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大學生校園經驗與批判思考能力關係之研究—以北部某國立大學為例
    (2014) 李育齊; Yu-Chi, Li
    本研究旨在探討北部某國立大學學生之校園經驗與批判思考能力的關係,採用混合研究設計,量化部分採用問卷調查法,並以「大學生校園經驗與批判思考能力問卷」為研究工具,有效施測樣本為367人,分別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階層迴歸分析、結構方程模式分析之統計方法進行量化分析;此外並針對量化研究結果,進行質化訪談,以探究影響批判思考能力的深層因素。本研究發現茲分述如下: 一、大學生校園經驗表現最佳是校園整合經驗,其次為社團經驗、正式課程經驗。 二、大學生批判思考能力各面向以「推論」表現最佳,其次依序為「演繹」、「辨認假設」、「評鑑」、「解釋」,此外整體批判思考能力表現高於常模。 三、不同個人背景變項(性別、年級、學院領域、工讀經驗、父母教育程度、生涯抱負)及不同社團參與情形(主要參與社團、參與時數、參與年資、投入程度)對大學生的整體批判思考能力有顯著差異。 四、個人背景(性別、學院領域、工讀經驗,父母教育程度、生涯抱負)、社團參與情形(主要參與社團、社團投入程度)、校園經驗(教學輔導、同儕關係、「課堂學習經驗」等變項,對大學生整體批判思考能力比較具有解釋力。 五、「個人背景」、「社團參與情形」與「校園經驗」等三區組階層迴歸模式,對大學整體批判思考能力解釋力分別為18.8%、17.1%、28.1%。 六、大學生校園經驗與批判思考能力因果模式適配度良好。 七、校園整合、社團經驗之潛在變項對整體批判思考能力存在顯著直接效果。 最後本研究針對大學生、教師、學校單位、教育主管單位,以及未來研究等五方面提出具體建議。
  • Item
    師範大學學生生涯決定歷程研究
    (2010) 吳明潔
    本研究旨在探討師範大學學生生涯決定的歷程,以及影響他們生涯決定歷程的相關因素,並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作為相關單位規畫有效生涯輔導措施的參考。 本研究設計為質性研究取向,研究參與者為北部某綜合型師範大學大三或大四學生,共十位,運用半結構式訪談進行資料收集,並以質性分析整理資料,且運用研究參與者檢核、同儕檢視以及厚實敘寫增加研究信實度。 研究結果發現研究參與者生涯決定的歷程首先在「選擇師大與就讀科系」方面,包括入學前的「多重因素」、「父母教養方式」和「興趣」,入學後面對「轉換學校、學系或修不修教程」的選擇,有些學生「因為興趣,曾經考慮重考或轉系」,也有些「參加甄選教育學程的過程,確立自己的生涯目標」或「認清自己與現實,決定不從事教職」,且受到「課程與課外互動」的影響,形成他們目前「堅持走出的路」,包括「許下未來承諾,築夢踏實」、「雙頭並進,取得最佳位置」、「專業在手,未來就業無限寬廣」和「還有時間探索多面向的可能性」。 影響本研究參與者的生涯決定的「課程與課外互動」因素,包括「透過課程的學習,更加了解自己的興趣與未來的方向」、「師生互動提供建議與激發熱情」、「課外活動的參與,補足正式課程中較少培養的生涯技能」和「缺乏與學校行政單位的互動」;而促使本研究參與者堅持走下去的力量包括「個性、興趣和價值觀」、「生活經驗的累積」和「他人的支持與信仰」。 最後,本研究基於研究結果,對學校相關輔導單位的建議,包括強化學校行政單位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以及增進師生關係與落實導師輔導功能;對課程與教學的建議,包括藉由課程與教學促進師生互動與開設生涯規劃的課程;對大學生的建議,包括透過課程與課外活動探索自我興趣與建立生涯目標,以及善用學校生涯輔導資源建構生涯藍圖並付諸實踐;在進一步研究方面,建議擴大研究參與者的範圍,並增加參與觀察、行動研究、縱貫追蹤等多元的研究方法。
  • Item
    大學生的網路使用行為與校園經驗及學習發展成果之相關研究 -以批踢踢實業坊使用者為例
    (2012) 劉彥廷
    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大學生的網路使用行為、校園經驗與學習發展成果的現況。以及了解大學生不同網路使用行為,校園經驗、與學習發展成果的差異情形。進而以多元逐步迴歸的預測方法,分析網路使用行為、校園經驗,對學習發展成果的預測力。最後,本研究歸納研究發現,作成結論,提出對大學生、學生事務單位以及後續研究的建議。 本研究以網際網路問卷的方式收集資料,並以批踢踢實業坊使用者中600位大二以上在學學學生為研究對象。透過「大學生的網路使用行為與校園經驗、學習發展成果量表」進行調查,並利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檢定以及多元逐步迴歸進行資料分析。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大學生每日上網「4小時以上未滿6小時」者同儕關係顯著優於每日上網「8小時以上」者。。 二、大學生在學校宿舍使用網路者其社團參與程度顯著高於自宅使用網路者。 三、大學生資訊性活動使用頻率較高者,其學術投入度顯著高於使用頻率較低者。娛樂性活動使用頻率較高者,其學術投入度顯著低於使用頻率較低者。 四、資訊性活動使用頻率較高者其同儕關係顯著高於使用頻率較低者。大學生社交性活動使用頻率較高者社團參與程度與同儕關係均顯著高於使用頻率較低者。 五、大學生資訊性活動與社交性活動使用頻率較高者,各面向學習發展成果提昇程度均顯著高於使用頻率較低者 六、網路使用行為、校園經驗中之同儕關係、資訊性活動與學術投入能預測大學生整體學習發展成果。其中同儕關係對整體學習發展成果預測力最大。
  • Item
    第一代與非第一代大學生個人因素、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模式研究
    (2011) 莊淑惠; Shu-Huei Jhu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第一代與非第一代大學生個人因素、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差異及各變項之關係模式。研究樣本為「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92學年度大一學生與94學年度大三學生的追蹤資料,共9,752人,其中第一代大學生為5,748人,非第一代大學生為4,004人。統計分析方法包括t檢定與結構方程模式。 研究結果發現: 一、第一代大學生的家庭社經地位、家庭年收入、入學成績、社團參與、目標發展、人際關係、課業學習以及領導與溝通能力,顯著低於非第一代大學生。 二、第一代與非第一代大學生學習成果模式皆具有良好的適配度,第一代大學生模式之直接效果與間接效果皆達顯著水準,而非第一代大學生除了個人因素對校園經驗的直接效果不顯著之外,其餘皆達顯著。 三、第一代與非第一代大學生模式影響效果的比較,第一代大學生個人因素對於學習成果的直接效果顯著高於非第一代大學生。 本研究歸納結果作成結論,並提出對高等教育增進第一代與非第一代大學生學習成果及進一步研究之建議。
  • Item
    大學生家庭背景、入學特質、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之研究
    (2011) 張凱婷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家庭背景、入學特質、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之關係。其中家庭背景包含父親教育程度、母親教育程度、父親職業、家庭年收入等,入學特質包含教育期望、自我效能、受重視與邊緣感、目標發展、人際關係、自我認同、情緒管理等,校園經驗包含學習態度、閱讀經驗、思考廣度、師生互動、同儕互動、社團參與等,學習成果包含學業成就與多元能力。 研究方法為次級資料分析法,運用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建置的「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中,均有填答92學年度大一問卷與94學年度大三問卷的調查資料進行分析,共8,773人,包含一般公立大學3,050人、一般私立大學生5,723人為研究對象。本研究統計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皮爾遜相關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式等。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本研究大學生校園經驗需加強社團參與、師生互動與思考廣度,多元能力發展亦需提升。 二、本研究大學生家庭背景、入學特質、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之間多呈現正向關係,而家庭年收入與學習態度、學業成就的關係則呈現負向關係。 三、本研究模式適配度良好,模式中所有直接影響效果均達顯著水準,且入學特質變異量的解釋力為1%,校園經驗變異量的解釋力為29%,學業成就的解釋力為2%,多元能力變異量的解釋力為52%。 四、家庭背景對於入學特質、校園經驗、學習成果有顯著的直接影響。 五、入學特質對於校園經驗、學習成果有顯著的直接影響。 六、校園經驗對學習成果有顯著的直接影響。 七、家庭背景會透過入學特質、校園經驗對於學業成就有顯著的間接影響。 本研究根據以上結論,對高等教育建議包括:一、重視學生家庭背景差異對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的影響;二、瞭解大一特質,規劃新生定向輔導,協助學生成功適應與發展;三、豐富大學生校園投入經驗,增進學生學習與發展。另外,也進一步對研究對象及研究方法提出未來相關研究建議。
  • Item
    大學國際學位生校園經驗與成功轉換之研究
    (2010) 吳心懿
    本研究旨在了解國際學生來台灣求學,面臨不同校園環境及跨文化適應之轉換過程,並探討影響其成功轉換之因素,研究問題包括:(一)國際學生來台灣求學動機與歷程為何?(二)國際學生在校園環境及跨文化環境影響下的成功轉換之過程為何?(三)國際學生成功轉換的之影響因素為何?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以北部國立台灣大學國際學位生及國際事務處行政人員為對研究對象,經由立意取樣,選取六位研究參與者(四位學生、兩位行政人員),透過深度訪談,了解其成功轉換之歷程與影響之因素。資料分析以開放編碼(open coding)、主軸編碼(axial coding),發展核心主題,並以參與者檢核(member check)、同儕審視(peer debriefing)、厚實描寫(thick description)、三角檢證(Triangulation)、與研究者建立關係及研究者反思, 建立研究信實度。研究結果期能提供相關教育人員參考,規劃促進國際學生成功轉換之方案與政策。 本研究發現如下:(一)國際學生來台灣大學求學動機主要為獎學金之提供;(二)國際學生校園經驗與成功轉化歷程包括:「懷抱憧憬,對未知國度展開探索」、「『我』的不同,是求學歷程的阻力」、「克服困境,改變自己」及「實現夢想,我在台灣看見未來」。;(三)「支持我成長的力量」為影響及促使國際學生轉換之因素。 本研究建議有兩部份,一為台灣大學之方案與措施可供其他學校做為參考;二為對學校之建議,如下:(一)台灣大學之方案與措施:同儕輔導機制良好、多元的宿舍學習方案、輔導單位資源豐富、實施國際學生新生定向、發展具有特色及代表性之國際學生社團組織、了解行政組織之角色與定位;(二)對台灣大學之建議:1、對國際學生之建議:加強中文的學習與溝通;善用校園資源;敞開心胸,分享經驗;積極參加社團活動;2、對台灣學生之建議:鼓勵主動關懷國際學生;克服語言障礙,與國際學生互動;提升自我國際知能;3、對進一步研究之建議:擴大研究對象範圍;增加多元研究方法。
  • Item
    大學新生個人因素、校園經驗與能力發展之研究
    (2012) 徐恆鑑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新生個人背景因素、校園經驗與能力發展之關係。其中個人背景因素包括性別、學校別、學院別、住宿情形、工作經驗、父母親教育程度、父母親職業等;校園經驗包括人際投入、學術投入、課外活動經驗等;能力發展包括創新與學習能力、多元文化能力、自我了解與人際能力、語言與領導能力等。 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以分層取樣方式選取10所大學校院一年級新生為研究對象,運用「大學新生校園經驗與能力發展調查問卷」進行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1068份。統計方法包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與多元迴歸分析。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不同學校類型、學院、住宿情形、工作經驗、父母親教育程度的大學新生在校園經驗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性別、學校類型、學院、工作經驗的大學新生在能力發展的改變有顯著差異。 三、校園經驗中,人際投入方面,學校類型、學院、住宿情形為顯著的預測因素,解釋力達7%;學術投入方面,學校類型、學院、工作經驗、父親教育程度為顯著的預測因素,解釋力達9%;課外活動經驗方面,學院、住宿情形為顯著的預測因素,解釋力達8%。 四、能力發展的改變,在創新與學習能力方面,性別、人際投入、學術投入、課外活動經驗為顯著的預測因素,解釋力達26%;多元文化能力方面,學院、父親教育程度、人際投入、學術投入、課外活動經驗為顯著的預測因素,解釋力達20%;自我了解與人際能力方面,性別、人際投入、課外活動經驗為顯著的預測因素,解釋力達28%;語言與領導能力方面,性別、學校類型、學院、人際投入、學術投入、課外活動經驗為顯著的預測因素,解釋力達24%。 本研究依據以上結論,對大學校院建議包括:(一) 加強住宿學生學習方案,促進學生校園經驗發展;(二) 提供學生校內外工讀機會,增加學習能力發展;(三) 針對學院特色與發展,結合學務單位建構學生能力指標;(四) 建立師生互動輔導方案,增加師生關係與學生人際發展(五) 發展師生雙向評量機制,增加學生學習投入與學習成效(六) 鼓勵學生參與課外活動意願,促進學生多元發展。 對大學新生的建議包括:(一) 運用參與工讀機會,增加學習經驗;(二) 積極參與校園活動,提升個人能力發展。
  • Item
    大學應屆畢業生個人背景因素、校園經驗與生涯成熟態度研究--以北部地區大學為例
    (2010) 陶韻然; TAO,YUN-JAN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應屆畢業學生個人背景因素、校園經驗與其生涯成熟態度之關係。其中個人背景因素包括性別、學院別、工作經驗、家庭社經地位、入大學方式等五個變項,校園經驗包括學術投入、人際投入、校園活動、校園環境等四個面向,生涯成熟態度包括抉擇過程投入與承諾、職業選擇獨立性、職業選擇偏好、職業選擇理念等四個面向。 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以分層取樣方式選取北部地區10所大學校院應屆畢業生為研究對象,運用「大學應屆畢業生校園經驗與生涯成熟態度問卷」進行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572份。統計方法包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與多元迴歸分析。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不同性別、學院別、工作經驗的大學應屆畢業生的校園經驗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性別、學院別、工作經驗的大學應屆畢業生的生涯成熟態度有顯著差異。 三、校園經驗中,學術投入方面,工作經驗、家庭社經地位為顯著的預測因素,解釋力為5%;人際投入方面,就讀學院為顯著的預測因素,解釋力為5%;校園活動方面,性別、就讀學院、工作經驗、家庭社經地位為顯著的預測因素,解釋力為6%;校園環境滿意度方面,性別、就讀學院為顯著的預測因素,解釋力為4%。 四、生涯成熟態度中,抉擇過程投入與承諾方面,學術投入、人際投入、校園活動為顯著的預測因素,解釋力為22%;職業選擇獨立性方面,性別、校園活動為顯著的預測因素,解釋力為5%;職業選擇偏好方面,學術投入為顯著的預測因素,解釋力為9%;職業選擇理念方面,學術投入、人際投入、為顯著的預測因素,解釋力為9%。 本研究根據以上結論,對大學校院建議包括:(一)針對不同性別學生需求設計學習與輔導方案;(二)加強促進師生互動;(三)研擬多元且質優的校園活動;(四)了解學生需求,建構友善之校園環境;(五)重視學生工讀輔導。對學生的建議包括:(一)主動投入學習;(二)積極參與校園活動。另亦對於進一步研究對象、變項及方法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字:大學應屆畢業生、校園經驗、生涯成熟
  • Item
    高中生校園經驗與學校社群感之關係─以高雄市高中為例
    (2018) 黃郁宸; Huang, Yu-Chen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雄市高中生校園經驗與學校社群感的關係,採用問卷調查法之量化設計,以「高中生校園經驗與學校社群感量表」為研究工具;量表分個人基本資料、校園環境知覺量表、校園整合經驗量表、學校社群感量表等四部分,其中個人背景變項包括性別、年級、身分、選讀類組、高中入學成績、家庭社經背景等;校園環境知覺包括物質環境、社會環境、制度環境三變項;校園整合經驗包括課業投入、課外活動參與、人際互動等;學校社群感則是涵蓋學校親和、學校認同、學校參與、學校關懷等四因素。 以高雄市12所公立普通高中為對象,分層叢集取樣進行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樣本488份,分別以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多元迴歸分析之統計方法進行量化分析。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不同性別、年級、身分、選讀類組、入學成績的高中生在校園環境知覺上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性別、年級、入學成績、家庭社經背景的高中生在校園整合經驗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性別、年級、身分、選讀類組、入學成績、家庭社經背景的高中生之學校社群感有顯著差異。 四、高中生校園環境知覺、校園整合經驗與學校社群感間呈高度正相關,其中校園環境知覺方面,以制度環境與學校社群感的相關性最高、物質環境最低;校園整合經驗方面,則以人際互動與學校社群感的相關性最高、課業投入最低。 五、個人背景與環境知覺中,性別、物質環境、社會環境、制度環境等因素對於校園整合經驗,為顯著的預測因素,解釋力達36%。 六、個人背景、校園環境知覺與校園整合經驗中,性別、身分、年級、物質環境、制度環境、社會環境、人際互動、課外活動參與、課業投入等因素對於學校社群感,為顯著的預測因素,解釋力達70.1%。 最後本研究分別對高中學生事務工作與高中教師提出建議。對學生事務方面建議為:(一)針對不同年級學生之階段性需求,發展多元適切的輔導方案。(二)賦權予能,培養學生對校園環境的情懷與責任感。(三)規劃特色課程或方案,彰顯學校內的建築意義與歷史軌跡。(四)扶持學生自治組織的發展與成熟,暢通上下層溝通管道;對學校教師方面建議為:(一)注重學生的個別需求,實施文化回應教學。(二)加強班級經營,並且給予學生支持及關懷。(三)設計多元的課程活動,提昇教學品質。