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855
  • Item
    公立高中教師教學自由與其限制之合憲性檢視:以十二年國教課綱總綱為例
    (2022) 藍莉涵; Lan, Li-Han
    本論文旨在探究中小學教師教學自由的憲法基礎,以及針對十二年國教課綱對於教學自由之限制,進行合憲性檢視。採取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獻分析法」(document analysis)以及「比較研究法」(comparative research method)。1970年代,美國聯邦法院較為保障中小學教師教學自由。1988年,最高法院作成Hazelwood School District et al. v. Kuhlmeier案判決,下級法院將其標準用來審查中小學教師的課堂言論,中小學教師的教學自由漸受限制;2006年,最高法院作成Garcetti v. Ceballos案判決,下級法院將此案標準應用在中小學教師的教學,使得課堂言論不受憲法第一修正案保障,大幅限縮教學自由。2015年Arce v. Douglas (2015)判決中,聯邦巡迴法院法官運用了最高法院Board of Education v. Pico (1982)案之標準,肯定學生「獲取資訊的權利」亦受憲法第一修正案的保障,判決學生勝訴。因此從憲法第一修正案中學生的「獲取資訊的權利」亦可推導出中小學教師的教學自由。有別於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並未明文列舉學術自由,我國憲法第11條提到講學自由,但過去偏重大學層面的學術自由制度性保障;至於教學自由是否是中小學教師的憲法基本權利,對此問題,本研究肯定中小學教師教學自由應受憲法承認,其憲法依據,包括三者共同形成:1.憲法第11條之學術自由下教師的個人權2.憲法第21條學生受教育權之衍生權,以及3.憲法第15條之執行職業自由。本研究試圖勾勒出合憲的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的圖像:1.形式上符合法律保留原則:修正高級中等教育法第43條,就其授權的內容、目的、範圍具體明確的規定。2.中小學教師教學自由限制之違憲審查標準採取「中度審查」。十二年國教課綱中「公開授課」之規定,部分通過中度審查基準(共同備課),部分並未通過中度審查基準(每學年公開授課一次)。「學習歷程檔案」之目的及手段有實質關聯,通過中度審查基準而合憲。關於「跨領域或跨科目協同教學」,協同教學之規定(手段)與提升學生學習成效(目的)並無實質關聯,未能通過中度審查基準而違憲。
  • Item
    體驗教育引導員課程取向之研究
    (2023) 李柏昂; Li, Po-Ang
    課程取向做為課程設計的基礎,使課程組成有較高內部一致性,因此均衡調和澄清各種課程取向,有助於體驗教育引導員瞭解課程設計的邏輯優先順序,理解與分析課程設計中的脈絡。研究目的為探討體驗教育引導員課程取向,藉以發展體驗教育引導員課程取向分布,提供體驗教育工作者在課程設計之參考。研究方法採用紮根理論,資料蒐集以深度訪談與焦點團體訪談六位體驗教育引導員為主,課程觀察與文件分析為輔,並以課程取向的哲學基礎為架構進行分析,對研究資料進行互動思考、持續比較分析與系統編碼,直到資料飽和建構的模式進入成熟階段,再次回顧文獻相互比較,進而逐漸浮現出體驗教育的課程取向分布。結果與討論:一、資深體驗教育引導員的專業成長要素,分別是學習的來源、課程的焦點、接案的類型、經驗的積累、課程的風格,以及領域的脈絡等;由此發展歷程得知,體驗教育是引導員與經驗之間持續不斷交互作用的歷程,也是課程與取向永不止息的溝通。二、影響資深體驗教育引導員課程取向之因素,分別包含在目標因素、歷程因素,以及情境因素的範疇當中;各範疇間的內容可以看出引導員發展歷程中所凝結的部分概念,看見體驗教育專業的技術知能、核心價值與情境互動,勾勒課程取向分布概略的輪廓。三、資深體驗教育引導員之課程取向分布,分別包含認知過程發展取向、自我實現取向、社會重建取向、科技取向,以及課程價值取向等;從這些分布比較清楚瞭解,體驗教育課程是可以建構於不同的取向,代表課程應該做什麼的信念,推展成為需要肩負的目標是什麼。四、資深體驗教育引導員評估課程取向之感受,分別是真實的體驗、歷程的掌握、學習的態度、課程的要素、行為的改變,以及領域的發展等,都是值得體驗教育課程取向深入研究的議題。結論與建議:資深體驗教育引導員在發展歷程中,受到課程取向因素的影響,發展出五種課程取向分布,並能評估自身對於課程取向之感受。建議後續相關的研究者持續探究與善用引導員課程取向分布圖;建議體驗教育實務工作者參考該課程取向發展專業課程與組織體系。
  • Item
    鐵人三項參與者認真休閒、遊憩專門化、流暢經驗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
    (2023) 林庭安; Lin, Ting-Ann
    臺灣每年舉辦超過20場鐵人三項賽事,知名品牌Challenge Taiwan於2023年的賽事更是破8000人次的參與,鐵人三項除了包含三種不同特性的運動且具階段性的挑戰外,參與者同時需要兼具知識、技術、耐力、毅力與體力、投入長時間、高消費的一項休閒運動,因此參與者投入其中的休閒行為模式歷程值得深入探究。本研究目的:以休閒行為中「認真休閒」、「遊憩專門化」、「流暢經驗」和「休閒效益」四個變項探討其關係,並作為驗證鐵人三項參與者的休閒行為模式。方法:以量化研究方式蒐集有效樣本482份,透過結構方程模式(SEM)分析與探討鐵人三項參與者休閒行為理論間的關係與驗證整體模式的適配性。研究結果:認真休閒正向顯著影響遊憩專門化、流暢經驗和休閒效益;遊憩專門化正向顯著影響流暢經驗與休閒效益;流暢經驗負向顯著影響休閒效益;遊憩專門化部分中介認真休閒與休閒效益;整體休閒行為模式經修正後屬適配。結論:首先參與者認真休閒態度越高,遊憩專門化越高並在休閒效益也越高;其次參與者認真休閒態度越高流暢經驗越高而在休閒效益收穫反降,本研究發現鐵人三項運動的訓練強度、練習時間以及追求成績的壓力,使該項運動不同於其他休閒活動,因此在流暢經驗中產生負向影響休閒效益;整體而言鐵人三項運動具有特殊性,使其在流暢經驗與休閒效益間關係驗證相異於過往研究結果。
  • Item
    澳門學校實施戶外教育課程評估指標建構之研究
    (2023) 鄭智明; Cheang, Chi-Meng
    本研究目的在於建構一套在學校教育環境下實施戶外教育的評估指標,以促進學校教育與戶外教育之融合發展。本研究方法經由文獻分析法與系統性文獻回顧法,並透過深度訪談法邀請共9位戶外教育不同界別的專家進行個別深度訪談,以蒐集之研究資料透過文獻品質評估,三角檢測與專家效度,建構與進行修正指標。研究結果與結論為 : 其一是澳門特色之戶外教育意涵與特質,戶外教育作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教育手段,其目標結合國家與地區政策、文化特色與發展,整合資源並獲取政府與社會專業機構協作支持,建立安全風險管理機制與教學人員發展體系。其二是把戶外教育課程評估指標整合成具系統性之架構層次,當中包括「課程規劃與組織、課程設計與發展、課程實施與教學、課程成效與優化、安全風險管理機制」5大構面、15個向度與50個細目指標。依據上述研究結果與討論,本研究提出之建議為 : 其一是學校首要工作是從政府或學校領導層級認同與重視戶外教育的效益,並需要透過制定相應的政策與法規支撐課程的建構,從而發展出一套具澳門專屬特色之戶外教育課程。其二是整合社會資源,充分與政府與社區緊密連結支持,達成合作策略。其三是建立戶外教育教學人員專業發展體系,有助戶外教育在澳門的有效發展與實施。安全風險管理是戶外教育課程不可或缺的核心,致力提升教職員工、學生與家長之風險評估與管理之重視與認識。其四是後續之評估指標成效可透過德懷術與層級分析法,借重專家學者等決策成員之偏好權重來評估各效益項目的相對權重及優先順序,以深入驗證本研究建構之戶外教育評估指標之代表性。
  • Item
    戶外冒險教育課程對大學生心理賦能之研究
    (2023) 蕭如軒; Hsiao, Ru-Syuan
    為培養大學生維持與控制自己學習狀況的行動與決策能力,並承擔起與學習相關的責任,高等教育需要提供賦能的學習環境,而戶外冒險教育課程是可以考慮的教學策略之一。本研究以證據為本,心理賦能為導向,設計一門在高等教育執行的戶外冒險教育課程,採用不等組準實驗研究設計,先進行前導研究確定課程的可行性與有效性,進而在正式研究中以質量混合研究方法衡量該課程對大學生心理賦能的有效性與延續性成果,並探究有課程設計策略與心理賦能的關係。實驗組50人,對照組25人,共有75名研究參與者。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參與者心理賦能及其各維度 (影響力、勝任感、意義感以及自我決定) 的後測分數皆顯著比前測分數來的高;在與對照組的比較方面,在排除前測分數影響後,實驗組參與者在心理賦能總量表及影響力、意義感兩個維度的分數均顯著優於無參加課程之對照組。在質性研究結果方面也蒐集到能夠與量化研究結果相呼應與補充的成果;在後續訪談及其他文本資料分析中也發現,實驗組參與者不僅在課程中有心理賦能的表現,課程結束後在正向人際關係、自我掌控以及學習典範等方面也有延續性的學習遷移表現。本研究之戶外冒險教育課程實驗課程的課程設計策略 (包含:創造參與&支持的環境、挑戰&勝任的過程、自主&當責的過程以及換位思考&賦予意義的過程) 與大學生心理賦能效益具有因果關係。除此之外,本研究也發現課程帶領者在課程設計的結構賦權措施/機制與參與者心理賦能結果之間亦扮演關鍵的角色,之於課程角度的結構賦權方面,課程帶領者是否能貫徹課程設計的理念並有效執行將直接影響課程設計策略的有效程度;之於參與者角度的心理賦能方面,課程帶領者對於課程學習團隊的建立,以及帶領參與者進行個人或團體引導反思的歷程也起了關鍵作用,兩者相互影響,彼此成就,間接地影響參與者心理賦能的感知與後續行動。
  • Item
    原住民族教育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歷程之研究─以南投縣高點國中為例
    (2023) 朱珮芬; Chu, Pei-Fen
    本研究以原住民族教育學校本位課程的發展歷程為探究主題,採行動研究法,透過焦點團體訪談與文件分析,聚焦於動態實施歷程的困境突破與問題解決,進而描述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在原住民重點地區滾動式修正的最佳路徑。本研究之目的在瞭解「原住民族教育學校本位課程」於十二年國教(108課綱)實施之際,對學校整體課程規劃與實施的影響,並從整理「原住民族教育—學校本位課程發展(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Indigenous Education)」相關研究,了解原住民族教育學校本位課程實施的有效作法,進而探究影響因素,並在未來提供教育主管機構規畫原住民族教育之參考。本研究所得之結論有:(1) 以中性的系統觀形成發展歷程,透過課程實施及環境系統循環影響整體課程運作(2) 無限廻圈解決問題模式,支持校本課程永續發展。本研究之建議包括「政策支持」、「課程發展」、「教師專業」與「未來研究」四個面向。關鍵字:學校本位課程、原住民族教育課程、原住民族教育學校本位課程
  • Item
    國中生依附關係、自我效能、道德疏離與偏差行為之關係
    (2023) 張昱騰; Chang, Yu-T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國中生依附關係、自我效能、道德疏離與偏差行為關係,採用量化問卷調查法,有效施測樣本數為1,550位學生,分別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階層迴歸分析之統計方法進行量化分析,並依量化研究結果,探究影響偏差行為的相關因素。本研究發現茲分述如下:一、國中生依附關係表現最佳是依附同儕、其次是依附主要照顧者、依附學校。二、國中生自我效能表現最佳是社會性自我效能、其次是學業效能、自我調整效能。三、國中生道德疏離能表現最佳是道德辯解、其次是淡化個人責任、責難受害者、最後是行為粉飾與比較。四、國中生偏差行為表現最佳是一般違規行為 、其次是人際攻擊行為、偷竊行為、遊蕩行為、最後是網路偏差行為。五、不同性別國中生在依附關係(依附學校、依附同儕)、自我效能(社會性自我效能、學業效能)、道德疏離(道德辯解、行為粉飾與比較、責難受害者)、及偏差行為(一般違規行為、人際攻擊行為、遊蕩行為)有顯著差異。六、不同年級國中生在依附關係(依附學校、依附同儕)、自我效能(社會性自我效能、自我調整效能)、道德疏離(道德辯解、責難受害者)、及偏差行為(一般違規行為、人際攻擊行為、網路偏差行為)有顯著差異。七、不同區域國中生在依附關係(依附主要照顧者、依附學校、依附同儕)、自我效能(自我調整效能、學業效能)、道德疏離(淡化個人責任、責難受害者)及偏差行為(一般違規行為、人際攻擊行為、偷竊行為、遊蕩行為)有顯著差異。八、「個人背景」、「依附關係」、「自我效能」與「道德疏離」等四區組階層迴歸模式,對一般違規行為的解釋力分別為7.3%、11.9%、18.5%、25.7%。九、「個人背景」、「依附關係」、「自我效能」與「道德疏離」等四區組階層迴歸模式,對人際攻擊行為的解釋力分別為3.1%、5.2%、6.5%、19.3%。十、「依附關係」、「自我效能」與「道德疏離」等三區組階層迴歸模式,對偷竊行為的解釋力分別為3.4%、4.9%、13.4%。 十一、「個人背景」、「依附關係」、「自我效能」與「道德疏離」等四區組階層迴歸模式,對遊蕩行為的解釋力分別為0.8%、3.8%、4.4%、14.5%。 十二、「個人背景」、「依附關係」、「自我效能」與「道德疏離」等四區組階層迴歸模式,對網路偏差行為的解釋力分別為1.1%、4.3%、4.9%、15.1%。 最後本研究針對國中生、教師、學校單位,以及未來研究等四方面提出具體建議。
  • Item
    國中小戶外教育課程與學習評量設計檢核指標建構之研究
    (2023) 徐秀媫; Hsu, Hsiu-Chieh
    本研究係以戶外教育為內涵,以素養導向原則、逆向式課程設計為基礎,建構中小學進行戶外教育課程設計與學習評量設計之檢核指標,作為教師在國中小設計戶外教育課程及其學習評量之依據與檢核工具。研究者蒐集並研析戶外教育相關理論、法令規章及實證研究,界定學校戶外教育課程之內涵作為研究架構基礎。本研究先採用5場次種子教師工作坊與1場焦點座談,進行戶外教育課程與學習評量設計之前導研究,在種子教師工作坊中邀請各縣市國教輔導團員、參與戶外教育相關專案教師及12年國教前導學校教師參與試用,焦點座談則邀請戶外教育學者、實務專家及戶外教育計畫相關教師參與。本研究採用修正式德懷術,經前導研究彙整前述試用意見及焦點座談之專家意見,編制與修訂德懷術問卷初稿,以建構國中小學校戶外教育課程與學習評量設計之檢核指標架構,進行適切性檢核。研究者邀請15位戶外教育、課程與評量專長之學者專家、實務專家及國中小具設計戶外教育課程之專家教師組成德懷術專家小組參與研究。研究結果為我國國中小戶外教育課程與學習評量設計檢核指標架構,包含「課程核心概念與主題設定」、「學習目標設定」、「學習活動設計」、「學習動機引發與維持」、「學習時間規劃與安排」、「學習策略引導與運用」、「戶外教育資源運用」及「學習評量設計」等8個檢核指標,檢核指標下分為37個檢核指標重點及其重點說明。此項檢核指標架構中,係依循素養導向原則,採用逆向式課程設計理論而發展,重視學習評量在課程設計中發揮促進學習和改進教學的功能。檢核指標架構中,有關戶外教育風險管理、戶外技能僅停留在原則性檢核。依據研究發現與結論,分別針對檢核指標架構之運用方式、未來研究精進方向及各級教育單位推動戶外教育課程發展提出建議。
  • Item
    戶外領導課程對參與者轉化學習之研究
    (2023) 謝宜蓉; Hsieh, Yi-Jung
    本文旨在研究了解戶外領導課程對於參與者的轉化學習成果和探究戶外領導課程對於轉化學習的影響。以2005年至2012年間,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碩士班開設的戶外領導力課程為本研究主要研究課程。以半結構訪談法,訪談當時參與課程的研究生,共計六位受訪者。根據研究結果,戶外領導課程的課程結構模式,從個人動機、團隊溝通、大自然、高挑戰的戶外情境、課程設計、團體支持、帶領者、服務學習等因素模式等,是觸發轉化學習的因素。在戶外領導課程中,參與者的轉化時機,不單指一個時間點,從觸發點開始,已經啟動。戶外領導課程參與者的轉化學習成果有十項:與自然連結、發展休閒活動和戶外知識技能、認識自己、獲得自信心和復原力、同理心、價值觀、影響職涯選擇、生活態度、世界觀等轉化學習成果。轉化學習成果與過去研究結果不同的是團隊帶領和價值觀中的教育觀點改變二項。戶外領導課程,經由課程特性和經驗學習歷程,產生具有廣度、深度、穩定度的轉化學習效果。研究發現轉化學習成果的持續,要有個人觀點轉化和行動,還需要有有助於轉化的環境(環境和社群支持)。
  • Item
    政府信任、社會聯繫與主觀幸福感之關係:結構方程模式之運用
    (2023) 游斯然; Yu, Shih-Jen
    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是各國衡量公民生活品質和生活滿意度的重要指標。過往國家對於經濟發展之衡量,多數關注於經濟成長水準,或絕對的物質生活水平,缺乏精神生活面的衡量。目前探究政府信任、社會聯繫、公民政治參與主觀幸福感之研究仍付之闕如。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民眾之政府信任程度及社會聯繫狀態對於主觀幸福感之影響,並探討公民政治參與之中介作用。本研究資料來自103年到105年之「國民幸福指數調查暨主觀幸福感研究」資料庫,三年共包括9470位研究樣本。本研究之依變項為「主觀幸福感」,自變項為「政府信任」及「社會聯繫」,中介變項為「公民政治參與」。自變項與依變項皆為潛在變項,中介變項為觀察變項。在統計分析部分,採用結構方程模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e)進行結構模式分析,以探討「政府信任」及「社會聯繫」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係,最後探討「公民政治參與」之中介作用,並進行性別及教育程度分組之多群體分析。研究結果發現,政府信任和社會聯繫與主觀幸福感具有正向關係,而公民政治參與對於政府信任和社會聯繫與主觀幸福感之關係具有部分中介效果。在多群組分析方面,各路徑係數沒有性別差異。在教育程度中,政府信任與公民政治參與之負向關係,以及社會聯繫與公民政治參與之正向關係,皆在大專以上者關係更為緊密。本研究結果可以作為促進民眾主觀幸福感之政策和實務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