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幼兒教師實施自然體驗課程之行動研究
    (2007) 王碧君; Wang Bi-Jiun
    本研究旨在探討自然體驗課程在幼稚園階段之核心理念、教學實施方式、問題與解決策略及幼兒於自然體驗中在「自我關係」、「人我關係」、「物我關係」上的行為表現與教師在研究歷程中的行動策略與省思。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以研究者所任教的班級之全體幼兒,即4~6足歲之公立幼稚園幼兒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兩個月以「小小自然觀察家」為教學主題之課程,藉由文獻歸納出適合學前階段之自然體驗教育內涵,作為本研究之課程實施依據,而在本研究中自然體驗課程主要是利用戶外環境進行自然觀察、體驗遊戲與探索活動,過程中以觀察、訪談及教學省思等方式來蒐集資料,並進行分析與歸納,得到主要結果如下: 一、課程方面 (一)本研究課程的核心理念,按照課程實施階段分為「簡單開始,持續進行」、「化阻力為助力」、「寓教於樂」、「挑戰與成長~You can do it!」、「小鬼當家,應用所學」。 (二)課程設計原則,應掌握「新奇性」、「挑戰性」、「尋找與發現性」、「能表現自己的」、「能親身體驗的」原則來設計活動,並可配合幼稚園六大領域課程來設計有主題統整性的教學活動。將自然體驗融入日常生活中,讓自然成為孩子生活的一部份。 (三)師生互動上,視幼兒的個人特質及學習狀況來運用不同的互動方式 二、幼兒方面 (一)「自我關係」上發現幼兒能藉著自然事物來抒發自我的情緒以及主動去觀察,且有多數幼兒展現出不同於以往的興趣與能力; (二)「人我關係」上,幼兒經由持續的分享、觀察與討論,在描述觀察細節與表達的能力上有所增進; (三)「物我關係」上,幼兒能發揮天生的觀察力、對自然環境產生認同感、降低對自然的恐懼感、而養成幼兒能尊重自然生物的態度,成人的角色則顯得非常重要。 三、教師方面 (一)教師所累積的戶外教學經驗愈多,也就愈能掌握環境的變化,對於環境的資源也能做出最適恰的運用。 (二)面對戶外教學時所遭遇的問題與困難,教師應變與省思的能力甚為重要。 (三)與合作伙伴的溝通協調跟人力資源的運用上,還需要再學習。 關鍵詞:幼兒、自然體驗、戶外教育、課程與教學、行動研究
  • Item
    概念構圖教學策略應用在八年級學生政府概念學習之行動研究
    (2007) 賴育鍾
    本研究以Novak 根據Ausubel 的學習理論所發展出來的「概念構圖學習策略」,運用於八年級學生在政治課程的「政府概念」學習之行動研究。為瞭解概念構圖教學在八年級學生學習政治課程「政府概念」之情形,本研究擬採用行動研究法,選取研究者任教之二個班級作為研究的對象。將八年級學生政治課程中提及的「政府概念」加以設計與規劃,並運用概念構圖教學策略進行課程。透過資料的蒐集與分析,觀察概念構圖教學運用於實際教學的情形、瞭解概念構圖教學策略對八年級學生在的政治課程「政府概念」的學習狀況、另有概念與概念改變的情形,以及瞭解學生在透過概念構圖教學策略學習政府概念之意見與態度,並根據行動研究「計畫—行動—觀察—反省—修正—再行動」不斷的循環模式,改進教材設計與教學。最後,蒐集資料進行分析、討論,以提出結論。 茲將研究結論陳述如下: 一、概念圖教學策略對八年級學生學習政府概念有顯著的成效。 二、大部分的學生均認為概念構圖教學策略運用於政府概念的學習有正面幫助。 三、大部分學生喜歡老師用概念圖的方式進行課程,且願意將概念圖的學習方式用於公民科與其他學科的學習上。 四、學科認知能力較差的班級,對概念構圖教學活動的接受程度高於學科認知能力較佳的班級。 五、概念圖繪製有助於瞭解學生的另有概念,透過概念構圖教學活動有助於學生另有概念狀況的減少。 六、教師規劃概念構圖教學活動應考量學生的先備知識,結合生活化補充教材與教學輔具,以增進學生的學習動機,減少學習的困難。 七、概念構圖教學行動研究,有助於研究者進行教學反思、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以改進教學。
  • Item
    運用休閒輔導課程方案改善國中學生同儕關係之行動研究
    (2007) 鄧書華; Shu-Hua Teng
    運用休閒輔導課程方案改善國中學生同儕關係之行動研究 中文摘要 同儕關係對國中學生的日常生活與生涯發展具有關鍵的影響力,然而現有協助國中學生改善其同儕關係的相關策略成效,卻多因執行時間不足,乃至於社會風氣與升學主義而無法完全發揮其效能。本行動研究主要目的在發展一套休閒輔導課程方案,並期望以之為策略協助國中學生改善其隱性同儕關係不良的問題。 在經歷過一年的行動研究過程,發展並實施了廿九個休閒輔導課程方案,分析六名參與課程的八年級學生之同儕關係變化,並訪談學生導師及校內相關行政人員後,透過資料的三角檢核,得到下列的研究成果: 一、 在休閒輔導課程方案的發展方面,確定了幾項未來繼續發展休閒輔導課程方案的基本原則: 1. 以主題休閒體驗活動為核心的模組式課程方案發展。 2. 融入群性化教學模式,以學生需求為課程方案核心。 3. 以分組活動體驗為起始,以經驗回顧、討論分享收尾。 4. 彈性調整課程方案實施時間,以提升在校園內實施的可行性。 5. 廣泛開發休閒資源與設施,以增加方案的多元發展性。 二、 學生同儕關係的輔導方面,可以歸納得到休閒輔導課程方案對學生同儕關係改善的主要幫助如下: 1. 促進學生團體參與態度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2. 有助建立良好的同儕互動態度與價值觀念。 3. 對於社交技巧的培養,有相當訓練的效果。 4. 能夠增進學生意見與情感表達溝通的能力。 三、 在休閒輔導課程方案的多元應用方面,則有下列領域的拓展: 1. 語文領域在作文情境營造方面的教學應用。 2. 綜合領域與社會學習領域的教學應用:如休閒教育、品德教育等方面。 3. 規劃休閒輔導課程為校內彈性課程的計畫。 4. 用以為班級導師從事班級經營工作的工具。 為了使未來的研究者或下一階段的行動研究成效能夠更為顯著,歸納出下列幾項應該修正或可以嘗試的發展建議: 一、休閒輔導課程方案發展方面 1. 開發新休閒輔導課程模組因應學生多元需求 2. 整合校內相關資源提升同儕關係輔導效果 二、 教師專業成長方面 1. 辦理「社交測量的實施與應用」之教師研習 2. 發表休閒輔導課程方案的實施成果 3. 組成導師成長團體,推展休閒輔導課程方案
  • Item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台北市三民國中「蝴蝶生態」課程為例
    (2009) 侯宗憲
    本研究旨在了解台北市三民國中進行學校本位「蝴蝶生態」課程發展的歷程,並了解該課程對學生、教師專業成長、學校三方面之相關影響。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進行,透過問卷、訪談、觀察紀錄等方法蒐集資料,並以所蒐集資料進行整理、分析與歸納。 經過本研究歷程,獲得以下結論: 一、研究者結合學校生態資源與台灣蝴蝶保育學會專業知識,設計一套完整「蝴蝶生態」的本位課程。 二、「蝴蝶生態」課程的實施,對學生在蝴蝶生態學習的相關認知層面、情意層面、技能層面,均有正面的提升效果。 三、「蝴蝶生態」課程實施面臨的困境:教學時間過於短暫、教學進度落後、解說人力資源有限、學生觀察經驗不足、教學資源(蝴蝶幼蟲、蛹)消失等問題依照行動研究的模式,於課程實施中進行即時修正,加以解決。 四、研究者執行本行動研究的專業成長,包含:學校生態資源的認識、社會資源的整合、課程設計的能力、教學困境的解決能力、課程評鑑的能力、教師行動研究的能力及教師專業自信等面向,俱有增長。 五、本行動研究對學校有其正面的影響與改變,包含:蝴蝶生態園區的設置、生態環境教育的推展、生態環境的維護。學校並運用本行動研究成果於學區國小招生、社區教育推廣、國際文化交流。 綜合本研究的發現,研究者於文末提出建議,供教學者、學校行政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 Item
    案例教學法進行性別教育之行動研究~以國中綜合活動領域為例
    (2006) 張雅媚
    中文摘要 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將兩性議題融入七大學習領域中,對於「性別」議題有更進一步的探討。國民教育階段「兩性教育」的核心能力包含「兩性的自我了解」、「兩性的人我關係」、「兩性的自我突破」,並進一步發展兩性教育的核心主題,作為融入七大學習領域的課程架構。因此,各領域教師應該積極提供學生相關的性別教育課程,指導學生兩性相處的原則,培養尊重異己,以及尊重多元文化差異的態度。 本研究乃探討運用「案例教學法」實施性別教育課程,對國中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影響,研究對象為台中縣幼幼國中快樂班學生,男女人數合計共36名。在量化研究方面,採用研究者自行編製之「性別角色刻板印象量表」,於課程實施前後分別進行前測及後測;在質性研究方面,則採用參與觀察法,觀察學生之課堂表現及互動情況,並依據學生之案例心得報告及回饋單內容進行分析。 研究者根據量化資料及質性資料進行分析,獲得以下結論: 一、 運用案例教學法進行性別教育課程,對學生在「性別特質」方面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有改善的效果。 二、 運用案例教學法進行性別教育課程,對學生在「職業工作」方面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有改善的效果。 三、 運用案例教學法進行性別教育課程,對學生在「家庭角色」方面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有改善的效果。 四、 運用案例教學法進行性別教育課程,對學生在「能力與成就」方面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沒有改善的效果。 五、 運用案例教學法進行性別教育課程,對學生整體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有改善的效果。 針對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以下建議: 一、 對有意進行案例教學法教師的建議 (一) 課程的實施方面 1. 案例研讀方面:第一次實施案例教學時,宜帶領學生一起閱讀案例內容,並指導學生完成研究問題及案例心得報告。 2. 小隊案例討論:教師可參與各小隊的討論,以便指導;小隊長應選擇較具領導特質的學生,才能有效領導隊員。 3. 全班案例討論:視學生學習情形變換全班討論的方式。 4. 常規的建立:建立班級常規,善加利用榮譽榜加分制度。 (二) 課程的設計與規劃方面 1. 配合學生程度設計案例 2. 和其他領域教師進行協同教學 3. 適當分配教學時間 二、 對後續研究者的建議 (一) 研究範圍方面:針對案例教學法在國小或國中各年級以及其他領域的適用情況做進一步的探討。 (二) 在課程安排方面:進行協同教學,或是爭取彈性課程時數的應用,以減輕課程進度的壓力。 (三) 案例內容方面:必須涵括所要探討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