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7071
Browse
11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台灣地區高中職校園性騷擾現況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2009-01-01) 李思賢; 晏涵文; 馮嘉玉Item 高中生兩性交往生活技能互動式多媒體教學介入研究(臺灣性教育協會, 2010-10-01) 廖瓊梅; 晏涵文; 高松景; 李思賢; 郭靜靜本研究主要目的為探討在實施兩性交往生活技能互動式多媒體教學介入後,對自我覺察度、態度、自我效能及行為意向之效果及教學介入活動之過程評量。經統計分析後獲得下述研究結論:\r一、 教學介入後「自我覺察度」、「態度」、「自我效能」及「行為意向」有立即正向顯著之\r效果。二、 排除前測成績對後測成績的影響後,「自我覺察度」、「態度」、「自我效能」及「行為意向」都顯著高於對照組。三、 教學介入的過程評價,74%喜歡課程活動的設計;79%表示此教學媒體是「有助於了解兩性交往相關的生活技能」、「建立積極、正向的態度」、「更有把握做到健康兩性交往行為的自我效能」且「未來會依照互動式影片內教導的正向行為(對的行為)去做」。總結來說,互動式多媒體教學的設計能提升兩性交往生活技能之自我覺察度、態度、自我效能與行為意向,同時對本研究所設計的課程給予正向肯定。Item 臺灣地區國中同儕性騷擾現況及其相關因子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12-12-01) 馮嘉玉; 晏涵文; 李思賢; 高松景Item 臺灣國小、國中、高中職學校性教育成果調查研究(臺灣性教育協會, 2009-10-01) 晏涵文; 劉潔心; 李思賢; 馮嘉玉; Yen, Han-Wen; Liu, Chieh-Hsing; Lee, Tony Szu-Hsien; & Ferng, Jia-YuhItem 九二一震災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工作團(2000/1-2000/6) 晏涵文; 陳獻桐; 吳庶深; 胡益進; 黃淑貞; 葉國樑; 鄭惠美; 蘇富美921震災震倒的不只是建築物與山林坡地,以及造成生命與財物的損失而已。這一系列的地震災難, 我們早知即將發生,卻又遠遠超過所能預期的格局,幾乎震撼了台灣社會的每一個向度與層面。它更 挑戰了公共衛生等多種專業對災變的應對策略與行動能力,同時引發我們對如何落實建設基層化、專 業本土化的省思。 我們希望與草屯鎮民眾一齊走過社區重建的過程,共同學習如何度過災變的傷痕,記錄並思考創傷的 因由與意義,尋找出適當的方法與途徑,動員民眾一起來營造一個具有未來觀及總體性發展的健康社區。 而本計畫之實施方法為:1.對社區社會資源、環境與需求的總體評估;2.成立社區服務團隊;3.促進災區 資源整合與社區發展;4.發展災後重建社區暨學校教育的系統化課程與活動;5.評估與改進社區、學校中 的災變防護組織與功能。並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師生共同投入參與,希望能達到草屯鎮社區 民眾身心重建,以及社區永續發展。Item 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Q&A網路手冊(2003-01-01) 晏涵文; 郭鐘隆主編Item 臺北縣兩所國中學生性教育相關生活技能現況調查及影響因素初探(臺灣性教育協會, 2007-09-01) 黃久美; 彭湘庭; 晏涵文; 郭鐘隆Item 九二一震災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工作團(行政院衛生署, 2000-06-30) 晏涵文; 陳獻桐; 吳庶深; 胡益進; 黃淑貞; 葉國樑; 鄭惠美; 蘇富美921震災震倒的不只是建築物與山林坡地,以及造成生命與財物的損失而已。這一系列的地震災難, 我們早知即將發生,卻又遠遠超過所能預期的格局,幾乎震撼了台灣社會的每一個向度與層面。它更 挑戰了公共衛生等多種專業對災變的應對策略與行動能力,同時引發我們對如何落實建設基層化、專 業本土化的省思。 我們希望與草屯鎮民眾一齊走過社區重建的過程,共同學習如何度過災變的傷痕,記錄並思考創傷的 因由與意義,尋找出適當的方法與途徑,動員民眾一起來營造一個具有未來觀及總體性發展的健康社區。 而本計畫之實施方法為:1.對社區社會資源、環境與需求的總體評估;2.成立社區服務團隊;3.促進災區 資源整合與社區發展;4.發展災後重建社區暨學校教育的系統化課程與活動;5.評估與改進社區、學校中 的災變防護組織與功能。並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師生共同投入參與,希望能達到草屯鎮社區 民眾身心重建,以及社區永續發展。Item 運用健康E化科技系統提升國民中學健康相關教學者之健康專業能力與健康生活型態(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6-07-31) 劉潔心; 邱詩揚; 晏涵文本研究之主要目的是以國民中學健康相關教學者為主要對象,運用健康E化科技 (eHealth)建構一網路為基礎的介入計畫,並評價其教育介入效果,期待在此健康E化 科技系統的成功推展下,能藉由增進其問題解決及計畫與評價的自我效能與社會支持, 提升國中教師健康專業能力與健康生活型態,並能建立一套有效的健康教學輔導推展 機制,進而能全面實施於全國,以期使健康相關教學者具有能力可逐步落實健康促進 學校之推動理念。 本研究共兩年,分為三階段進行。第一年分為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主要工作為同 步以問卷施測及焦點訪談的方式,以Johnson(1989)所提出之需求-控制-社會支持模 式(Job demand-Control-Social support Model; JDCS)來探討國民中學健康相關教學者的工 作狀態(job conditions),並探討其對這些教學者在健康結果(health-related outcome)上的 影響,以作為本研究發展健康E化科技系統的重要參考依據。除此之外,在此階段亦將 同步組成工作小組,包含衛生教育專業者、學校健康相關教學者及網路建構之程式專業 者共同組成,本小組於此階段之主要工作為(1)分析目前學校健康相關教學者在健康教 學上的現況、助力與阻力,並(2)藉由焦點團體以充分理解學校健康相關教學者對健康E 化科技系統的疑慮與期待,(3)進一步確立此系統建置之可行性,(4)結合健康行為相關 理論做為建置介入策略轉換之重要參照,(5)在啟動前進行形成性評價以初步瞭解專家 及使用者對該介入計畫之意見,以進行修正。第二階段,主要工作為建構「健康E化科 技系統」,本系統運用健康E化互動科技的功能與策略建置,包括同儕支持社群、適性 教學及專業促進與支持等,提升教學者之社會支持與自我效能,進而提升其健康專業 能力與健康生活型態。另於第二年進行此健康E化科技系統之推展,本年度為本研究之 第三階段,主要工作為執行介入計畫及成效評價。本研究選定台灣北部地區之兩個縣市, 設為實驗組(接受本系統介入)及對照組(未接受介入),藉由教育部及各縣市教育 局公文發放及教師研習活動宣傳方式招募及鼓吹所屬縣市各國中健康相關教學者使用, 於使用者初次使用時即進行基本資料建置及前測,在成效評價的部分,以質性與量性 工具收集資料,除進行線上的訊息內容、使用型態及使用者健康專業能力與健康生活型 態相關行為改變程度變化的影響評價分析,此外,亦於介入計畫實施後,再以線上的 結果評價問卷進行後測及深度訪談的方式對介入整體結果進行結果評價,同時以滿意 度回饋做為過程評價。 本研究期待能將此研究經驗,提供日後學校健康促進計畫在推展時,進行各校健 康相關教學者間及與支持輔導網絡系統聯結之參考,讓健康相關教學者能透過此健康 E化科技系統,產生自我效能及獲得社會支持,提升其健康專業能力,及同步改善自 我的健康狀態,亦能產生自生能力,健康的面對未來健康相關教學工作上的挑戰,以 培養出更多具有健康素養的學生。同時,本研究也希望將本研究具體成果,進一步推廣 至學校外相關場域(如社區、醫療院所等)之健康相關業務承辦單位及人員,以成為其 健康資訊交流及增加相互社會支持之重要網絡,其中發展過程亦可成為其他衛生教育 專業人員在專業工作上之借鏡。最後,期待藉此健康E化科技系統,可提供將來教育部 及衛生單位在健康促進相關政策推動時之參考,讓健康促進學校「由下而上」的成員參 與、行動、歸屬的概念與校際各組織間橫向連結及支持網絡功能能充分落實。Item 由微系統核心策略介入與評價-學校人員與社區組織成員建立社區夥伴關係之增能(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9-07-31) 劉潔心; 晏涵文; 張麗春本研究之目的主要關注健康促進學校之六大範疇中-學校與社區之關係範疇,以社 區充能之理論依據進行學校與社區人員社區充能行動力之教育模組,透過充能導向課 程、夥伴關係工作坊建立雙方社區意識、產生社區充能,獲得充能行動力。本研究共兩 年,第一年主要為針對全國參加健康促進學校之學校單位進行社區意識、社區充能與社 區行動力全面性調查,除瞭解目前學校與社區之充能行動現況外,亦作為本研究介入策 略的重要參考依據。第二年主要是發展介入模組,進行介入與評價,依據標準選取符合 條件之學校與社區後再隨機將之分派為實驗A、B 組與對照組,共預計選取6 個學校與 鄰近社區。實驗組A 給予2 個半月之「學校與社區組織人員充能行動教育模組」,包含 社區充能課程與社區夥伴關係工作坊,實驗組B 給予一般專家會議諮詢,對照組不給 予任何介入。於實驗介入結束後1 個月與3 個月進行成效評價。本研究之評量包括形成 評量、過程評量及成效評量,以「社區意識」、「社區充能」與「充能行動力」等問卷進 行調查、配合訪談、觀察記錄收集質性之評量資料。 本研究期待能將此研究經驗,提供當前學校衛生與公共衛生主管機關在建立「健 康促進學校夥伴關係」之參考,以促使學校與社區發展共同解決健康問題之行動力,此 外,本研究之具體成果可提供給教育部及衛生署等行政單位,作為發展「健康促進學校 評價指標」之具體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