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校園經驗、學校認同與續讀意願之關係-以臺北地區私立大學大一學生為例
    (2012) 姜怡君; Chiang I-Chun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北地區私立大學大一學生校園經驗、學校認同與續讀意願之現況、差異情形以及校園經驗、學校認同與續讀意願的相關。   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採用調查研究法,並參考文獻自編「校園經驗」、「學校認同」與「續讀意願」量表為研究工具,以臺北地區私立大學大一學生為研究母群體,於101年3月中旬以分層叢集取樣方式,抽取1,620 位樣本,問卷共回收1,286 份,有效問卷1,250 份,有效回收率77.2%。所得資料以SPSS20 for Windows 進行問卷信、效度、描述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及典型相關分析。   本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臺北地區私立大學大一學生校園經驗為中上程度,依高低次序排列為:硬體   設備、學務、學系和教務;學校認同屬中上程度,依高低次序排列為:情感、   行為和認知;續讀意願為良好程度,依高低次序排列為:目標承諾與學校承   諾。 二、不同身分、住宿方式及居住地區之臺北地區私立大學大一學生對校園經驗並   無差異;而女學生的校園經驗比男學生正向、人文學類學生比科技學類學生 好、家庭年收入50-114萬的學生比501萬以上的學生好、申請入學學生校 園經驗比聯合登記分發學生好。 三、不同住宿方式之臺北地區私立大學大一學生學校認同無差異;而女學生比男   學生高、僑外生在行為面向比原住民學生高、人文學類學生的行為面向比科   技學類學生高、家庭年收入50-114萬學生最高、申請入學學生最高、原居   住南部地區的學生在行為面向比住在北部的學生高。 四、不同身分、住宿方式、入學方式及居住地區之臺北地區私立大學大一學生續   讀意願無差異;而女學生在目標承諾高於男學生、人文學類學生目標承諾高   於社會學類學生、家庭年收入50-114萬學生續讀意願最高。 五、臺北地區私立大學大一學生在校園經驗、學校認同與續讀意願有兩組典型相   關達到顯著。   最後,根據本研究之結果,提出對相關單位、私立大學,以及對未來研究的建議,以供參考。
  • Item
    大學身心障礙學生 個人背景變項、校園經驗、學習表現及心理社會發展之相關研究
    (2010) 李育逢; Li, Yu-Feng
    摘要 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身心障礙大學生的背景變項、校園經驗、學習表現,與心理社會發展的現況。及了解身心障礙大學生不同背景變項,校園經驗、學習表現與心理社會發展的差異情形。進而以逐步回歸的預測方法,分析背景變項、校園經驗,對學習表現、心理社會發展的預測力。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如何強化身心障礙大學生校園經驗的建議,藉以提升其學習表現與心理社會發展,並供教育行政單位、大學相關單位與人員之參考。 研究發現如下:不同障礙類別的學生,皆有機會進入大學就讀,不再只限於視覺、聽覺與肢體障礙的學生。身心障礙學生所就讀的學校以私立大學與技職為主,兩者共佔72.6%。身心障礙大學生多半來自中低社經地位家庭。學術經驗上,身心障礙大學生的學術經驗大致良好,但課業投入表現稍差,並多半不滿意自己的學習成果。人際經驗上,擁有較佳的同儕關係,但與異性交往上則充滿困難。學習表現上,批判思考能力最佳,英語聽說與閱讀能力、及數理能力表現較差。心理社會發展上,「發展自主性」表現最好,最差的則是「自我認定」。 不同背景變項上,本研究探討性別、身份別、障礙類別、父母親社經地位、與父母親關係、學校類型、住宿類型等七大類。結果發現不同背景變項在校園經驗、學習表現、心理社會發展上均有顯著差異。 本研究最後以逐步多元迴歸方法,進一步探討「個人背景變項」、「校園經驗」,對「學習表現」、「心理社會發展」的預測關係。結果發現「個人背景變項」、「校園經驗」,對「學習表現」及「心理社會發展」有預測力。並發現整體而言「校園經驗」對身心障礙大學生而言,是正面且積極的。 而且,不論是預測「學習表現」或「心理社會發展」,「人際經驗」都佔有很高的比重,這情況在「心理社會發展」更是明顯。故「校園經驗」中的「人際經驗」,是身心障礙大學生能否在大學生涯中,得到最佳「學習表現」與「心理社會發展」的重要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