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707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72
  • Item
    Catharine Macaulay 與 Mary Wollstonecraft 教育思想比較研究
    (2006-01-01) 方永泉
    自從美國女性主義教育哲學家Jane R. Martin 在1985 年出版《重啟對話》 (Reclaiming a Conversation: The Ideal of Educated Women)之一書,並且 提出了過往教育思想的研究忽略了女性觀點的教育思想之探討的主張後,除了 在教育學術領域開啟了對於以男性思想為主的教育哲學及教育思想的批判之 外,近年來也有愈來愈多的學者從性別角度來重新省察過往的教育理論及教育 思想。本研究計畫的主要目的,即在延續研究者之前的研究興趣及成果,企圖 重新發掘已往西方教育思想史中常被忽略的女性學者教育學說。本研究將以兩 位身處同一國度(英國)及時代的女性學者Catharine Macaulay(1731-1791)和 Mary Wollstonecraft (1759-1797)作為主要研究對象,以比較分析兩人在教育 思想上的異同之處。Macaulay 為當時知名的歷史學者,而Wollstonecraft 則 以其自由主義觀點的女性主義馳名後世,但這兩人都有教育方面的代表作, Macaulay 生前的最後一本書為《教育書信集》(Letters on Education),而 Wollstonecraft 除了其最重要的代表作《為女權辯護》(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en)也可視為其在教育方面的論述外,她的第一本書及最後一本 書也都以教育的論述為主;是以對於兩人的教育思想進行比較研究可謂有其相 當的意義存在。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主要仍擬採取理論分析的方法,亦即先 蒐集文獻,然後再進行詳細閱讀與分析,最後再進行研究報告的撰寫。而在預 期達到的成果方面則為:1.進一步發掘西方教育思想歷史中女性學者關於教育 實踐及教育理論的主張。2.透過本研究的開展,將西方教育史中重要學者有關 女子教育的主張進行詳細探討與再詮釋,進而發掘其中的社會文化背景及有關 性別的意識型態。3.能夠藉由不同的觀點,重新思索及書寫西方教育思想的發 展。4.拓展充實國內教育學界在教育思想史方面的理論基礎。
  • Item
    教育與烏托邦─Plato《理想國》與 Gilman《她鄉》烏托邦教育思想比較研究
    (2009-01-01) 方永泉
    本研究計畫的提出,係基於現今臺灣教育實踐中教育理想的失落、過往教育 思想的研究並不重視「烏托邦」教育思想的探討、以往教育史研究忽略了女性觀 點的教育思想探究等背景,因而認為現今的教育思想研究應重新檢視過往「烏托 邦」的概念及文獻,以重新活化吾人對於教育實踐的理想及力量。 本研究計畫的文獻分析包括了闡述教育與夢想的關係、烏托邦的意義與內 涵、烏托邦與希望及教育的關係、烏托邦的類別及層次、西方歷史中與教育有關 的烏托邦文獻等項目。由於西方歷史上有關教育的烏托邦文獻甚多,故本研究擬 先選擇定古希臘時代Plato《理想國》與20 世紀的C. P. Gilman《她鄉》作為探 究的對象並進行其中教育思想的比較及研究。本計畫之所以選定該兩本文獻,主 因除在於它們皆為歷史中重要的烏托邦及教育思想文獻外,其共產社會的觀點也 頗為類似,然而兩個烏托邦社會中建基的基本原則及呈現出來的教育風貌卻有極 大的差距,故兩者間的比較研究頗具意義。本研究除希望能有系統地深入探討教 育思想史中的烏托邦文獻外,也希望藉著不同類型烏托邦的比較研究追索教育思 想及原理的演變情形,並透過對於已往較被忽略的文獻的探討,提供教育思想史 研究的不同觀點。
  • Item
    「母職」概念的歷史分析─以 Catherine Beecher教育思想為例
    (2006-01-01) 方永泉
    自從美國女性主義教育哲學家Jane R. Martin 在1985 年出版《重啟對話: 受教女性的理想》(Reclaiming a Conversation: The Ideal of Educated Women) 之一書,並且提出了過往教育思想的研究忽略了女性觀點的教育思想之探討的 主張後,除了在教育學術領域開啟了對於以男性思想為主的教育哲學及教育思 想的批判之外,加上歷史學者Joan Scott 在其《性別─歷史分析中的一個有用 概念》(Gender: A Useful Category of Historical Analysis)主張「性別」 應該成為歷史研究中的新視角後,近年來有愈來愈多的學者從性別角度來重新 省察過往的教育理論及教育思想。本研究計畫的主要目的,即在延續研究者之 前的研究興趣及成果,企圖透過對於母職(motherhood)教育內涵的歷史演變, 詮釋過往西方教育思想史中常被忽略的女性學者的女子教育學說。本研究將以 一位重要的十九世紀美國的女性教育學者及教育工作者Catherine Beecher(1800-1878)作為主要研究對象,深入探討其在女子教育方面的論述。 在美國教育史中,Beecher 向來以女子高等教育的推動者及師資教育的倡導者 知名,而除了教育事業外,她在當時也以暢銷的家務指導手冊及家事專書的作 者聞名,她對於母職及家事工作的專業化發展,可說不遺餘力。研究者認為, Beecher 在母職專業化及母職教育的發展有著相當的貢獻,是以探究其教育思 想對於我們在拓展教育思想的研究角度及論述觀點上將能提供我們更多思考的 可能性。 而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擬採取理論分析的方法,亦即先蒐集文獻,然後 再進行詳細閱讀與分析,最後再進行研究報告的撰寫。至於在預期達到的成果 方面則為:1.進一步發掘西方教育思想歷史中女性學者關於教育實踐及教育理 論的主張。2.透過本研究的開展,將西方教育史中重要學者有關女子教育的主 張進行詳細探討與再詮釋,進而發掘其中的社會文化背景及有關性別的意識型 態。3.能夠藉由不同的觀點,重新思索及書寫西方教育思想的發展。4.拓展充 實國內教育學界在教育思想史方面的理論基礎。
  • Item
    杜威(John Dewey)與吉爾曼(Charlotte Perkins Gilman)的女子教育學說之比較研究
    (2008-01-01) 方永泉
    美國女性教育哲學家Jane R. Martin 曾論述以往教育思想研究中忽略「女性」 或「性別」的議題,認為以往的教育思想要不就忽略了女子教育學者的學說,要 不就忽略了女子教育此一論述在教育理論中的地位。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即在探討 及比較十九至廿世紀兩位著名美國教育學者─杜威(J. Dewey)及吉爾曼(C. P. Gilman)─的女子教育學說,以補國內教育理論研究於此方面的研究之不足。 無論杜威或吉爾曼,在19 及20 世紀之交時皆為獨領風騷的風雲人物,杜威 開始了美國在哲學及教育思想上的新思維,吉爾曼則是發動當代女權運動的重要 旗手,他(她)們都同屬於19 世紀末至20 世紀初此一所謂的「進步世代」 (progressive ear)成員,也都或少都受到了達爾文主義及實用主義等其他當時思 潮的影響,因此兩者在基本的思想上也有頗多的類似之處。然而在論述到女子教 育問題時,兩者之間就存有不少的差異,甚至形成強調的對比。 準此,本研究計畫的目的有三:(一)剖析杜威與吉爾曼在女子教育目的、功 用、內容及教學方法上的類似及差異,以深入了解這兩位學者的女子教育學說, 並藉此重新評估兩者的教育理論、探究同時代的兩位教育思想家的思想內涵。(二) 透過對杜威與吉爾曼女子教育學說的深入探究,除了延續研究者之前的研究目標 及努力成果外,也意圖更深入地挖掘傳統西方教育思想發展過程中,發現向來所 被忽視的女性學者及其在教育思想上應有的「聲音」。(三)透過對於兩者教育思 想的比較研究,了解在十九世紀進步主義及實用主義等重要思潮影響下,對於西 方當時主張社會改革的教育思想家所產生的影響。而在研究方法上,則以理論探 討及文獻、文件分析作為主要的研究方法。
  • Item
    Christine de Pizan 在《婦女城》及《身體政治》的教育思想研究
    (2006-07-31) 方永泉
    隨著女性主義在各學門領域的出現,再加上自從美國女性教育哲學家Jane R. Martin 於1985 年出版《重啟對話》(Reclaiming a Conversation: The Ideal of Educated Women)之後,在教育學術領域開啟了對於以男性思想為主的教育 哲學及教育思想的批判之後,近廿年來,從性別角度來重新省察的教育理論及 教育思想已經有了重大的進展。本研究計畫的主要目的,即在檢視回顧以往西 方教育思想中常被忽視的女子教育學說,並以一位14 世紀的女性思想家 Christine de Pizan(1364-1430)為主要的研究對象,特別針對其在教育及政治 方面的代表作:《婦女城》及《身體政治》兩書進行深入分析。本研究在方法上, 主要是採取理論分析的方法,亦即先蒐集文獻,然後再進行詳細閱讀與分析, 最後再進行研究報告的撰寫。而在預期達到的成果方面則為:1.重新發掘西方 教育思想歷史中女性學者關於教育及教育思想的「異音」。2.對於西方歷史上學 者有關女子教育的主張進行詳細探討與再詮釋,奠立其與關於一般教育或男子 教育的論點進行比較的基礎,更進而能發掘隱藏其下的文化意識型態。3.以不 同的觀點重新思索及書寫西方教育思想的發展歷史。4.拓展並充實國內教育學 界的理論基礎。
  • Item
    壓迫者教育學內涵之探究
    (2007-01-01) 方永泉
    Freire 的教育學說雖然以「受壓迫者教育學」為名,但是其對於壓迫者的改 造工作其實也並未完全輕忽,甚至於,當我們在解讀Freire 的教育文本時,他有 關於壓迫者的論述更應該受到我們的重視,我們對於其教育理論的理解才能益發 完整。深層地來看,所謂的「受壓迫者教育學」應該是屬於所有「人」的教育學, 目的在尋回所有人的人性,所以它的教育對象應該不只包括受壓迫者,也應該包 括壓迫者在內。女性主義教育學者N. Noddings 便認為在Freire 的「受壓迫者教 育學」之外,還應該有一種新的教育學─「壓迫者教育學」的存在。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即在探討所謂的「壓迫者教育學」的意義及可能應有的內 涵。本研究借用K. Crenshaw 及P. H. Collins 等人對「多元交織性」 (intersectionality)的闡釋及Noddings 從「女性經驗」出發所構思的教育學內容 等觀點,並從這些觀點出發,試圖重新審視受壓迫者教育學中可能的缺乏之處, 並以其作為建構「壓迫者教育學」內涵的主要基礎。同時研究者,也希望藉著壓 迫者教育學的闡述,嘗試為我國的多元文化教育提供一些新的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