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1
Browse
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高中公民與社會全球議題批判思考教學之行動研究(2015) 張晏豪; Chang, Yen-Hao本研究旨在探究高中公民課程教師在研發與設計全球議題之批判思考教學方案時,所遇到的困難與挑戰,進而如何修正與解決問題,並從中了解高中學生之批判思考能力。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途徑,結合「參與觀察法」、「訪談法」與「文件分析法」等方式,利用學生學習單、教師錄音紀錄與教學札記、觀課紀錄表、學生回饋單、訪談記錄等研究工具作為資料蒐集之依據。 本研究於103學年度第二學期正式實施,研究場域為研究者任教之臺北市某公立高中,研究者配合高中三年級公民選修課程內容,採取特別課程設計,以「烏克蘭危機總動員」與「你是全球大買家?」為主題,設計全球議題批判思考教學方案。研究者任教三個班級,研究對象共計約120人。研究者亦邀請校內教師擔任協同研究者,對研究者在批判思考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中給予建議,並進行觀課紀錄,做為研究者修正和反思教學方案的重要參考。 研究結果發現,全球議題批判思考教學方案可以提升學生對於公民課程的學習興趣與動機;小組討論與活動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並從中建構自我的知識歷程;多元評量方式能讓學生展現批判思考意識,進而反思自身價值與信念。最後研究者針對行動研究中,所遭遇的問題和困難提出修正策略與方法,並對未來教學實務操作給予建議,以利後續研究之參考。Item 服務學習融入國中公民行動取向課程之行動研究(2015) 張雅涵; Chang, Ya-Han本研究旨在探討「服務學習」融入「公民行動取向課程」之可行性。取「公民行動取向課程」之「實踐」精神,及其課程內涵「覺知與關懷層面」、「探究與增能層面」、「公民行動層面」三階段為課程架構,將服務學習融入課程。課程實施的理想期望能在實施歷程中,透過增能賦權,使學生自主規劃設計服務學習方案、並執行服務行動,以經歷完整的服務學習歷程。並於此中,探討實施歷程中學生的學習經驗和轉變,以及研究者的反思與專業成長。 研究採行動研究取徑,以國中八年級一個班級的學生為研究參與者,並與諍友進行課程反思與修正。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歷經多次修正與調整,且經研究者不斷反思再反思,打破個人思想桎梏,進而實踐學生的行動參與。 學生在課程參與的過程中,經驗了團隊分工合作的歷程,透過課程促使個人成長,並擁有正確的服務學習觀念、規劃與執行的能力,且對在地社區產生關懷與更深的情感,觸發學生對服務學習持續的承諾。研究者在課程中經驗到行動研究的螺旋循環歷程,並獲致專業成長;此外,研究者開始更關注學校周遭的社區。 在本行動研究中學生和研究者均經歷服務學習融入公民行動取向課程而獲得知識、情意、技能各方面成長,且對學校與社區更有認同感。最後研究者針對本課程方案的設計與實施及後續研究做出建議。Item 「媒體近用」教學方案實施之行動研究:新店高中個案(2015) 張育蒼; Chang, Yu-Tsang「媒體近用」屬於媒體識讀的一環,代表媒體識讀中的積極面向,為現代媒體社會下的重要公民資質。特別在網路與行動裝置盛行下,公民「媒體近用」的可能性大幅增加,「媒體近用」已是公民教育不可忽視之範疇。基於此,本研究以行動研究取向,探討新店高中「媒體近用」教學方案的設計、實施與修正的歷程,探討學生在參與「媒體近用」教學方案實施的歷程與改變,以及探究研究者實施「媒體近用」教學方案後的專業成長與反思。 本研究以新店高中二年級跑班選修課為教學方案的實施場域,並以該班學生為主要的研究參者。此外,當有兩位協同研究者參與教學方案設計與修正過程。本研究透過教室觀察、訪談、以及課堂文件的分析,包括「教師教學札記」、「學生學習單」、「學生回饋單」、「學生作品」等,以了解整個教學方案的設計、實施及修正歷程。 本行動研究於103年暑期完成「媒體近用」教學方案,並透過協同研究者的建議修正後,於103上學期實施教學方案,並在實施過程中不斷修正。學生在參與過程中,經歷了思考討論、共同學習及扮演傳播者的學習歷程,並在參與教學方案後產生對於媒體看法的改變、認識到網路倫理的重要性、以及意識到個人擁有媒體近用權,並且相信個人可以透過媒體參與公共。教師也在過程中透過不斷地反思與行動,獲得專業上的成長。最後,本研究也針對教學方案的設計與實施,以及未來研究做出建議。Item 國中公民科政治議題應用概念導向閱讀理解教學之行動研究(2015) 鐘崑榕; Chung, Kun-Jung本研究旨在探究國中公民政治議題採用概念導向閱讀理解教學對學生的影響,觀察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的收穫與困難,加以反思修正之後,建構一套結合閱讀理解策略並適合國中生的公民課程,期能讓學生學會閱讀策略並願意以閱讀策略學習新知。因此,藉由文獻探討,探究閱讀對於現代公民社會參與的重要性,並瞭解各種閱讀策略及概念導向閱讀理解教學的理論,做為本研究的立論基礎。 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取徑,研究場域為南部某國中八年級學生,研究目的希望為國中公民科政治議題設計結合概念導向閱讀理解教學的課程,分析概念導向閱讀理解教學的實施過程中的問題,並試圖找尋解決方案的歷程、瞭解學生對概念導向閱讀理解教學的學習經驗與評價。 研究實施以國中公民科政治議題中的政府的經濟功能與選舉與政治參與兩單元進行教學單元的設計。研究工具包含課程教案、閱讀理解策略學習單、訪談記錄、教室觀察記錄、教學錄影帶觀察記錄、研究者省思日誌、概念導向閱讀理解教學回饋單及概念導向閱讀理解教學評量單等。研究資料包括質性探究與量化分析,以提高研究的信實性。 分析質量資料後,發現在公民科政治議題應用概念導向閱讀理解教學,對學生的閱讀動機、策略使用、閱讀素養及社會互動經驗產生影響;未來使用閱讀理解策略在不同科目上受到課程難易與時間因素影響;老師與學生在閱讀理解能力的教學與運用上也逐漸成長。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研究建議,做為未來對於閱讀理解策略教學的教師與研究者的參考。Item 線上討論融入國中公民教學對學生公民參與意向影響之行動研究(2015) 廖文傑; Liao, Wen-Chieh本研究旨在探討線上討論融入國中公民科教學的可行性,以及該課程對學生公民參與意向之影響,藉以深化國中公民教育之成效,提升學生未來進行公民參與的可行性。藉由文獻探討,從線上討論融入教學的理論及策略、公民參與的意涵及重要性、國內外線上討論融入課程與公民參與的相關實徵研究,以取得本研究的立論依據。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取徑,以研究者任教的臺北市某國中八年級兩個班級為研究場域,研究目的為探究線上討論融入國中公民課程的教學策略、分析線上討論實施於公民課程中的問題與修正歷程、暸解公民課程融入線上討論後學生公民參與意向的轉變等三項。 本研究的工具包括教學教案、線上討論紀錄、學習單、公民參與意向問卷、學生回饋單、訪談紀錄、研究者省思紀錄等質性工具,其中,公民參與意向問卷、學生回饋單也包含量化的資料,以使研究結果更具信實性。 根據質、量資料的分析,發現線上討論融入公民科教學能引發學生對課程的興趣,深入瞭解課程內容;教師在課程設計時要著重事前訓練,並依情況讓學生彈性地參與討論活動;學生經過線上討論融入課程後,公民參與意向會產生轉變;而教師自身也藉由線上討論課程重新審視公民教育的意義。本研究最後針對課程實施者、教師、後續研究者提出建議,做為線上討論融入國中公民科教學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