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7
  • Item
    幼兒教師實施自然體驗課程之行動研究
    (2007) 王碧君; Wang Bi-Jiun
    本研究旨在探討自然體驗課程在幼稚園階段之核心理念、教學實施方式、問題與解決策略及幼兒於自然體驗中在「自我關係」、「人我關係」、「物我關係」上的行為表現與教師在研究歷程中的行動策略與省思。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以研究者所任教的班級之全體幼兒,即4~6足歲之公立幼稚園幼兒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兩個月以「小小自然觀察家」為教學主題之課程,藉由文獻歸納出適合學前階段之自然體驗教育內涵,作為本研究之課程實施依據,而在本研究中自然體驗課程主要是利用戶外環境進行自然觀察、體驗遊戲與探索活動,過程中以觀察、訪談及教學省思等方式來蒐集資料,並進行分析與歸納,得到主要結果如下: 一、課程方面 (一)本研究課程的核心理念,按照課程實施階段分為「簡單開始,持續進行」、「化阻力為助力」、「寓教於樂」、「挑戰與成長~You can do it!」、「小鬼當家,應用所學」。 (二)課程設計原則,應掌握「新奇性」、「挑戰性」、「尋找與發現性」、「能表現自己的」、「能親身體驗的」原則來設計活動,並可配合幼稚園六大領域課程來設計有主題統整性的教學活動。將自然體驗融入日常生活中,讓自然成為孩子生活的一部份。 (三)師生互動上,視幼兒的個人特質及學習狀況來運用不同的互動方式 二、幼兒方面 (一)「自我關係」上發現幼兒能藉著自然事物來抒發自我的情緒以及主動去觀察,且有多數幼兒展現出不同於以往的興趣與能力; (二)「人我關係」上,幼兒經由持續的分享、觀察與討論,在描述觀察細節與表達的能力上有所增進; (三)「物我關係」上,幼兒能發揮天生的觀察力、對自然環境產生認同感、降低對自然的恐懼感、而養成幼兒能尊重自然生物的態度,成人的角色則顯得非常重要。 三、教師方面 (一)教師所累積的戶外教學經驗愈多,也就愈能掌握環境的變化,對於環境的資源也能做出最適恰的運用。 (二)面對戶外教學時所遭遇的問題與困難,教師應變與省思的能力甚為重要。 (三)與合作伙伴的溝通協調跟人力資源的運用上,還需要再學習。 關鍵詞:幼兒、自然體驗、戶外教育、課程與教學、行動研究
  • Item
    解讀新聞中的媒體再現─ 一所國民中學媒體識讀教學行動研究
    (2013) 陳俐伶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九年級「解讀新聞中的媒體再現」媒體識讀教學方案之發展歷程與實施成效。瞭解學生在教學方案實施後,在認知、情意、行動方面的改變情形,並記錄教師在教學方案實施過程的反思與成長。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以研究者任教之新北市某區的一所公立國中九年級班級中35位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教學活動。研究者以媒體再現相關概念設計課程,依據媒體框架、意識形態、刻板印象三面向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解讀並加以省思新聞中的媒體再現。本研究以研究者自編之媒體使用情況與認知調查表、課堂觀察記錄、同儕教師訪談記錄、文件資料、教學省思札記等方法,蒐集資料並進行分析與檢核。 根據資料的蒐集與分析,本研究發現如下: 一、本行動研究採動態的教學設計歷程與實施多元化的教學策略後,已發展出適宜之媒體識讀教學單元活動。 二、透過實施媒體識讀教學單元活動的歷程,達成啟發學生媒體識讀能力與增加學習動機。 三、透過行動研究歷程中的同儕對話與實施活化教學,使研究者增進自我專業知能。 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發現,本研究對於教師教學實務與相關素養,以及後續研究等,也提出若干具體的建議。
  • Item
    多元文化替代性教學策略應用於國中公民課程之行動研究
    (2012) 王迺莉; Wang Nei-Li
    本研究旨在探討替代性教學策略落實於國中公民科多元文化教育之可行性,期望於過程中能分析其教學效果,以及該課程對學生多元文化觀點之影響,以落實國中多元文化教育。藉由文獻探討,從多元文化教育本身的理論基礎、我國多元文化教育的課程與教學、以及案例教學法與議題中心教學法兩種替代性教學策略,將其連結於多元文化教育的實施,以取得本研究立論依據。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取徑,以研究者任教的臺北市某國中七、八、九年級班級為研究場域,將研究目的設定為設計適合國中公民課程多元文化教育之替代性教學策略、分析多元文化替代性教學策略實施的問題與修正歷程、暸解學生對多元文化替代性教學單元的學習經驗與評價等三項。 本研究聚焦於族群與性別兩大主題進行教學設計。研究工具除了兩種主題的教案之外,尚有學生回饋問卷、學習單、訪談紀錄、協同研究者教室觀察記錄與教師省思日誌等質性研究工具,以及量化的學生回饋問卷,以使研究結果更具信實性。 根據質量資料的分析,發現替代性教學策略整體而論可提高學生學習動機,並且使學習成效更加深入;而多元文化教育中強調理性尊重、接納差異、以及培養批判思考與社會行動之能力,透過替代性教學策略課程的實踐,皆能有效提升;學生與教師自我對於多元文化議題的覺察,也在本次歷程中逐漸萌芽。本研究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研究建議,以做為教師應用替代性教學策略於多元文化教育之參考。
  • Item
    政治漫畫融入國中公民課程與教學之行動研究
    (2010) 童玉娟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分析國中生對政治漫畫的解讀能力與解讀障礙,並探究政治漫畫融入國中公民教學對學生學習的影響。 本研究採用的研究方法以行動研究途徑為主,並輔以問卷調查法。其資料蒐集的方式有學習單、教學觀察、訪談紀錄、教學日誌或札記及學生問卷調查等。本研究之研究參與者為研究者所任教的台北市某國中八年級兩個班級的學生,共計76人。本研究結果顯示: 1.學生具備政治漫畫的解讀能力但有時也會有解讀的障礙。 2.政治漫畫融入教學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本知識、能增進學生民主參與及溝通的技能、有助於訓練學生批判思考的能力、能增強學生未來閱讀政治漫畫的意願,及發揮對國中生政治社會化的影響力。 3.研究者反思本研究實施過程中在課程設計、教學歷程、學生學習方面實際遭遇的困境,並進一步提出解決策略。 最後,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對教育實務及未來研究的具體建議,以供參考。
  • Item
    概念構圖教學策略應用在八年級學生政府概念學習之行動研究
    (2007) 賴育鍾
    本研究以Novak 根據Ausubel 的學習理論所發展出來的「概念構圖學習策略」,運用於八年級學生在政治課程的「政府概念」學習之行動研究。為瞭解概念構圖教學在八年級學生學習政治課程「政府概念」之情形,本研究擬採用行動研究法,選取研究者任教之二個班級作為研究的對象。將八年級學生政治課程中提及的「政府概念」加以設計與規劃,並運用概念構圖教學策略進行課程。透過資料的蒐集與分析,觀察概念構圖教學運用於實際教學的情形、瞭解概念構圖教學策略對八年級學生在的政治課程「政府概念」的學習狀況、另有概念與概念改變的情形,以及瞭解學生在透過概念構圖教學策略學習政府概念之意見與態度,並根據行動研究「計畫—行動—觀察—反省—修正—再行動」不斷的循環模式,改進教材設計與教學。最後,蒐集資料進行分析、討論,以提出結論。 茲將研究結論陳述如下: 一、概念圖教學策略對八年級學生學習政府概念有顯著的成效。 二、大部分的學生均認為概念構圖教學策略運用於政府概念的學習有正面幫助。 三、大部分學生喜歡老師用概念圖的方式進行課程,且願意將概念圖的學習方式用於公民科與其他學科的學習上。 四、學科認知能力較差的班級,對概念構圖教學活動的接受程度高於學科認知能力較佳的班級。 五、概念圖繪製有助於瞭解學生的另有概念,透過概念構圖教學活動有助於學生另有概念狀況的減少。 六、教師規劃概念構圖教學活動應考量學生的先備知識,結合生活化補充教材與教學輔具,以增進學生的學習動機,減少學習的困難。 七、概念構圖教學行動研究,有助於研究者進行教學反思、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以改進教學。
  • Item
    運用休閒輔導課程方案改善國中學生同儕關係之行動研究
    (2007) 鄧書華; Shu-Hua Teng
    運用休閒輔導課程方案改善國中學生同儕關係之行動研究 中文摘要 同儕關係對國中學生的日常生活與生涯發展具有關鍵的影響力,然而現有協助國中學生改善其同儕關係的相關策略成效,卻多因執行時間不足,乃至於社會風氣與升學主義而無法完全發揮其效能。本行動研究主要目的在發展一套休閒輔導課程方案,並期望以之為策略協助國中學生改善其隱性同儕關係不良的問題。 在經歷過一年的行動研究過程,發展並實施了廿九個休閒輔導課程方案,分析六名參與課程的八年級學生之同儕關係變化,並訪談學生導師及校內相關行政人員後,透過資料的三角檢核,得到下列的研究成果: 一、 在休閒輔導課程方案的發展方面,確定了幾項未來繼續發展休閒輔導課程方案的基本原則: 1. 以主題休閒體驗活動為核心的模組式課程方案發展。 2. 融入群性化教學模式,以學生需求為課程方案核心。 3. 以分組活動體驗為起始,以經驗回顧、討論分享收尾。 4. 彈性調整課程方案實施時間,以提升在校園內實施的可行性。 5. 廣泛開發休閒資源與設施,以增加方案的多元發展性。 二、 學生同儕關係的輔導方面,可以歸納得到休閒輔導課程方案對學生同儕關係改善的主要幫助如下: 1. 促進學生團體參與態度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2. 有助建立良好的同儕互動態度與價值觀念。 3. 對於社交技巧的培養,有相當訓練的效果。 4. 能夠增進學生意見與情感表達溝通的能力。 三、 在休閒輔導課程方案的多元應用方面,則有下列領域的拓展: 1. 語文領域在作文情境營造方面的教學應用。 2. 綜合領域與社會學習領域的教學應用:如休閒教育、品德教育等方面。 3. 規劃休閒輔導課程為校內彈性課程的計畫。 4. 用以為班級導師從事班級經營工作的工具。 為了使未來的研究者或下一階段的行動研究成效能夠更為顯著,歸納出下列幾項應該修正或可以嘗試的發展建議: 一、休閒輔導課程方案發展方面 1. 開發新休閒輔導課程模組因應學生多元需求 2. 整合校內相關資源提升同儕關係輔導效果 二、 教師專業成長方面 1. 辦理「社交測量的實施與應用」之教師研習 2. 發表休閒輔導課程方案的實施成果 3. 組成導師成長團體,推展休閒輔導課程方案
  • Item
    幼童軍團實施家長志工制度之行動研究
    (2012) 胡德和; HU,DE-HE
    本研究旨在探討幼童軍團家長志工制度及其實務上遭遇到的問題與解決方法,試圖瞭解幼童軍團家長志工參與幼童軍服務員訓練的意願,並分析家長志工在個人層面與組織層面的情形。 本研究援引行動研究理論作為研究設計的理論基礎,參酌志工制度運用的要素,以及新北市的績優幼童軍團所運用家長志工的模式,來設計家長志工招募、培訓、督導、獎勵等行動方案。本研究以忠義國小幼童軍團十四位家長志工為研究對象,透過訪談、參與觀察,並輔以文件分析及問卷調查來進行資料蒐集。 經資料分析,本研究之結果與發現如下: 一、志工招募:招募方式主要來自三種管道,因團集會時間的改變,招募對象由原本平日不上班的家庭主婦,擴大到平常日要上班但週休二日的家長。招募內容最重要的訊息是服務時間及服務內容,因此服務時間宜明確,服務內容宜清楚。 二、志工培訓:童軍家長志工皆認同服務前培訓的必要性。培訓讓童軍家長志工更快進入狀況,提供童軍家長志工在服務前實作的機會,也更能凝聚團隊的向心力。培訓課程的規劃以本學期團集會課程為主,讓童軍家長志工有更多互相認識、分享的機會,有助於日後彼此合作更加順利。 三、志工督導:督導方案具有正面的功效,有實施的必要。小隊輔導分組功效較不彰,須跟童軍家長志工多加宣導。「師徒制」的分層督導方式,幫助新進童軍家長志工很快進入狀況。工作月誌幫助童軍家長志工反省、檢討,進而提升服務的品質。 四、志工獎勵:獎勵不是童軍家長志工願意服務的最主要因素,但這些獎勵方案在精神層面對志工具有肯定與鼓勵之效果。領巾、團服能讓童軍家長志工對團隊有認同感,代表其身分被認同,可提高其繼續服務的意願。 五、除了上述要素外,研究發現合理的經費預算編列,和諧的組織氣氛與互動,服務過程的成長與收穫,團長領導人的特質及童軍家長志工隊長的特質等要素,均為幼童軍團實施家長志工制度尚需考慮的要素。 六、童軍家長志工願意持續服務的理由,可歸納為:志工認為不會有太大負擔,團長很尊重家長志工,團隊彼此之間的氣氛很好,認同童軍對品德教育的教育價值,本身與子女在服務過程中的成長,並從中得到成就感等。吸引童軍家長志工加入家長志工團隊的因素主要有:1、有志同道合的夥伴;2、有領導能力、能包容的團長;3、熱情可愛的小朋友;4、認同童軍的教育價值,並看到孩子的成長;5、自我成長與人際關係的拓展。阻礙童軍家長志工加入家長志工團隊的主要因素為家庭因素和工作因素。服務的過程中,童軍家長志工的改變與收穫主要有:1、提升自信心,更勇於面對人群;2、得到肯定,自我突破與成長;3、改善溝通模式,增進親子互動;4、認識童軍,學習童軍知能。 七、童軍家長志工認為擔任幼童軍團家長志工的經驗能提高自己參加幼童軍服務員木章基本訓練與幼童軍服務員木章訓練的意願,但對參加幼童軍服務員木章訓練的意願較低。 八、歸結忠義國小幼童軍團實施家長志工制度所遭遇到的問題計有:1、小隊輔導分組功效不彰;2、分層督導未能真正落實;3、團領巾與團服發放的時機;4、家庭與工作因素阻礙家長志工參與;5、需要學校行政單位的支持及更多老師的參與。 根據研究結論,研究者針對幼童軍團家長志工組織、學校行政單位與主管教育機關及未來研究等方向提出建議。
  • Item
    探索教育融入國小綜合活動領域課程之行動研究—以新北市石碇國小中年級為例
    (2012) 陳俊宏; Chen, Chun-Hung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小學實施探索教育融入綜合活動領域課程之行動研究,以新北市石碇國小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本行動研究方案參考探索教育活動文獻,配合民國97年微調課程綜合活動領域中年級的能力指標而設計,進行每週120分鐘,共四週的活動。瞭解國民小學中年級綜合活動領域課程融入探索教育活動課程學習之歷程與團隊形成;和實施困難與因應策略。 其具體的結論如下: 一、實施探索教育活動課程,可發現團隊形成歷程 二、實施探索教育活動課程,施教者能影響實施效果 三、實施探索教育活動課程,引導反思活動需多元技巧 四、實施探索教育活動課程,因應策略更加完善 五、實施探索教育活動課程,促進專業成長及開拓全新視野 綜合研究結果,提供具體可行之建議,做為國民小學中年級綜合活動領域課程融入探索教育活動之參考。期望本研究能達到以下幫助,一是對想進行探索教育活動課程的教師,給予一些實施課程上應注意的建議事項;另外則是對未來想進行相關研究的研究者,再進一步探討的部分提出建議。
  • Item
    高中公民與社會全球議題批判思考教學之行動研究
    (2015) 張晏豪; Chang, Yen-Hao
    本研究旨在探究高中公民課程教師在研發與設計全球議題之批判思考教學方案時,所遇到的困難與挑戰,進而如何修正與解決問題,並從中了解高中學生之批判思考能力。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途徑,結合「參與觀察法」、「訪談法」與「文件分析法」等方式,利用學生學習單、教師錄音紀錄與教學札記、觀課紀錄表、學生回饋單、訪談記錄等研究工具作為資料蒐集之依據。 本研究於103學年度第二學期正式實施,研究場域為研究者任教之臺北市某公立高中,研究者配合高中三年級公民選修課程內容,採取特別課程設計,以「烏克蘭危機總動員」與「你是全球大買家?」為主題,設計全球議題批判思考教學方案。研究者任教三個班級,研究對象共計約120人。研究者亦邀請校內教師擔任協同研究者,對研究者在批判思考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中給予建議,並進行觀課紀錄,做為研究者修正和反思教學方案的重要參考。 研究結果發現,全球議題批判思考教學方案可以提升學生對於公民課程的學習興趣與動機;小組討論與活動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並從中建構自我的知識歷程;多元評量方式能讓學生展現批判思考意識,進而反思自身價值與信念。最後研究者針對行動研究中,所遭遇的問題和困難提出修正策略與方法,並對未來教學實務操作給予建議,以利後續研究之參考。
  • Item
    案例教學法應用於性別平等、人權教育之行動研究-以國中公民教材為例
    (2019) 林博寰; Lin, Po-Huan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取徑,以研究者任教的臺北市國中七年級兩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研究過程聚焦於如何將性別平等教育和人權教育融入公民教材中,並以案例教學法施行之。經由研究歷程,本研究獲致下列結論: 壹、實施後結果、發現問題及其解決方法 一、性別平權教育之案例教學設計實施在七年級上學期是可行的 二、性別平權案例挑選和設計上,盡量越貼近真實社會情境的案例 且存在爭議的情境,效果越好 三、案例學習單問題設計,應考量七年級學生過去的學習經驗,習慣追 求標準答案,故在設計上應循序漸進,先由封閉性問題開始,再加 深到開放性問題設計 四、案例教學實施可能遭遇的困難與問題,及其解決方式與途徑 (一)班級教學時間有限問題,除事先發放學習單當作業外,案例相關補 充資料也可於前一堂課發放供學生預習,並可建立個人和小組加扣 分獎懲制度以管控秩序,妥善利用有限的時間 (二)性別平等、人權案例事件具有社會爭議,於課堂討論存在敏感性問 題,教學者實施前須先評估時局對實施課程可能的影響,並設法因 應之 (三)七年級學生不熟悉案例討論方式,並容易產生過程中的秩序問題, 須事先擬定明確的教學指導語,思考如何引導七年級學生如何進行 案例討論的教學模式,最好能引領全班先示範討論一次 (四)學生重視參與程度與小組責任分配等公平性問題,除教師巡迴外, 可設計有具體指標的「互評表」,讓組員間互相填寫來制衡之 五、案例文本侷限,學生先備知識不足的情況,可於案例討論前一節 課,另外提供其他案例相關資訊連結,以助後續的討論 六、案例學習單提問重疊問題,所以未來設計完後,宜自行擬答,並尋 求其他師生一同擬答,以有效改善學習單設計問題 貳、學生的學習和進步 一、認識社會存在的性別議題,並增強對性別平權理念的了解 二、能覺察並同理他人困境的能力 三、尊重他人、理性討論和自行建構知識的學習 基於上述研究發現,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 壹、教學方面的建議 一、108新課綱的七上公民教材,適合融入性別平等與人權教育議題 二、七年級上學期課程應採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 三、教師可尋求他科協同教師共同發展跨學科、領域的素養導向課程 四、案例教學課程實施應建立小組加扣分機制和設計組員分工互評表 五、案例教學課程宜配合適當影音設備並可設計小遊戲評量活動 貳、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一、性別平權案例教學可嘗試實施在新課綱下的八年級課程 二、未來可研發新的性別平權教學案例,以因應時事法令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