會因性別、年級、年齡不同而有所差別,然而過去行為則可影響此模式對行為的預測,所以此模式更適合於預測未曾有過無照騎車者他們未來的行為。Item 青少年網路交友與約會、婚前性行為影響因素探討(臺灣公共衛生學會, 2009-10-01) 晏涵文; 劉潔心; 馮嘉目標:分析有網路交友經驗之青少年的背景特徵、約會經驗與婚前性行為情形,比較青少年與現實或網路結識之異性,在兩性交往及婚前性行為影響因素之差異。方法:以分層集束抽樣方法,選取台北市公立國、高中職二年級學生有網路交友經驗之1003人為樣本,進行橫斷式問卷調查。結果:有網路交友經驗的青少年中,曾與異性網友見面約會者佔19.2%,這些青少年在家人關係得分上顯著低於其他受訪者(p<.001)。影響青少年與現實結識之異性朋友及異性網友交往主動性最主要的因素分別是「異性同儕關係」(p<.001)與「婚前性行為容許度」(p<.001)。影響青少年與現實結識之異性朋友及異性網友婚前性行為開放度最主要的因素分別是「婚前性行為容許度」(p<.001)與「交往主動性」(p<.01)。結論:家庭關係是降低青少年從事風險性行為的重要保護因子,青少年透過不同管道所發展之兩性互動與婚前性行為型態是有差異的,未來設計兩性交往課程時必需適當區分介入對象群以切合其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